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月迹》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月迹》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4: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7课《月迹》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扶掖(yè) 相契(qiè) 刻骨铭心(mínɡ)
B.羲皇(xī) 谀词(yù) 重蹈覆辙(zhé)
C.枘凿(ruì) 倘若(tǎnɡ) 涕泗横流(tì)
D.舐犊(shì) 灰烬(jìn) 气吞斗牛(dòu)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契”应读qì;B项“谀”应读yú;D项“斗”应读dǒu。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的是( )
我们都面面相qù________了,倏_ ( http: / / www.21cnjy.com / )_______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niǎo niǎo________,到了头发梢________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________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A.觑 shū 袅袅 shāo yǎnɡyɑnɡ
B.觑 yōu 袅袅 shāo yǎnɡyɑnɡ
C.去 shū 袅袅 shāo yǎnɡyɑnɡ
D.觑 shū 袅袅 shāo yǎnɡyɑnɡ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确的答案是:面面相觑 shū倏忽 袅袅 发梢shāo 痒痒yǎnɡ yɑnɡ。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字形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C.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白堤和苏堤。
D.如果我们整个社会污染程度小了,达到了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宜居环境的总体要求,那么我们还会对这突如其来的雾霾天气大惊小怪吗
答案:C
解析:
分析:“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不合语境。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
4.选词填空全部正确的是( )
a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________(新鲜、新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b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________(缓缓地、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c月亮还在竹帘儿上________(升、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d________(好、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A.a新奇 b款款地 c爬 c妙
B.a新鲜 b款款地 c爬 d妙
C.a新鲜 b缓缓地 c爬 d妙
D.a新鲜 b款款地 c升 d妙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语境选用词语,“新鲜”意思是“事物刚出现不久,不普遍,少见的,希罕。”新奇意思是“新鲜奇特”。第一句应选“新鲜”;“款款地”写出了月亮的优雅,拟人修辞;“爬”写出了月亮的情态,拟人修辞。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别。要求学生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义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5.下列句中各有两个错别字,修改正确的是( )
①月亮还在竹莲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终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②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映章吗?
A.莲——帘 圆——园
B.迹——际 镜——境
C.按——安 莲——帘
D.映——印 迹——际
答案:D
解析:
分析:莲—帘 终—踪 迹—际 映—印,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6.下列句子词语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一辈子都在( )——( )中( ),唯有( )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A.高潮 低潮 沉浮 庸碌
B.低潮 高潮 升腾 庸碌
C.高潮 低潮 沉浮 庸俗
D.高潮 低潮 沉浮 平凡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语境填写,首先应该是“高潮”其次是“低潮”,第三是“沉浮”,最后是“庸俗”。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
7.下列各组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答案:C
解析:
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
面判断正误。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恪尽职守:比喻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8.下面都是咏月的诗词名句,在空格处填所缺的诗句、作者或出处。有误的是( )
a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b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c江天二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_____________》)
d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A.对影成三人。
B.海上生明月。
C.《春江花月夜》
D.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李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苏轼。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背默及作家作品的掌握。
9.巧联妙对。
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答案:A
解析:
分析:只有A项的意境最符合上联的内容,而且“半”对“一”,非常工整。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运用。
10.请选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夸张 ②.拟人 ③.比喻 ④.反问
a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_____________
b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_____________
c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拄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_______________
d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③|①|③ ④
解析:
分析:“月亮”长腿是拟人;“只留下一个空镜”属于比喻;“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属于夸张;“月亮是印章”属于比喻,另外从句式看用了反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情况。
11.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月迹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B.文中孩子们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作者的用意是表明孩子们渴望得到月亮的奋斗争取精神,也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
C.面对孩子们的争论,奶奶端来甜酒“给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 )每人倒了一小杯儿”,每杯酒里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奶奶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月亮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D.文章中月亮象征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不用争取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你不去争取,但它仍然属于每一个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点评:考查学生对散文主题的理解。
12.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应坚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①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③有步骤、有计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有重点地推进 ④从实际情况出发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语序。首先要有指导思想,接着要从实际出发,三是抓住主要问题,四是落实的具体措施。故选D。
点评: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25年来,植树造林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B.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刷新国内外记录,提高了当代工人崭新的风貌。
C.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D.通过这次才艺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答案:A
解析:
分析:B、“提高”与“风貌”搭配不当;C语义重复;D缺少主语。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修改语病的能力。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扬州对古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形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古运河风光带。
B.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阶段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许多外交难题自然就会山穷水尽了。
D.为了面子,不少孩子在外一掷千金;而为了孩子,一些家长在家“一切从简”。
答案:C
解析:
分析:“山穷水尽”形容无路可走或陷入绝境。不合语境。故答案选C。
点评: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1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进一步减少因为年龄,性别和资历的差别造成的不平等,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公平的环境。
B.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应该支持呢?还是应该批判呢?
C.少数国家出于加强本国军备等动机,在国际社会大肆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D.中关村企业加强技术的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踏步迈进。
答案:D
解析:
分析:A“年龄”后用顿号;B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句号应放在引号后。故选D。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填空题
16.《月迹》的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地名)人。
答案: 贾平凹|贾平娃|当|陕西丹凤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17.贾平凹的《月迹》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 、 、 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围绕“寻月”写了 、 、 、 四个部分。
答案:盼月|寻月|议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解析:
分析:熟读课文,理清散文脉络。概括主要事件,主要内容。
点评:学生如果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答此题不难。
18.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 ——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
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仿写: 。
答案:当你身处异乡孤立无助,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一也许会感到温暖。——因为摆脱困境是一种快乐。
解析:
分析:根据前两个句子的句式,进行仿写。主题是“快乐”。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
19.课文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解析:
分析:动静结合
点评:考查学生对动静结合写法的理解。
20.写出含有“恩”字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各一个。
褒义成语: 贬义成语:
答案:褒义示例:感恩戴德、恩怨分明、返哺之恩|
贬义示例:忘恩负义、恩断义绝、恩将仇报
解析:
分析:辨析词语的感彩,分清褒贬。
点评: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感彩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解析:
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要在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作答。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案: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解析:
分析:满足是因为孩子们找到了月亮,找到了梦想,找到了希望。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3)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解析:
分析:作者从多种角度描写月亮,充满诗情画意。
点评:考查学生对描写的分析能力。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答案:酒杯捞月。
解析:
分析:奶奶借酒杯让每个孩子圆梦。每个酒杯里都有月亮。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2)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关键是主动地追求。
解析:
分析:通读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品主题。
点评:学生要熟读散文,理解散文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