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4: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5课《刻舟求剑》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刻舟求剑》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动作 B.语言 C.心理 D.环境
答案:AB
解析:
分析:该文刻画人物形象用到了动作、语言描写。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人物方法的理解分析。
2.下列出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是( )
A.《自相矛盾》
B.《郑人买履》
C.《守株待兔》
D.《老马识途》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以上四则均出自《韩非子》,故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史常识的积累。
3.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 )
A.郑人买履
B.吹毛求疵
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以上成语均出自《韩非子》。故答案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积累。
4.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项( )
A.又誉其矛曰
B.其人弗能应也
C.先自度其足
D.而置之其坐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其”的意思为“那人”。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
5.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反归取之。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至之市。
D.而忘操之。
答案:D
解析:
分析:例句“之”是代词,指“鞋码”。D项“之”为代词;其余三项均为助词。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运用。
6.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B.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C.是吾剑之所从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如果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答案:B
解析:
分析:“若”是“像”的意思,“像这样找剑”。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人莫知之
B.臣有骏马欲卖之
C.愿子还而视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之”的意思是“的”,助词。其余三项均为代词。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一词多义。
8.选出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沿河求之
C.然则天下之事 D.果得之于数里外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之”为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代词。所以应该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涉江者 涉:搭船渡过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C.如是再啮 如:如果
D.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推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是“像”的意思。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的理解。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奥运会和世博会,是中华民族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演奏的两场精彩的国际盛会。
C.陶渊明的田园诗拓宽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被誉为田园诗歌的一代宗师。
D.“天安”号事件致使韩朝绝交,媒体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要以世界和平大局为重。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缺少主语,应该把介词“通过”“使”删掉一个。B项“演奏”用词不当;C项句子成分缺失,造成前后语义矛盾,可在“被”字的前面加上主语“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
11.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 )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___”,裁缝说:“_________”,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____”,船夫最后说:“______”。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答案:BDAC
解析:
分析:身份不同,说的话也不一样。
点评:考查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1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
(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A.因为 不但 而且 所以 B.虽然 不但 而且 但是
C.但 不但 并且 因为 D.因为 不但 并且 所以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故选C。
点评: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1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郑人有欲买履者 楚人有涉江者
B. 而置之其坐 反归取之
C. 先自度其足 遽契其舟
D. 而忘操之 而剑不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度其足”中“其”的意思是“自己”;“ 遽契其舟”中“其”的意思是“他的”。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现象。
14.选出下列“自”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先自度其足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自”为“自己”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从”。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15.下列各句中,“者”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郑人有欲买履者。
B.楚人有涉江者。
C.得道者多助。
D.陈胜者,阳城人也。
答案:D
解析:
分析:前三项均为“……的人”,D项“……者,……也”表判断。故选D。
点评: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二、填空题
16.《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是______末期秦的丞相。
答案:《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刻舟求剑》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讽刺了那些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的人。
解析:
分析:写出该寓言故事的寓意。
点评:考查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18.口语交际
小强想到邮局去寄贺年卡,可是走到岔路口,他不记得该往哪边走。这时正好遇见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 。”
答案:老爷爷,请问,到邮局怎么走?
解析:
分析:问路,要懂礼貌,要有称呼。
点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话。
19.不久前,国家安监局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人们拍手称好。那天,你和其他小组同学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同学们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由此可见,说明当前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答案:人们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
解析:
分析:根据情境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点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20.阿宁发现下面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公用电话 长途直播 (某公用电话亭) 应改为 。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此植物生长茂盛的原因。”(某说明牌文字)____应改为________。
答案:播|拨|竟|竞
解析:
分析:区分同音字字义,准确选用。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同音字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
自护其短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答案:在 到
解析:
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运用。
(2)翻译句子: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答案: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
解析:
分析: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3)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
解析:
分析:根据课文学习谈收获。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
A.折颈而死( )
B.因释其耒而守株( )
C.而身为宋国笑( )
答案:A然后 B然后 C却
解析:
分析:根据句意理解词义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答案: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了。
解析:
分析:要在理解文章的寓意基础上作答。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