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对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初步接触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得到结论: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3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基本适应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以及能力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探索已得到: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3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本节课旨在对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对小正方形边长不限定整数,进一步细化,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什么的方法?鉴于此,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符号感;
2.通过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数学能力;
5.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深化思维,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1)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cm时,所折纸盒的容积最大。你有不同想法吗
(2)把小正方形的边长在2.5cm到4cm之间进行细分,按0.5cm的间隔取值,即分别取2.5cm,3cm,3.5cm,4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纸盒的容积将如何变化 请学生按照昨天所分的小组填写下面的表格:
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发现还有比x=3时体积更大的x的值,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初步学会用逐步缩小相邻的两个x的间隔值的方法探索正确答案。
活动效果:初步找到了一个和正确答案比较接近的x的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为下一步更细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 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活动内容:(1)请学生回答上面的表格中的四个待填数据。
(2)请学生回答x的值在2.5到4之间时候,体积如何变化?
活动目的:初步掌握根据体积的变化情况去确定使得体积最大的x的值所在的区间,从而找到寻求最接近的x的值方法。
活动效果:形成了认知冲突后,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都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环节 延伸拓展,交流总结。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你们发现x等于多少时体积最大?这个体积是多少?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是对两节课的探索结果进行归纳小节,让他们知道:要使得体积最大,x的值保留两位小数远远不够,还有更接近的值——必须保留三位或者更多位小数,这就要根据体积的变化区间逐步缩小x的取值范围。
活动效果:从课后作业等反映的情况看,实际效果没有课堂上反映出来的状况好,可能是因为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正确率比较低,从而直接影响探索结果。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