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黔之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黔之驴》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6: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黔之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好事者 远遁
窥之 稍近益狎 以为且噬己也
答案:qián|hào|dùn|kuī|xiá|shì
解析:注意“黔”字的声母是q不是j,“好”读第四声,“窥”的声母是k不是g。“狎”字的声母是x不是j,“噬”的声母是翘舌间。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正确拼读拼音,再根据语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憖憖然 他日 虎大骇
益习其声 驴不胜怒 计之曰 技止此耳
答案:巨大的样子|小心谨慎|另外|害怕|渐渐|忍受|考虑|本领
解析:本题各词都选自本文,根据所学所记,解释词义即可。注意“益”意为“渐渐”不是“更加”,“计”是“考虑”不是“计算”,“胜”是“忍受”不是“战胜”。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古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3.《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答案:《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四川|贵州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按要求填答,注意不要将作者原名与字填写错位,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古文中的文学常识学习中要注意记忆。
4.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答案:骈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解析:根据学习中知识积累按要求作答,注意易错字“骈”“愈”“柳”“洵”“辙”的写法。本题中“唐宋八大家”不容易答全,知道几个就答几个。
点评:古文中的文学常识学习中要注意记忆。
5.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答案:B
解析:ACD句中“之”皆有实义,作代词,B句无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古文学习中,对常用文言词语要注意分类理解记忆。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它的含义是 。
答案: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都用完了。
解析:根据本文内容即可概括出成语“黔驴技穷”,直接解释其意即可。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出自古文中的成语要注意记忆。本题不难,成语及含义都很熟悉。
7.翻译下列句子。
①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④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答案:①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②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③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④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解析:将关键字解释清楚:“以为”是一个短语,意为“把……当作”;“稍”为“渐渐”;“狎”意为“戏弄”;“胜”意为“忍受”;“蹄”为动词“踢”;“阚”意为“吼叫”,“尽”为动词“吃尽”,“去”意为“离开”。
点评:翻译句子,要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8.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案: 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解析:抓住题目的答点“虎的心理变化”,根据所学所记,梳理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点评:此类问题并不难,熟悉课文,根据问题要点搜寻语句即可。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答案:B
解析:了解各句的意思,对照译句,注意关键词的释义。B错,“习”不是“学习”,是“习惯”的意思。
点评:翻译句子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翻译句子尤其是注意文言字词古今义的不同。
10.“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分别造句。
答案: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这三个成语的含义,据其意义造句,语句要通顺,注意运用成语时的情感色彩。
点评:本题不难,三个成语都是学生熟悉的成语,选择生活中的现象为材料造句即可。
二、问题理解
11.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 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内容,从“黔之驴”前后的表现及其下场来分析概括故事所讲的道理。
点评: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习其语言的写作方法,对思想内容也要充分了解。
12.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答案: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内容,根据“黔之驴”前后的表现分析其形象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所比喻的某一类人。再从虎的行为变化来理解寓意。
点评:此类问题在学习中老师会重点讲解,要注意记忆。
13.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
作用: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情节发展过程,根据情节发展过程分别找到描写虎心理的词语,分析层次,从推动情节这个角度来说明其作用。
点评:本题有三小问,解答时不要遗漏。分析问题的要点,回顾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解答。
14.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答案: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
作用: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情节发展过程,根据情节发展过程分别找到描写驴行为的词语,结合故事中驴的下场,即可了解成语。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课文内容即可作答,关键是在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15.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答案: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故事情节发展过程,根据情节发展过程分别找到描写驴和行为和虎心理的词语,进行比较,了解虎是怎么识破驴的伎俩的。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课文内容即可作答,关键是在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16.解释“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这三个成语,并用这三个成语简略概括《黔之驴》的故事,再用这三个成语连成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答案: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面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很虚弱的东西。庞然:庞大的样子。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会俩也用完了。黔,现在贵州省。穷,尽。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不能全文翻译。貌似庞然大物的恐怖组织,施展出黔驴之技,四处搞枪杀、绑架、劫杨等恐怖活动。在这些恐怖活动难以得逞之后,恐怖分子又丧心病狂地搞臬杀性爆炸,可见其黔驴技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解释成语即可。根据成语与本文故事情节的联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课文内容即可作答。注意不要死板的翻译课文内容,要用概述的方法来叙述,并使用这三个成语。
17.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答案: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外强中干,蠢笨无能,不善于研究对方)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抓住文中驴与老虎的行为描写来分析,以拟人化的方式来概括其形象特点。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驴与虎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其形象特点是明显的,易于理解。
18.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解析:本题可以从故事的寓意、文中驴与虎的形象、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方面选一角度来谈学习的感想。
点评:本题是开放题,关键是要选好角度,根据自己对某一点问题的理解来谈感想。
19.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驴子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子没有什么对付老虎的真本领。从好事者来说,驴子能避免悲剧,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从驴本身来说,如果驴不鸣不蹄,不让老虎了解自己的真实本领,它也可以避免其悲剧。
解析:首先要了解题目中所示的观点,针对观点结合文中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即可。
点评:本题拟题很好,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如果你是那头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将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超越自我,还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请你展开想象为《黔之驴》续一个结局。(50字以内)
答案: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以据即可。驴子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子没有什么对付老虎的真本领。从好事者来说,驴子能避免悲剧,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从驴本身来说,如果驴不鸣不蹄,不让老虎了解自己的真实本领,它也可以避免其悲剧。
解析:了解课文故事中驴之所以被虎吃掉的原因是无一技之长以及被“好事者”运到不应该到的生活环境,从这个角度来为驴设想,如果避免这样的遭遇,发挥想像,续写另一个结局。
点评:本题拟题很好,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驴子有没有价值,要看把它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例如它们可以拉磨,可以耕地,也可以驮人。《黔之驴》中的好事者之所以把它“弃之山下”,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驴子的作用。所以被弃置的驴子也就显得外强中干,一无是处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应该还驴子一个公道,不应仅从一篇寓言就全盘否定了它们的价值。
三、课文阅读
21.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 http: / / baike. / view / 324136.htm" \t "_blank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或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是( )
A.船载以入(用船)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庞然大物。
B.蔽林间窥之(偷看) 稍出近之,慭慭 ( http: / / baike. / view / 1359959.htm" \t "_blank )然,莫相知——(老虎)悄悄走出树林,来接近它,不能互相了解。
C.益习其声(渐渐,更)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D.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老虎)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驴的肉,才离开。
答案:B
解析:B句翻译有问题,“莫相知”意为老虎对驴不了解,而不是“互相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注意要求解答的是两个答点,一是字词义,一是句子的意思。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
C.第二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
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
答案:C
解析:C错,“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这一评判不符合故事表达的思想内容。
点评:本题解答要细心,仔细阅读各项内容,抓住要点,与文章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四、拓展阅读
22.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B.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又数刀毙之 久之
答案:A
解析:A“其”皆为代词“它”,B“敌”一为“攻击”一为“对手”,C“意”一为“表情”一为“想”,D“之”一为代词“它”,另一无义。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简单易懂,所以判断字词比较容易,但要细心比较,正确判断答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①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解析:注意关键字词的意思,“并”为“一起”,“故”为“原来”,“变诈”为“变化欺诈”,“几何”为“多少”。两句中的“之”无义。
点评: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答案:C
解析:C错,“暴”是形容屠户动作的迅猛,不是“暴怒”的意思。
点评:本题解答要细心,仔细阅读各项内容,抓住要点,与文章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