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篮球队在区里取胜后,又在市里夺冠,现在已经偃旗息鼓,回到了学校。
B.一段时间以来,明星出书成了一种时尚,但有的书语句不通之处连篇累牍,简直让人无法阅读。
C.阅读重要的书籍或文章,必须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真意。
D.我们在学习上要多向老师请教,只有这样不耻下问才能提高成绩。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偃旗息鼓”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多用于贬义语境;B项,“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能用于指语句不通顺;D项,“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向老师学习不能叫“不耻下问”。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2.文中“我”把“太阳”说成是“肉做的大樱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童心未泯的表现。
B.那时因极端饥饿在“我”头脑中的条件折射。
C.远望太阳,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而美好。
D.因为淘气,所以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笑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人们才会把“太阳”想象成“肉做的大樱桃”。故选B。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句意的理解。
3.对我“挨骂”、“挨打”却感到“美滋滋”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候农村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
B.家人的“打”和“骂”中包含着对子女的爱。
C.小时候我们都会经历的生活,父母总是很严厉。
D.表现了家长的担心和“我”因爬树本领的自豪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从家长角度看,为孩子安全,打孩子、教育孩子是正确的;从孩子角度,因为会爬树觉得自己有本领,虽然挨打、挨骂,心理也高兴。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对“我和三叔常常一大早去抢柳叶儿”的细节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清晨是柳叶生长中的发芽期,又嫩又好吃。
B.因为生活清贫却又不想让他人看见,所以只得偷偷进行。
C.村里吃柳叶儿的人实在太多,争取早起在别人之前抢到。
D.当时饥荒很严重,“我”的童年生活非常苦涩。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时生活艰苦,人们为了充饥,不得已吃树叶,甚至难吃的柳叶也成了宝贝去抢。故选C。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
B.多亏了这些树叶,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C.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D.谁说这树太高,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一两”“三五”之间没有顿号。应该把顿号删除。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掌握。
6.“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 )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答案:B
解析:
分析:形容空气应该是清凉;形容地面应用冰凉;经过排除,最后一个空应为阴凉。
点评:考查学生对相似词语的辨析使用能力
7.选出对课文理解有错的一项。( )
A.文章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B.课文的语言饱含感情,“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贯穿全文,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表面是写“乐”,童年的“我”却没有感到“乐”,这都是苦的滋味。
C.课文的语言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如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品尝柳叶儿的描写,就给人以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
D.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是“我” 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多么好吃啊!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又掺进了多少苦涩!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课文的语言饱含感情,“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贯穿全文,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除了开头结尾直接点明以外,这种滋味包含在“我”的“乐”中,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都是写“乐”,童年的“我”确实是感到“乐”,“少年不知愁滋味”,这“乐”中的滋味又是多么苦涩啊!所以B项叙述错了。
点评:
8.“那年,全家最乐的是我”一句中,如何理解其中的“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乐”是实写,那时的“我”,确实是全家最快乐的。
B.那时的“我”并不懂得生活的艰难,不知道全家的处境。
C.因为摘柳叶儿可以显示自己能够上树爬高的本领。
D.这里的“乐”是反语,体现了作者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前文“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那年仅八岁的我遭遇了饥荒,可见此处的“乐”,并不是真的乐,而是一种反语,体现了作者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9.根据课文,我和三叔一大早去抢树叶是因为( )
A.早晨的树叶儿沾着露珠,又嫩又新鲜。
B.“抢”其实是偷,不能让别人看见。
C.抢的人太多,争取在别人之前抢到。
D.树叶儿是难得的美味佳品,营养丰富。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前文可以知道在当时饥荒的年代,柳叶儿也变得抢手了,所以本题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10.写早春早晨的凉意有什么作用?下列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A.使我们抢树叶儿的事充满诗情画意。
B.创设清凉的氛围,反衬生活的艰苦。
C.创设悲凉的气氛,反衬生活遭遇的悲惨。
D.烘托我和三叔凄楚的心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A项为了生存抢树叶所以肯定不是诗情画意的;C项和D项太过悲凉与作者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不符,也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分析。
11.选词填空( )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A.是 B.即 C.既
答案:B
解析:
分析:正确使用词语,“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解释。应选B项“即”。
点评:考查词语的运用
12.选词填空( )
在我国夏、商、周三代,并没有诽谤罪。那时候,“诽谤”二宇,原是个褒义词,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百姓诽谤天子,即对政事提出批评,是一种合法的 ,周厉王把诽谤自己的人杀掉,最后被民众赶到国外去了。
A.权益 B.权力 C.权利 D.权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百姓诽谤天子,是一种权利,是一种自由议论。国君不能因此治罪。
点评:考查词语的搭配
13.词语积累——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胜券在握
