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5:0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25课《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从我的角度作落点称呼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弟称妈妈的哥哥为舅舅。
B.哥哥称堂姐的爸爸为伯伯。
C.爷爷称妹妹的弟弟为外孙。
D.叔叔称姐姐的妈妈为嫂嫂。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爷爷称“我”妹妹的弟弟为孙子,不是外孙。其余三项正确。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该句修辞判定有误的是(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A.反复
B.拟人
C.排比
D.借代
答案:CD
解析:
分析:该句运用了反复、拟人修辞。故选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分析。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答案:C
解析:
分析: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
4.不属于徐志摩诗集的一项( )
A.《花雨》
B.《志摩的诗》
C.《猛虎集》
D.《放歌集》
答案:D
解析:
分析:D.属于贺敬之的诗集。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5.与徐志摩一同筹办《新月》月刊的是( )
A.胡适   
B.郭沫若
C.鲁迅
D.梁实秋
答案:AD
解析:
分析:与徐志摩一同筹办《新月》月刊的是胡适、梁实秋。故选A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积累识记。
6.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招摇:炫耀,张扬。
B.漫溯:这里是漫游的意思。溯,顺着水流的方向走。
C.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此处榆阴蔽日,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纳凉遐思。
D.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于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溯”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其余正确。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二、填空题
7.《再别康桥》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诗人,康桥又名剑桥,英格兰的一个城市,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这首诗叙述________,娓娓道来之中,感受诗人沉静的心。
答案:《新月诗选》|徐志摩|新月派|温婉柔静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8.《再别康桥》以________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_______。
答案: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依恋之情
解析:
分析:熟读课文,归纳并找出文章六要素。
点评:学生如果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六要素不难。
9.“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指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康桥的人和自然景色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诗歌意象。作者作别的是康桥的一切,包括人和自然景色。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把握诗歌意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0.“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用了_____的手法,表现了________。
答案:拟人|康桥的美
解析:
分析:理解诗的内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把“金柳”比作“新娘”,写出“金柳”的美丽,表达作者对康桥充满了爱恋之情。
点评: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分析。
11.诗题之中的“再”是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有别于另一首作别康桥的诗|再一次告别。
解析:
分析:“再”是又一次的意思,意为再一次告别康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感情之深。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分析。
三、阅读理解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一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一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名字
啊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1)这首诗展现了怎样的一个生活细节。
答案:妈妈守候儿女的梦话。
解析:
分析:生活细节就是生活中的小情节。该诗主要写了妈妈守候儿女的梦话。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概括能力。
(2)下面是一些有关诗歌的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
A.诗歌在形式上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而不是以行为单位。
B.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所创作的中国古典诗歌都被称为古体诗。
C.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首尾两联可不对仗,但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前者代表人物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后者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答案:CD
解析:
分析:A项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项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故选C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常识的掌握。
(3)“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为什么说“不再呼唤妈妈”了。
答案:因为儿女成长后对母爱的渴求会减弱。
解析:
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越来越独立,对妈妈的需求就会减弱。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4)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一个主题思想。
答案:赞美了人世间无私、伟大而细腻的母爱。
解析:
分析:该诗主要赞美母爱的无私伟大。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