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下课件13.《短文两篇》 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下课件13.《短文两篇》 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5:4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短文两篇只有4厘米! 巧夺天工 果核 微雕真的很小! 核 舟 记
明 魏学洢Yī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记”,一种古代的文体名称。这种体裁出现的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叙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文体简介作家作品 魏学洢 (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
2、听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积累字词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 奇二黍许 轩敞 箬篷 石青糁之 髯衣褶 矫首昂视 右趾 诎 舟楫
椎 髻 夷 壬 戌 虞山 甫 篆mǐn wǎng yí yòu jī
shǔ xuān ruò sǎn rán
zhě jiǎo zhǐ qū jí
chuí jì yí rén xū yú fǔ zhuàn
翻译课文 合作学习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借助工具书,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 人曰 王叔远,能 以 径寸 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 因 势 象 形,各具 情态。尝 贻 余核舟
一,盖大苏 泛赤壁 云。奇妙精巧叫直径 的雕刻甚至无不顺着雕刻神情姿态曾经赠原来是乘船漂浮 用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翻译课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览赤壁。 翻译课文 舟首尾长约八分 有 奇,高 可二黍 许。中
轩敞 者 为 舱, 箬篷 覆 之。旁开小
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 观,雕栏 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 之。从头到尾同“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零数,余数大约上下宽敞的部分是名作状,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打开左右相对涂连词,表顺承,来代船舱代窗户代字的凹处名作状,用石青 翻译课文 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旁开小舱,左右各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峨冠而多髯者居左。左手执卷端,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居右。绝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居左舟子居右舟子炉壶船背:文字篆章手卷《核舟记》模拟图 翻译课文 船头坐三人,中 峨冠 而 多 髯者 为东
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戴着高高的帽子连词,表并列,并且胡须 是位于看拿着好像说话 翻译课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其两膝
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 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 卧
右膝,诎 右臂 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 之——珠可 历历数也。露出略微侧转
相互靠近
极像抬仰望不相类似
平放同“屈”,弯曲
支撑倚靠代左膝分明可数的样子可以定语后置,即“相比之两膝”
翻译课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坐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翻译课文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 啸呼 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 容寂, 若听 茶声然。
船楫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同“横”通“扳”,抓着、拉着好像 大声呼叫的样子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翻译课文 舟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翻译课文 其船 背稍 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
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顶部

名字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一笔一画,清清楚楚

篆字图章 红
为,是
王叔远的别号

翻译课文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翻译课文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
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曾不 盈寸。
盖 简 桃核修狭者 为 之。
嘻,技亦 灵怪 矣哉!
总计雕刻但是,表转折竟满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挑选和长而窄
代词,这赞叹声奇异、罕见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翻译课文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它)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奇妙极了!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2、作者是以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
3、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
4、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成果展示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2、作者是以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 “奇巧” (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总——分——总。3、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①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②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③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④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⑤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⑥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4、理清思路,划分结构。一(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二(2—5):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三(6):对“核舟”的总结、评价。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记总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分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1)(2—5)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6) 内容小结 合作学习研读第一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奇巧。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合作学习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奇巧”的? 4、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5、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成果展示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奇巧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核 舟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3、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奇巧”的?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衣褶 ;念珠。舟子的神情和姿态。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长、高。体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成果展示4、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成果展示5、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合作探究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4、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篇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主——次 成果展示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成果展示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4、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成果展示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课文总结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手艺奇妙精巧
直径 一寸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 顺着 ?模仿,雕刻 曾经 赠送
乘船浮行
零数、余数
大约 上下
缓缓地? 起
胡须
靠近 课堂检测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清清楚楚 黑 朱红色 雕刻 竟? 满 长而窄 极? 像 船桨 正 平
通“父”,男子美称 课堂检测文言知识归纳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诎右臂之船:
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屈”,弯曲。同“横”。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通“扳”,bān,抓着,拿着。通“拣”,挑选。 通 假 字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奇妙零数,余数。名词大约可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做,雕刻,动词。是,动词。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一头,一方,名词。 一词多义虚 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表并列,并且、而且。表承接,不译。表转折,却、但是。而助词,的。代词,这。之其他们的。那。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2.椎髻仰面3.石青糁之(戴着)高高的帽子。(梳着)椎形发髻。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词类活用 用箬蓬。
用石青。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幅个张把把块枚条个扇拓展延伸天津泥人张苏州刺绣山西剪纸美丽的凤凰金 丝 猴活 板沈 括 活字印刷术首先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发展。元朝初年有人用锡铸造活字,元成宗大(1298)出现了木活字,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开始使用铜活字印刷,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活字印刷术后来流传到欧、亚各国,1445年,德国人戈登堡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标志活字印刷在欧洲进入实用阶段,这已经是毕升逝世后 400 年的事了。马克思曾联系欧洲的历史发展,把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称为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马克思特别指出: “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虽然是我国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动乱时代,但是刻书业却是蒸蒸日上。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三年(932),为加强思想统治,宰相冯道伙同李愚向后唐政府建议在国子监内校印“五经”,刻版印卖,官府内大规模雕版印书从此开始。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进入了黄金时代,宋本雕版刻书数量既多,质量又高,字体优美,纸墨精良,因此宋本书成为一种名贵的工艺美术品,为历代藏书家所珍爱。
雕版印书,一次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比起一句一句地手来抄写,的确是一次革命。但是雕版仍然有缺点,印一页书,得刻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得好几年工夫,刻好的版片又要许多房间存放,如果再印其他书籍,又需从头刻起,人力、物力和时间都不经济。我们的祖先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出了一个飞跃。
毕昇(?——约1051)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梦溪笔谈》载,他在宋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腊稍熔化的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印刷。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沈 括

沈括,钱塘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 活板 》就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沈 括

沈括,钱塘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 活板 》就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薄如钱唇先设铁板其上冒之铁范置上密布字印就火炀之平板按其面字平如砥已自布字一板印刷瞬息可就再火令药熔其印自落每韵一帖木格贮之印刷程序刻字原料胶泥形状薄如钱唇特点每字一印成型排版火烧令坚先置铁板以药冒之铁范置上密布字印就火炀平板按制板拆板: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贮字:每韵一贴 木格贮之印刷一板布字 一板印刷
字是活的: “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
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
印刷是活的:“一版……一版……”,“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即用。
除此之外,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
“活”字体现在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课后作业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指南针,火药,或造纸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