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望
岳
杜甫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
二
解诗
(远望泰山的雄壮广阔)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三
品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二
解诗
(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2.赏析“钟”“割”二字之妙。
“钟”将“造化”(大自然)拟人化,它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了秀丽泰山。
三
品诗
“割”字炼得极好,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眼角几乎要裂开。
二
解诗
(细望泰山的景物、书写诗人感受)
倒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二
解诗
(极望泰山风景,展望抱负理想)
3.七、八句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三
品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的雄壮广阔)
(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极望泰山风景,一展理想抱负)
静
动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怀。
哲理:要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积极进取!
情
理
游 山 西 村
陆游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一生共9300多首诗。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闲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间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
作者介绍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解诗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品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疑:怀疑。
暗:暗淡。
二
解诗
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重复)
与视觉的形象(明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品诗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着鼓。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诗意: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解诗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诗意: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拄:拄着。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解诗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品诗
游山西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农家——丰年足食物
村外——景色优美
村内——民风古朴
希望——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
无限向往
解诗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主
题
概
括
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哲理: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情
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生平经历
1792年生
1810年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龚自珍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其间多次未中)
1829年(道光九年),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
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己亥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后,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1841年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共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写作背景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无限。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东:东方故里。
离别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解诗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诗意: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解诗
比喻
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
作者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艾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虽然诗人脱离官场,但他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结
构
梳
理
己亥杂诗
辞官归乡
不甘沉沦
为国效力
表明心志
失落离愁
甘愿奉献
离情浩荡
肠断天涯
落红有情
化泥护花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主
题
概
括
万事万物并非绝对,均有两面性,可以互相转化。“落红”看似逝去无用,但变为“春泥”依旧能够有用。
情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