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短文两篇《黄鹤楼》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短文两篇《黄鹤楼》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5: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4课《黄鹤楼》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 先__ ,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答案:B
解析:
分析:了解对联的特点。知道老范是范仲淹。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运用。
2.不属于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
A.滕王阁
B.黄鹤楼
C.蓬莱阁
D.岳阳楼
答案:C
解析:
分析:江南三大名楼为: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积累。
3.文章为了突出黄鹤楼的特征,用到了( )修辞。
A.比喻
B.夸张
C.对偶
D.想象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文章为了突出黄鹤楼的特征,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情况。
4.以下属于文章介绍的黄鹤楼的内容是( )
A.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C.黄鹤楼的巍峨高大
D.登楼所见所感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以上四点都属于文章介绍的内容。故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5.译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州城西南隅(角落)
B.遂以名(名字)楼
C.坐窥井邑(城乡)
D.亦荆吴形胜(山川胜迹)之最也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名”应为“命名”。其余正确。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翻译。
6.下列句中“以”的意思有误的是( )
A.遂以名楼(用)
B.以实奇(因为)
C.一儿以日初远(认为)
D.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以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以”应为“凭借”,其余三项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
A.遂以名楼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C.重檐翼馆
D.事列《神仙》之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A项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C项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现象。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是( )
A.事列《神仙》之传
B.迹存《述异》之志。
C.主人处处款之
D.亦荆吴形胜之最
答案:C
解析:
分析:A、B均为助词,无实义,不译;D结构助词,的;C,代词,我们。所以应该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9.下列不是特殊句式的是( )
A.遂以名楼。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C.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D.迹存《述异》之志。
答案:D
解析:
分析:A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B判断句,“也”表判断。C倒装句 尝驾黄鹤返于此憩。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文言句式的分析。
10.下列对各句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B.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参观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观”应译为“观看”,而不是“参观”。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的掌握。
11.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答案:C
解析:
分析:“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并非多余,而是对黄鹤楼的高度评价。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1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B.《于园》写于园之奇,奇在磊石,运用了总分结合的写法,先总写一笔,再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三方面来描述磊石之奇。
C.《于园》的结尾部分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称赞它们都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但于园的假山则不能令人满意。
D.“耸构巍峨,高标”这一组对偶句,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突出表现了这座楼宇的高大雄伟。
答案:C
解析:
分析:于园是瓜洲众多园林的杰出代表,称赞瓜洲园林及能工巧匠是为了突出于园。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13.译字有误的是( )
A.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憩:休息
B.四闼霞敞 闼:门
C.非显者刺 刺:报名帖
D.坐窥井邑 窥:窥视
答案:D
解析:
分析:窥应为“远眺”,其余正确。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词语翻译能力。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警察教授王大伟编写的歌谣刚一播出就深受听众喜爱,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编写出几十首押韵的警示语歌谣并结集成《平安歌谣》一书出版。
B.一首《扬州慢》,王悦只默读了两遍就记住了,背诵起来不仅流畅,还一字不差,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是鞭长莫及的。
C.夏日炎炎的七月,新安百货公司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便宜了两到三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D.如今,这里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镇,而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是厂房,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A.“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不可误作与之相近的“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后者的意思是“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B.“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应为“望尘莫及”。C.“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语境不存在帮助别人的意思。D.“面目全非”意思是:完全不是原先的样子,形容变化很大。含贬义。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
B.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为,用于“酒后驾车”程度过重。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二、填空题
16.课文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人。黄鹤楼与 、____________,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答案:《文苑英华》 |阎伯理|唐|岳阳楼|滕王阁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17.该文介绍了 的特点,描述了 ,交代了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通读理解课文,归纳黄鹤楼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点评:考查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18.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
答案:落霞与孤骛齐飞
解析:
分析:滕王阁的名句,应掌握。
点评: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19.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解析:
分析:多读古诗,积累古诗名句。并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归类。
点评: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识记。
20.《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
答案: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解析:
分析:直接赞美黄鹤楼的句子,是作者由衷发出的。一般在描写景色之后,发出感叹。
点评:考察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黄鹤楼的美景由“_________”字总领。
答案:仙
解析:
分析:因为此楼是仙人驾鹤登临,故突出“仙”字。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
答案: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解析:
分析:此题根据句意即可完成,只要能读懂文意,答起来会比较容易。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黄鹤楼故址在今天的 。
答案: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
解析:
分析:黄鹤楼旧址在今天的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积累识记。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百丈山①记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其 沫 乃 如 散 珠 喷 雾 日 光 烛 之 璀 璨 夺 目 不 可 正 视。
答案: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解析:
分析:文言文断句一般根据句意断句。学生要在理解句意基础上断句。
点评: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答案:立足点:石台。方位:(石台)东南; (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解析:
分析:作者的立足点就是作者站立点,即作者观察点。审清题意不难作答。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