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二胡独奏曲《赛马》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音乐所表现的内蒙人民勇敢、豪放的精神面貌,激发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音乐节奏、力度、旋律的变化,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并用舞蹈、旋律哼唱、口技伴奏等形式表现音乐。3、知识与技能:认识民族乐器二胡,了解其形状、音色、演奏姿势,了解这首乐曲的独特演奏技法。
2教材分析
辽阔的草原在养育了胸襟宽阔的草原儿女的同时,还孕育了音调高亢、旋律悠长而深情的草原名民歌。作曲家黄海怀创作二胡独奏《赛马》时,从内蒙民歌《红旗颂》中找到创作灵感,表现了我国内蒙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赛马比赛时的场景。旋律轻快奔放,风格独特,富有激情。尤其在旋律中用手指拨动二胡内弦的演奏技巧,如同阵阵马蹄声。那坚定有力的强音和快速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妙趣横生,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感召力。全曲短小精炼、结构紧凑,刻画出群马奔驰和人声鼎沸的生动场景。
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 乐曲第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强有力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 乐曲的第二段以内蒙古民歌《红旗颂》为主题,旋律刚健有力,八度音程的大跳进行和铿镪的节奏,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的勇敢、豪放的性格。 乐曲第三段重现首段后,快速分弓演奏旋律,情绪更加热烈高涨。大起大落的分解和弦音跌宕生姿。最后从最低音区开始,向上模进,急速跃向高潮顶点,用颤弓奏出强烈的羽音,声势浩大。当羽音切住后,以坚定的节奏结束全曲,铿锵有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感知音乐的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知二胡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融合。初步学习分析歌曲结构。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1、设问:哪个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2、看幻灯片,介绍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以及蒙古的男儿三艺。
师:“蒙古族俗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男儿勇敢豪放,他们最擅长骑马、射箭、摔跤,这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每当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七、八月份,蒙古人民就会聚集到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进行骑马、射箭、摔跤等项目的比赛。”设计意图:蒙古人民的生活离我们学生非常遥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所描述的场景初步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激发想象,理解音乐表现的场景。(二)初赏乐曲,体会乐曲整体情绪。1、聆听乐曲,设问:乐曲表现的那达慕大会上的什么比赛项目?乐曲时用设么乐器演奏的?你听了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场面?2、介绍作曲家黄海怀。
师:“同学们的音乐理解能力非常强!这首乐曲的名字就是《赛马》,作曲家黄海怀。黄海怀从小就是当地有名的痴琴伢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痴迷二胡的孩子。听说他小时候经常跟随拉二胡卖艺的艺人听二胡而流连忘返导致迷路。长大后进入我们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后参加工作,创作了很多乐曲,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演奏家。他创作的这首二胡独奏《赛马》深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3、看课件,认识二胡构造。4、再次聆听,设问:乐曲可以分成几段?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介绍曲作者以及演奏乐器,便于学生理解,开扩其音乐视野。
(三)分段听赏。1、听赏A段。师:“这一首情绪欢快热烈的乐曲描述了赛马场上什么样的情景,抒发了蒙古人民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走进《赛马》,来了解这首乐曲。”
(1)聆听A段,设问: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是什么样的?这段乐曲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按表格选择在相应的栏目中打对钩。(2)当小骑手,随乐曲骑马。
师:“同学们,有兴趣当小骑手在马背上奔驰吗?当音乐强时我们动作大一些,当音乐弱时我们的动作小一些。骑手们,轻轻起立,站在椅子旁边,上马,准备出发了!”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将这段音乐的音乐要素记录下来,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后来的对比欣赏打下基础。让学生随音乐骑马跳起来,更好的感知乐曲所营造的热烈欢快的气氛。2、听赏B段。(1)、听B段,设问:这段音乐和上一段相比,力度、速度和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元素的改变,表达了赛马手们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按表格选择在相应的栏目中打对钩。(2)学唱B段主旋律。
师:“这段乐曲选自内蒙民歌《红旗颂》。乐曲轻快活泼,富有歌唱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弹奏B段旋律,学生看大屏幕乐谱,用“啦”哼唱。
乐谱:
1=F
3 6·1︱5 ·3︱56 1︱6 - ︱3 6·1︱
5 5 3 ︱23 65︱3- ︱5 6·1︱1· 6︱
23 6 5︱3 32︱1·2 35︱6 6︱23 1︱6 - ︱……
学生边唱旋律边用手模仿拉二胡的动作给B1段乐曲伴奏。(3)再次聆听B段,问:乐曲主旋律出现了几次?三次给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吗?(4)看板书,比较B1和B2乐谱,问:乐曲哪里发生了变化?(节奏)。密集的节奏模仿了什么声音?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模仿一下马蹄声吗?
板书:
B1= 3 6·1︱5 · 3︱56 1︱6 - ︱……
B2= 333 61︱555 53︱556 121︱666 66︱……
引导学生用手指敲打椅子、跺脚等声音模仿马蹄声给B2音乐伴奏。(5)看B3视频,问:乐曲第三遍演奏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乐曲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讲解二胡拉奏与拨奏,学生模仿拉奏与拨奏。(6) 看课件,读节奏。
课件:
0× ××︱0× ××︱0× ××︱0× ×× :‖
引导学生按节奏用弹舌头的声音按节奏模仿马蹄声,同时手指拨奏二胡,给B3音乐伴奏。(7)师:“同学们刚才三段的表演太精彩了!下面我请第一组的同学在第一遍主旋律响起时拉奏二胡,唱起心中的乐曲;第二组的同学在第二遍主旋律响起时用你们的马蹄声为它伴奏;第三组同学在第三遍主旋律响起时按节奏拨奏你们的二胡。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表演最精彩。”
完整听B段乐曲并看视频,B1拉二胡,B2模仿马蹄声,B3拨奏二胡。
(8)表演后讨论并回答:三次主旋律分别表现了赛马手们么样的心情,或者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
设计意图:
A、“新课标”提出:过程即目的;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效应不仅在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以上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听赏时通过找到音乐节奏上和情绪上的变化,从而感知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使对乐曲产生自己的理解。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身边找到简单有趣的、无需借助复杂的器具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用简单的方式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兴趣与能力,让乐以最简单快乐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
B、整个B段欣赏教学中,“节奏”这一音乐要素的体会与分析贯穿始终。通过聆听、比较、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3、听最后一段,问;这一段和哪一段比较相像?乐曲表现了赛马的那一阶段?4、完整聆听,学生选择各种方式表现乐曲。(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欣赏二胡演奏家邓建东在维也纳基色大厅里的演出,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二胡独奏《赛马》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听,许多老外也是这首乐曲的粉丝。小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二胡演奏家邓建东先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演出,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2、课堂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激情四溢的演出场面,怎能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音乐美丽而骄傲自豪!今天,你们的表现同样也让老师欣喜,明天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振兴就看你们在坐的小小音乐家了!”
设计意图:通过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欣赏,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在世界其他国度所收到的喜爱与尊重,激发学生对我们民族音乐的喜爱与传承的自觉性,以及他们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