B.义愤填膺 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
C.向隅而泣 惨绝人寰 痛心疾首
D.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 白驹过隙
答案:B
解析:
分析:镇定自若:表面上都镇定自若,心中很坦然,像往常一样精神饱满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胜券在握:比喻很有把握,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成功。
义愤填膺: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怒不可遏: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向隅而泣: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14.选词填空( )
由于加拿大及中国之间没有引渡协议,处理赖昌星一案只能从外交及加拿大的移民制度两个途径。赖昌星目前正在加移民制度下设法谋求胜诉, 该制度最终会决定嫌犯会否被遣返回国。
A.因此 B.因为 C.因而 D.所以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分句间的关系,选用关联词语。辨析几个词语的含义,选用符合语境的、最合适的。故选B。
点评:考查词语的使用。
15.选词填空( )
据统计,近年来, 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江苏公务员累计人数共2191人,江苏省各级行政机关共辞退公务员600多人,公务员辞职900多人。
A.通过 B.经过 C.由于 D.所以
答案:A
解析:
分析:辨析几个词语的差别,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考查词语的搭配。
二、填空题
16.下面这段话中有的字容易写错,请你试试,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kuāng________里,然后shāo________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lāo________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zuàn________干了duò________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
答案:筐|烧|捞|攥|剁
解析:
分析:会拼音写字,根据语境写出正确汉字。
点评:考查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1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a柳叶儿捋___________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b我赶紧把裤带勒___________紧,手上吐口唾___________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___________地爬上去。
答案:luō|lēi|tuò|sōu
解析:
分析:掌握常用字,包括拼音、写字,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点评:考查了拼音写字的能力。
18.选词填空:
a天蒙梦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_______(冰凉、清凉、阴凉)。
b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放一_______(瓢、勺、杯)油。
c河水缓缓地流着,_______(安静、平静、宁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d对于柳,人们又是_______(写诗、作诗、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答案:清凉|勺|平静|吟诗
解析:
分析:辨析词语的词义,结合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点评:考查了学生词语使用的能力。
19.解释文中的下列词语:
兀地____________ 舒展____________
品尝____________ 逞能____________
答案:兀地:突然。 舒展:不蜷缩,不皱。 品尝:仔细辨别,尝试。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解析:
分析:联系原文,写出词语的含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20.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a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 )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b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 )地跳出半轮鲜红,……
b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 ),长出来一茬。
答案: cèng|wù|chá
解析:
分析:掌握常用字,会准确拼音。拼音写字的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读音的掌握。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用横线标出描写“我”和三叔在去抢柳叶儿路上所见景色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天蒙蒙亮……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环境虽然充满诗情画意,但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去抢柳叶儿,使人感到一种苦中带涩的滋味。
解析:
分析: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意作答。不能脱离主题。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文中具体写了“我”上树的情况。其中________写树高,________写时间早,________写天气冷,________写“我”爬树技术高。
答案:“仰头看看”“冰凉”“牙齿咯嘣嘣响”“飕飕地爬上去”。
解析:
分析:该题要在充分阅读基础上,理解文意,写出准确答案。注意不能脱离原文。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2.阅读下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文章第⑤段中,“欢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案: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及略显胆怯的心理。
解析:
分析:小孩子第一次踏进校门,自然充满新奇、喜悦之情,面对陌生的环境又不免胆怯。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心理描写的分析理解。
(2) “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⑨段主要写了“我” 的哪些忧虑?
答案:对获取什么样知识的忧虑。对形成什么样的人品忧虑。
解析:
分析:该段充分写出了家长的担忧,为孩子的将来担忧。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的教育作用重大。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3)作者将母子关系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两种说法均可。同意的理由: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生活的,母亲不可能陪伴终身,因而将“母子关系”看做“借来的琴弦”是有道理的,它能够让孩子更早地学会生活。不同意的理由:不应简单地将“母子关系”看成是“借来的琴弦”,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不能将孩子一推了之,母亲应该不包办,但应随时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解析:
分析:该题需要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学生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点评: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