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高考全真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某古人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遗址,城墙高大坚固,城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基址、复杂的排水系统,还出土了刻有成熟文字符号的甲骨。据此判断,这一古人类文化遗存表明人类( )
A. 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B. 处于旧石器时代
C. 以游牧经济为主 D. 尚未产生阶级分化
2. 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在商王左右。进入西周后,“王臣”的范围由周王室的官员开始向诸侯国延伸,其最终扩大到囊括整个周朝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人,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这种变化得益于( )
A. 集权制的确立 B. 宗法制的瓦解
C. 分封制的推行 D. 世官制的盛行
3. 南朝人王肃投奔北魏后,逐渐习惯吃羊肉和酪浆,将茶贬低为“与酪作奴”,深得孝文帝认同。而在洛阳出土的唐代鲜卑贵族陪葬品中,多见当时成套的精美茶具。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B. 制茶工艺水平高超
C. 南北经济水平趋同 D.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4.“太宗贞观间,诸蕃君长诣阙,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诸蕃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此事体现了唐朝( )
A. 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B. 华夷有别观念的淡化
C. 边疆治理的灵活有效 D. 对外交往的频繁活跃
5. 两宋时期,朝廷多次诏令严禁民间书坊私自刊印本朝会要、国史实录和臣僚文集,违者施以重典。然而,民间书坊却屡屡无视禁令,乐此不疲地孜孜于违禁图书的编选出版。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商品经济的兴盛
C. 社会治理的失序 D. 崇文国策的改变
6 .下表
内容 出处
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29年《兴国土地法》
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 1931年苏维埃政府文告
表 2 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其变化表明,当时
A. 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 B. 中共土地革命路线成熟
C. 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 D.“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7. 1867 年,中英《天津条约》10 年修约期限将至。奕诉预计这次修约,原约中所载势难更动,而未载入条约者则可能被要求增添,故提前就铁路、内地设行栈、内河驶轮及挖煤、传教等问题,征求地方大臣的意见,以期集思广益、未雨绸缪,以应对修约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外交具有务实灵活特征 B. 积极策划收回利权运动
C. 外交思想具有主权意识 D. 大力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8. 在北洋政府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日本趁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提出了“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应对此事过程中,一方面与日本周旋,另一方面向各国通报情况。这反映出北洋政府外交( )
A. 完全依赖国际社会调解 B. 缺乏自主应对能力
C. 试图在列强间寻求平衡 D.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9.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重庆时,常闻陕北延安等处,人民如何苦惨,生活如何穷困”。1940 年 6 月,在结束对延安的考察后,他“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在仰光华侨欢迎会上,他极乐观地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 )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扩大了中共在华侨中的影响力
C. 促使民主人士普遍投身于抗战 D. 凸显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成就
10.1957 年,国家铁道部等部门决定弱化以苏联“一长制”为特征的管理体制,过渡到“党委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执行“以党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建立和健全各级铁路企业党的委员会。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A. 尝试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 B. 破除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 系统纠正了经济工作中的问题 D. 逐步加强党的集中领导
11. 下表可以反映( )
1952年、1992年中国重要经济指标统计
项目 1952年 1992年
国内生产总值 679亿元 2.69万亿元
人均年消费 80元 1116元
钢年产量 135万吨 8094万吨
石油年产量 44.5万吨 1.42亿吨
铁路营业里程 2.29万公里 5.81万公里
A. 经济体制转型基本完成 B.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C. 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D.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12. 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13. 1768 年创刊的《墨西哥文艺杂志》定期刊登自然资源、地理、工业、经济和人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1772 年,葡萄牙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科学院,以促进自然科学、农业及冶金业的发展;1795 年在阿根廷成立的“独立会所”中大多数人都有在欧洲接受教育的经历。这可以用来说明,拉丁美洲( )
A. 科学技术发展推进工业革命进程 B. 外来移民涌入改变传统人口结构
C. 独立运动遭到宗主国的强制镇压 D. 具备启蒙思想传播与实践的土壤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15. 1946 年 3 月,美国失业人数从战争结束时的 80 万迅速攀升到 270 万。1947 年 6 月,杜鲁门发表声明指出:“美国正在或可能向外国援助,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是每一个美国人严重关切的事情,因为这种援助,美国商人、农民和工人会从大量出口中获得实惠。“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
A.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B. 对欧洲援助没有实质性作用
C. 导致了美国经济形势恶化 D. 适应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6. 下表为法国总统戴高乐重要活动(部分)
年份 事件
1961年 公开谴责美苏假借联合国对刚果实施军事占领的行为。
1964年 遍访拉美10国,在美国“后院”抨击美国霸权主义。
1967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坚决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并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实行武器禁运。
表中戴高乐的举动表明法国( )
A. 重点发展大国关系 B. 注重树立大国形象
C. 抵制美国冷战政策 D. 坚持意识形态外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旨在精神的培养和祛病、防病、延年益寿。其中精神的培养侧重养气、养生、养心、养性,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通过悟道,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个整体。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整体和谐,淡化体育的竞争性,“对御难争第一筹”,“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即使是在较为激烈的武术竞技中,也只能是“点到为止”,讲究“和为贵”。
