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七颗钻石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七颗钻石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7: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

七颗钻石
上课时间:



课型:
教学总目标:
1.
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23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学生要重点掌握“枯,旱灾,竟然,喜出望外,急忙,一下子,摔”等7个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2.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七颗钻石》,课内自读课文《第六颗钻石》。
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三个句型“越….越….”“…当…..的时候….”,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枯,旱灾,竟然,喜出望外,急忙,一下子,摔”等词语造句并理解课文中的意思。
把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用课文中的新知识能独立完成练习题。
情感目标:学会真是交际,体会文化中小姑娘的善良和同情心,
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讲解示范,理解并掌握词语和句型,利用关键词语,句子,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
理解课文和自读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传说中的“拾金不昧”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爱国就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检查预习,领读,引导法,训练,鼓励,讲解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索方式,探求学习。
教学与学习手段:
教材,词典,多媒体设备。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重点:掌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
难点:记住课文中的新词语,新句型的的用法。
教学方法:检查预习,领读,引导法,训练,鼓励,讲解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索方式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情况与导入新课。
一,给下列生字注意并组词:








二,
看词语写拼音.

仍旧


(
)
(
)
(
)
(
)
课文导入:每个人都口渴的时候都想喝水,但如果只有一杯水,却有几个口渴的人的时候,
你会怎么做?)。
2.
提出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七颗钻石》
3.
组织教学。
师:叫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情况并纠正读错的地方。
生:个人读,小组读,全体读。
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生:认真听课文录音,不会的词写拼音。
师:让学生按小组朗读课文,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
生:分小组朗读课文,交流初读的感受。
4.
解难答疑:
师:让学生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训练。
生: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师:提交全班的疑难字词,加以总结,归纳。
词语:
1)
竟然:
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做状语,修补动词、形容词。
例:这次比赛,他竟然得了第二名。
2)急急忙忙:形容词,因心里着急而使得行动加快。
例:在医院里医护人员总是急急忙忙地走进走去。
师:
让学生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
生:用重点词语造句并组词。
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5.
做词语有关练习题:
练习
(二)
作业:抄写词语(5遍),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课题
1.
重点词语
2.
有关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巧
能交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引导学生记住关键词语并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熟读课文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新巨型和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多读课文,给他们多示范,讲解,训练,总结等方式来解决。
教学与学习手段:
教材,词典,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习方式:探求学习,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1.
检查预习情况与导入新课。
一,用下列词语造句。
1.钻石
2。
旱灾
3。河流
4.罐子
二,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你们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
2组织教学。
提出教学目标
,
板书课题。
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习课文的提示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展示关于本课的课件。
师:叫学生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地方。
生:个人读课文,不会的词提出来。
师:给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的发音。
生:在小组里学习课文,如有困难提出来。
4.
深学课文,串讲课文。
师:根据课文内容分为段。给学生讲解每个每个段的内容,讲解每段中的新句型。
本课文分为六个段:
串讲课文
(第1自然段)
叙述故事的发生的北京。
(第2~5自然段)以水罐变化为线索,理解课文。
句型:
(1)“是为了…..

例:妈妈每天六点中起床,是为了我们准备早餐。
(2)
“…当…的时候…..”
例:当我提起足球的时候浑身都是劲。
(第9~10自然段。
故事的结局——珍珠变成了水灵灵的葡萄。火焰山出现了一条美丽的葡萄沟。
句型:
“一转眼……”
例:
一转眼,我已经初中生了
刚才还晴天,一转眼下起了大雨。
师:让学生能用句型训练造句。
5.
课文教学总结。
1)归纳文章的结构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小姑娘为妈妈找水。自己不喝给路人喝,水罐射出七颗钻石,变成了星座。
2)进行感情教育:我们要知道帮助他人是快乐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作业:熟读课文,做有关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课题
段落大意
句型
我来造句: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重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难点:掌握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多读课文,给他们多示范,提问,讲解,训练,总结等方式来解决。
教学内容:
1.
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让3-4名学生朗读课文。
复述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导入新课:帮助别人的感想如何?
2.
展示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3.
组织教学
师:让学生个人读,集体读方式回忆课文内容。
生:
个人,集体读课文。
师: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
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发音。
师: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生:按自然段复述课文内容。
师: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提高学生听得能力。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1)故事发生的环境怎样的?
2)文中是怎样写姑娘找到水的?
3)小姑娘最后的水为什么不喝自己?
4)小姑娘的举动最后换来了什么?
4.
学生可根据课文表演——听说训练
推选3名学生表演。(小姑娘,小狗,妈妈,路过的人),要求,最好自己的话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5.
复述课文——说的训练。
(1)在班里进行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位同学复述的好,分别记分。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2)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你是如何帮助他们的?
师:总结课文。总结学生的讨论情况。最佳表演小组得老师的表扬。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课题
1.
分角色表演
2.
复述课文
3.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你是如何帮助他们的?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自读课文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找出不会的读、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理解掌握,同时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结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记住课文中的新知识并能用真实交际中。
教学内容:
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二,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第六颗钻石
④学习课文。
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生:个人朗读课文,不会的知识提出来。
师:组织按小组解决难题。
生:按小组一边查看词典,解决难题。
⑤讲解课文中的新知识:
我的小词典
1.
珍惜:
(zhenxi)
珍重爱惜。
2.
关照:(guanzhao):
关心照顾。
3.
友善:(youshan):
朋友之间的亲近和睦。
4.停顿
(tingdun):
事情终止或暂停。
做有关课文练习。在小组里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书面上总结

作业:本课文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课题
1.
我的小词典
2.
疑难句子
3.
提出问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真实交际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通过真实场景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交际的目标。
重点:以两个课文中学会的新知识在交际中流利的运用。
难点:流利的运用学过知识,独立的完成练习任务。
教学内容:
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让几名学生读课文,以检查预习情况。
②组织教学。③展示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
4.
交际话题。
师:把话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按小组组织讨论。
1.
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忙,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小姑娘,
你会怎么做?
生:首先按小组讨论,然后每个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
师:提议成立临时评委会,给个小组评分,记录成绩。
5.
组织学生做练习。
师:检查练习预作的情况,做好的表扬。进行练习答案答对。
练习答案:
1.听训练。
1.(×)
2.(×)
3.(√)
4.(√)
5.(√)
二,在书面上学生自己动手做。
三,选词天空:
1.
竟然
2.仍旧
3.
一下子
4.越
5.急急忙忙

四,课文练习:
1.D
2.D,
3.
A,
4.C
5.B
作业:熟读课文,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课题
讨论题:
1.
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忙,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小姑娘,
你会怎么做?
练习答案
课后反思:
PAG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