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寓言二则》中的一个,故事情节简单有趣,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寓言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二年级学生说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是引导学生通过在具体的环境中感知人物,感知故事内容,对于多数学生说,是能够体会出这则寓言的寓意的。
【设计理念】
《亡羊补牢》是一篇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文本简单,道理深刻。本次教学中从回顾寓言道理入手引入课文,学习词语,将词语送入送入句子,将句子送入课文,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随后聚焦养羊人的两次丢羊过程,从对话中感受态度与行为,进而引出故事的道理。结合故事内容和道理感知“亡羊补牢”的意思,拓展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帮助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初步感受“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体会故事中知错就改等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并能够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赶紧”的作用。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道理,并能够劝诫己人,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思维能力:“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借助学习支架(思维导图、表格)等,梳理故事内容,探究“丢羊”原因,并能够根据养羊人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课文的寓意。
审美创造: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感受文字的生动,提升审美想象力。在朗读课文时,用声音、动作展现人物情感,进行审美创造。
【教学重点】
1.会认“寓、则”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劝、告”4个生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能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能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任务一、看图猜成语,激趣导入。
1.看图片猜成语。
出示成语图片: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知道它们是什么故事吗?
2.了解寓言特点。
这三个成语出自三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每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呢。像这样能让人明白道理的小故事,就叫寓言。
3.板书课题,初步理解题意。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则这个字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在本课中是哪一种呢?猜猜看。是的“则”就是篇的意思,寓言二则就是寓言二篇。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大家怎么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呢?试着猜一猜。(学生自由猜测)
“亡”和“牢”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学过的寓言入手引入寓言故事,更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孩子们更易于接受。】
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注自然段序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标上自然的序号。如果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两遍,开始。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呀?用手势告诉老师。
预设:5段
师: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朋友你们能读准确吗?
2.集中识字,认读词语,读通句子。
(1)出示第一组词语:(指名读,师指出问题,再指名读。)
①讲解多音字“圈”
师:“圈”这个字有两个音,在这里我们读juàn,组词羊圈;还有一个音,我们在数学上总是用,读quān,组词圈画。
②强调“窿”字在词语中读轻声,理解“窟窿”
师:这个字在这里读轻声,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就是大洞
③词文勾连,联想画面,指导把句子读通顺。
师:这4个词语,你们能联想到课文中的哪幅画面呢?
生读: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出示第二组词语:(指生领读,师指出问题,再指名读。)
①强调“坊”字在词语中读轻声。
②词文勾连,联想画面,指导读好句子的停顿。
师:那读了这三个词语。你又联想到课文中的什么内容了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3.再读课文,说故事内容。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借助老师的支架,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一个养羊人丢了一只 ,他的街坊劝他 ,养羊人 劝告。第二天,他发现又 ,他十分 ,于是赶紧把 堵上,把 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与课文内容进行勾连,培养学生拥有联想的意识和习惯。】
任务三、探索丢羊,感受改变。
1.任务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养羊人丢了羊,那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他每次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就到文中去看一看。
2.分段朗读,聚焦做法。
(2)聚焦第一次丢羊:
①师生配合朗读第一自然段,进入情境。
师: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
生读: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是呀!羊圈呢~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这个时候,街坊是怎么劝他的?养羊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师:请同桌两个人来读一读,二三自然段,开始。
②同桌合作朗读第2、3自然段。
③同桌展示,教师采访,通过评价语,指导读好街坊的话。
师:作为街坊,看到丢羊这个情况,你心情如何呀?
师:你从哪里感受出着急的?
师:赶紧~看来这个事情很紧迫啊!
师:他想赶紧让他干什么
师:很着急的街坊告诉了养羊人具体的做法,在读这几个词的时候我们要读的重一点。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有个“吧”这是个什么词?语气词。我如果把语气词去掉,我读一读,这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答:好像不是在劝告他,是在强制让他这么做。
师:是啊!所以我们在读“吧”的过程中,要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同学们,假如说,不把羊圈修好,结果会如何?
师:所以~(引读街坊的话)
评价语:是呀,得赶紧修补羊圈,你是在替他着急呀,谁再来劝劝他。你看,这位街坊是在耐心的劝告他,提醒他,让他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呢,谁再来劝劝他。你是在提醒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给他出主意呢。咱们都来当街坊,咱们一起劝劝他。
街坊着急地劝他说:
街坊担心地劝他说:
街坊关心地劝他说:
④指导读好养羊人的话。
师:街坊特别的着急地劝告他,他同意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那也就是说修羊圈没有用。
关注反问句,对比朗读: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师引导总结:反问句更能说明养羊人不在乎,读的时候要把干什么读重一点。
⑤同桌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读。(指导读出邻居的着急与养羊人的满不在乎)
(2)聚焦第二次丢羊:
师:街坊好心地劝告养羊人,但是他不听,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吗?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①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
②指名生说一说他不听劝告后发生了什么。
反馈:羊又丢了
师:那养羊人的心情如何?
师:为什么会很后悔?
反馈:养羊人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导致羊又丢了一只,他感到后悔。
师:正因为他不听劝告,才导致羊又丢了,他心里十分的后悔。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到底晚不晚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师:是呀,正像你们想的这样,养羊人也赶紧行动了起来。
③对比句子,体会“赶紧”一词的表达效果。
出示句子: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我能不能把赶紧去掉?为什么?
反馈:这个事情已经迫不及待了,必须赶快马上去做。
师:从赶紧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行动非常迅速。而且这次他修补完的羊圈是什么样子的?
师:看来呀,改正了错误是有好的结果的。
师:养羊人精心的修补羊圈,把破了的窟窿修补的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此刻,对于养羊人从第一次丢羊他不在乎到第二次丢羊后很后悔,赶紧修补羊圈的这个行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师:这也就是《亡羊补牢》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认真改正,就一点也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现在,你们知道题目“亡羊补牢”的意思了吗?“亡”和“牢”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亡” 字在现在虽然通常表示死亡、灭亡,但在这个题目里是丢失的意思;“牢” 字现在一般指牢房,但在这里是羊圈的意思。
师:那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亡羊补牢”的情况发生呢?联系实际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揣摩街坊的心理,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两次丢羊时候,养羊人的态度,感受故事】
任务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观察“劝、告”,指导书写。
2.生书写,师巡视。
3.展示评价。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将学到的道理学以致用哦。
任务五、作业超市。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C.说说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磨课环节,我发现一些自身问题。一是对学情理解不到位,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注意其直观形象思维,多用图片来加深印象而非干巴巴的讲。在本课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重点讲解的字词内容进行相关图文展示,并且将字词单独拎出来,没有放入语境中理解,不利于学生强化思维、培养语感。二是最初难以把握课程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结构散乱不清。在同组教师的点评指导下,不断调整授课结构,做出取舍,突出重点,最终才呈现出这堂层次清晰的课,做到“一课一得”。再者是放手不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他们自己走得更好更远,而非成为限制框死他们的思维,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会更多注意这些问题,并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