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杜甫
望
岳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走近诗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dài
liǎo
zì
朗读诗歌
北岳恒山
西岳华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望岳
泰山: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耗尽全身力气,他倒下时,头颅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何谓“岳”
古人讲“山岳可通天”。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都去泰山封禅。传说泰山通阴阳两界,帝王封禅是表示自己的帝位、权力受之于天。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圣贤之道”与泰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曾数次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体察民情、观知时政,得到“仁爱”的真谛。
杜甫家世——京兆杜氏,官宦世家
诗学渊源
奉儒守官
十三世祖 杜预
能文能武
精通《左传》
杜甫常引以为荣
祖父 杜审言
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杜甫云:“吾祖诗冠古。”
对子云:“诗是吾家事。”
杜甫少年时生活优渥,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从小生活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中,有着不平凡的抱负。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解读诗歌
读前六句,走入所望之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指泰山
指山色
不尽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解读诗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
思考:远望泰山何所见?
解读诗歌
读前六句,走入所望之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解读诗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炼字
思考:近望泰山之景,有何特点?
钟:意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将泰山比作硕大无比的宝刀,它直指云天,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
解读诗歌
读前六句,走入所望之景。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心胸震荡
同“层”
眼眶
(望着)层云生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思考:细望泰山,画面如何?
解读诗歌
用以下句式说话:
随杜甫___望泰山,我看到了_________,内心______。
解读诗歌
随杜甫远望泰山,我看到了连绵山脉间参天耸立的泰山,内心景仰。
随杜甫近望泰山,我看到了神奇俊秀、高峻挺拔的泰山,内心震撼。
随杜甫细望泰山,我看到了云气升腾、怀纳归鸟的泰山,内心怡然。
解读诗歌
读后二句,解读所“望”之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解读诗歌
泰山并不高 还没有浙江的天目山高,还有黄山比它更险峻壮美,为什么在杜甫的心中泰山如此雄浑壮阔,地位如此之高?
这首诗写于736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时诗人25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众的山变成了杜甫私有的山,登山的极顶,他更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这是伟大的山,但我要超越他,这是诗人人格与志向高峰的写照。
本诗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