——摘编自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朝着近代化转型。甲午战败,军国民体育思想借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力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舆论,是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近代转型的第二次浪潮。梁启超主张效法德国和日本,将体操等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并予以普遍和强制的推广,务求造就国人的军国民资格。陈天华也是军国民体育的推崇者:“中国非人人有尚武精神,人人有当兵资格,否则绝无希望”。民国以后游学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国人不断增多,他们热衷于参与西方的多样化近代体育活动,对当时中国推行的军国民体育和兵操体育感到厌弃。
——摘编自王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初,女排“五连冠”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亮丽的一笔。1981 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球赛中力挫日、美、苏,夺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首次在集体球类项目中夺冠。此后,中国女排又相继在 1982 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 年第 23 届奥运会、1985 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86 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夺冠,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中国媒体对此予以空前热情的关注,《人民日报》刊登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香港同胞欢呼雀跃,纷纷致电祝贺》等文章,《中国体育报》在女排首次夺冠日发表社论称女排姑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薛文婷《认同建构视野下的<人民日报>女排“五连冠”报道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想。(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意义。结合
材料一、二、三,说明体育运动与国家建设的关系。(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诸葛亮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指出;“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据陈寿《三国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四川地区在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至少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19 世纪中期,俄国民粹主义开始出现于俄国社会政治舞台,当时只是以零星个人和小团体(小组)的形式存在。沙俄在 1853—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社会不满情绪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1861 年农奴制改革前后,社会面临更加紧迫的选择:是任俄国在农奴制改革后自然发展下去,让农民进一步丧失土地沦为无产者,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保留俄国传统农民村社而避免西欧的资本主义?在这个攸关俄罗斯命运的重大选择面前,俄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大变化,民粹主义发展起来。他们认为“在人民中潜藏着社会真理”“人民是真理的支柱”。他们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企图通过保存农村公社,发展农民“固有的”社会主义精神。19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民粹主义发生危机和分化,一部分开始从工人中寻找新的力量,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摘编自马龙闪《关于俄国民粹主义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并发展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俄国民粹主义思想。(9 分)
2025 届高考全真模拟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A C D B B C A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B C D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答案】
(1)内容:具有祛病延年等实用功能;注重精神修养;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和谐理念,淡化竞争思想。(答出 3 点即可)(6 分)
(2)评述:近代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强调尚武精神,主张把军队的体育操练制度推广到学校和社会,以此强健国民体力。(内容 2 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鉴于传统体育思想的不足,积极学习欧美及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军国民体育思想便得以兴起。(背景 3 分)
该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爱国救亡之情,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近代化转型。但军国民体育思想政治色彩较强,忽视了国民体育多样化的需求。(辩证评价 4 分)
(3)意义:助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巩固国家统一。(答出 3 点即可,共 6 分)
关系:体育运动与国家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体育运动通过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交流也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形象;国家建设又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辩证分析两者关系,4 分)
18.【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四川地区是古代中国政权稳固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3 分)
论证:战国时期,秦国攻占巴蜀地区后,将其作为大后方,蜀地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末汉初,刘邦占领益州后,凭借其险要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稳定的后方环境,加强治理,发展经济,扩充军队规模。楚汉战争期间,益州成为了刘邦的重要战略依托,为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凭借四川的险塞地形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在此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以益州为根基多次北伐中原,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四川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唐朝提供了喘息之机,成为唐朝后期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和军事后备基地,对唐朝维持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证 4 分,任选两个即可)
综上,四川地区在古代中国政权稳固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依托作用。(1 分)
19.【答案】
(1)背景:沙俄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统治,社会矛盾尖锐。(6 分)
(2)评析:民粹主义的出现与俄国在 19 世纪中期面临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深刻变革的需求;这一思想流派的演变促进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多样化,为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存在对农村公社的认识过度理想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带有理想主义和空想主义色彩等问题。(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