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5课《郑人买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度数 B.尺度 C.刻度 D.揣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度”读duó,其他都读dù。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lǚ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
B.遽jù 契其舟qì 度其足duó
C.宁信度dù 悯其苗mǐn 揠之yà
D.涉江者shè 不亦惑乎huò 宁信度duó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出错的“度”应读“dù”。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读音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宁可
B.宁愿
C.安宁
D.宁死不屈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度二声,其余均读四声。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4.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是( )
A.置之其坐。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何不试之以足?
D.先自度其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A.“坐”同“座”。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
5.句式与其它不同的是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不自信也。
C.市罢。遂不得履。
D.至之市,而忘操之。
答案:A
解析:
分析:A.语序应为“何不以足试之?”属于状语后置。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6.“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至之市
B.而置之其坐
C.反归取之
D.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之”为动词,到……去。其余均为代词。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分析。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有欲买履者。(鞋子)
B.先自度其足。(量)
C.乃曰:“吾忘持度。”(尺码)
D.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反”通“返”,指“返回”。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般常用实词的翻译。
8.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 ② 相同,③ ④不同 B.① ②不同,③ ④相同
C.① ②相同,③ ④相同 D.① ②不同,③ 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苗之不长”中“之”是助词,无意。“返归取之”中“之”是代词。“趋而往视之”中“而”表承接,“而剑不行”中“而”表转折。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以“用。
B.先自度其足。其:他的。
C.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宁愿。
D.市罢,遂不得履。罢,罢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罢”意思是散了,结束。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一般常用实词的翻译。
10.翻译句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B.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
C.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D.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姓郑的想买一双鞋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郑人”指的是“郑国人”,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的能力。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奔腾而去。
B.为了实现自己的幻想,他废寝忘食地工作。
C.东阳木雕是我国优秀的古老传统工艺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D.来到琉华山麓的大窑址时,我们好像踏进了一座古老的迷宫:瞧,满地瓷片,有如祖先的名片,一片狼藉,令人目不暇接。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A奔腾:速度很快的向前奔跑。B幻想:空想。D一片狼藉:乱七八糟的意思。此三项均不合语境。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1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板上的通知让我们明白到哪里去秋游?什么时候出发?
B.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C.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D.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黑板上的通知让我们明白到哪里去秋游,什么时候出发。故选A。
点评:考查标点的运用。
13.选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 ⑤ ② ④ ③
B.① ⑤ ③ ② ④
C.② ④ ① ⑤ ③
D.③ ② ④ ① 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语序。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
14.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精致教育是一种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高品质教育。实施精致教育,学校管理要________,教师队伍要________,课程设置要______,校园规划要_____。
A.精良 精美 精当 精细
B.精良 精当 精细 精美
C.精细 精良 精当 精美
D.精细 精美 精良 精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管理要精细,教师队伍要精良,课程设置要精当,校园规划要精美。故答案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
1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开展校园防火消防演练,让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更强了。
B.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地改进。
C.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D.为了避免体育活动时间里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老师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B项搭配不当,应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C项改为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二、填空题
16.《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该书的作者______是______末期_____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答案:《韩非子》|韩非|战国|哲学家|法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17.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解析:
分析:“履”本意是“鞋”的意思,找出含有该字的成语即可。
点评:学生多积累有生命力的四字词语。
18.仿照例句中的划线部分,接写一句话。
例句:也许你只是一朵普通小花,也许你只是一片平凡的叶子,但只要你是独特的,就该为自己鼓掌。
也许你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 , , 。
答案:也许你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也许你只是一捧小小的黄土,但只要你是真实的,就该为自己喝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例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注意句式的一致、词性的相对等方面的细节即可。
点评:学生要具备仿写句子的能力。
19.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 法内容的电脑游戏。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新闻标题:
答案:文化部门查禁四款电脑游戏。
解析:
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新闻标题
点评: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概括能力。
20.默写古诗文名句。
青山有幸埋忠骨, 。 (杭州岳墓对联)
答案:白铁无辜铸佞臣。
解析:
分析: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作答。
点评: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运用。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耒,音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五蠹》
(1)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不知变通,郑人只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宋人把偶然当必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量的鞋码|兔子还会撞到这棵树上
解析:
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2)参照下面“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解释方法,解释成语“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帮帮你:交代清出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故事情节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郑人买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国某人买鞋时只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用来讽刺那种只顾教条而不顾当前实际情况的人。
解析:
分析:根据要求,结合例句进行仿写。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
(3)说说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处理问题不能只从以往的经验出发,而要考虑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办不好事情。
解析:
分析:抓住两则寓言的共同点谈收获。
点评:考查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马价十倍
每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连续,接连 ②贾:同“价”。
(1)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原因在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权威的重要性。
解析:
分析:马应为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而身价倍增。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2)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
答案:这个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类似于今天卖商品时的做广告。
解析:
分析:学生要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点评:考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