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12 23: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三月月考
高2023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0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或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0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0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住置上.
0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0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电影《哪吒2》引发了“哪吒热”。哪吒原型为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唐朝《开元传信记》记载其“护持佛法,拥护国土”;宋元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了哪吒为“玉帝驾前大罗神仙”;明清小说进一步刻画了其“闹海屠龙、剔骨还父”的叛逆形象。哪吒从“异域神童”到“中华英雄”的形象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凝聚性 B.外来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2.汉武之时,朝廷兼有河西之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至宣帝时,置都护以主西域军政诸事。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举措()
A.便于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解决了两汉的西北边患 D.实现了对西域的郡县制管理
3.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A.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4.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 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
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5.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6.希罗多德在《历史》开篇中说:“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知,他们都()
A.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B.受到大一统时代的影响
C.展现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 D.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
7.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8.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9.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广泛结交朝野人士,在语言、装束等方面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同时还翻译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这一现象()
A.是中西经济频繁交流的产物 B.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
C.客观上有利于“西学东渐” D.便利了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0.清入关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入关后,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式基础上,吸取了汉族南北菜系特色,建立了丰富的宫廷宴席-满汉全席,它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既突出了满族菜特殊风味,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特色,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其形成()
A.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B.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丰富了中国食物加工文化 D.源于社会剩余产品的激增
11.下表为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种族差序表。据表可知,这一“种族差序”()
身份 称谓 权利
第一代西班牙殖民者 半岛人 政治、经济、司法和教会的高级职位
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 克里奥尔人 出任其他重要职务
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 梅斯蒂索人 低级官职和大部分普通职业
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 穆拉托人、桑博人等 大部分作为奴隶成为交易的商品
A.反映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 B.实现了西班牙对拉美的完全控制
C.旨在维护考迪罗体制和大地产制度 D.是引发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12.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1868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自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据此可知()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13.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旨在()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提高社区自治服务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14.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5.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入()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6.17世纪初,在荷兰饮中国茶的只限于少数富裕阶层。但到了18世纪后半叶,普通人家也习惯在午餐后不久饮茶,较富裕家庭的饮茶时间则移至午后末尾;与此同时,人们在早餐前或早餐时喝茶的习惯也逐渐出现。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与东方贸易的扩大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北人南迁”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中原一草原”为核心,经济以“长江-海洋”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
-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重视历史、重视史学
研究历史以探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本思想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衣食为本
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 彰往察来、知古鉴今、以史为鉴
-摘编自瞿林东《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位于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遗址,它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1995年,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一块织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具有政治寓意的占辞术语,《史记·天官书》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以五星所聚方位来判断行师用兵的利弊关系。“五星”锦的织造工艺,明显是出自汉代皇家织造,用最高规格的华丽织锦为面料,采用汉代蜀锦独有的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五星”锦上的动物则多为远方贡纳或神化的珍禽异兽,多了些异国情调的艺术主题。
-摘编自魏秋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价值探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
材料二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凸显了西南地区中转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
-摘自冯小莉、周永卫《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的史料类型及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所发挥的作用。(8分)
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三月月考
高2023级历史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A A C D D B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A C D B B B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受政治局势(战乱)影响;持续时间长且具有阶段性;人口迁移规模大;由北向南迁移为主(任答三点即可,6分);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区域间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改变了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任答三点即可,6分)
(2)意义: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4点,8分)
(3)主要因素: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任答两点即可,4分)
18.(12分)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给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有契合性。(2分)
理论1(2分)+史实(2分)
理论2(2分)+史实(2分)
总结:可不用明确出现格式,但是必须要有总结表达,要突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分)
19.①该织锦护膊属于实物史料,作为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必答,2分)②它有助于研究汉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助于研究汉代人们对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④有助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⑤为研究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蜀锦技艺)提供了实物史料(任答3点给6分)
(2)打破了陆海丝路的阻隔,推进了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互动与交融;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了北方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西南、岭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思考,若只从国内或者国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最高分给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