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1 17:0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
一、基础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B.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日前透露,继“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下一个目标是月球探测。
C.外资的大量注入,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税收的增加,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搭配不当,“三艘军舰”不能和“执行登舰检查”搭配;B项逻辑顺序不当,应为“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和探测器登陆月球并取样返回”;D项成分残缺,应在促销后补上“活动”一类的词语。
点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B.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
答案:D
解析:分析: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持之以恒: 长久坚持下去。 这里应该用“事半功倍”,但误用了其反义词“事倍功半”,意思刚好相反,故不通。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3.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
答案:yuān|qiè
解析:分析:考查汉字的拼音,写拼音时要对汉字是声母韵母声调,都要有清晰的记忆,注意j q c的区别,“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__________ jí取__________zīzī不倦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蒂|汲|孜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此题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要结合词义字义来理解。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5.比一比再组词
蒂__________汲__________
谛__________级__________
答案:根深蒂固|真谛|汲取|年级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字组词的掌握。组词时先从部首辨析汉字的拼音,在组词。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写错,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7.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
(2)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答案:然而|即便|也|相反|往往|甚至|逐渐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只要熟读课文就能很快写出答案。
点评:原文填空要仔细阅读课文才能找出答案。
9.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答案:示例: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只要根据课文,从仔细观察,坚定信念自己会成功来解答即可。
点评:开放性试题只要理解与课文吻合,句子通顺即可。
10.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说法太绝对。BC项与题干不对应,D项是对句子全面的解答,故选D。
点评:理解句子含意根据句中的重要词语来理解。
11.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只是说麦哲伦发现了南美洲。重在体现它的实践精神,而不是发挥创造力,故选D。
点评: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12.“突然会有人吟诵精美绝伦、感人肺腑的诗句……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酬唱,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栗起来……”不说“大海波浪在轻轻翻卷”,却说“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栗”,这是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说法的好处在哪里?

答案:“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禁地颤栗起来”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尤其“情不自禁”表明海洋也被我们所吟诵的诗深深打动了。这里显出自然与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解析:分析:拟人是把 当做人来写,突出事物的情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1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不言而喻: 。
②持之以恒: 。
答案: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长久坚持下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14.找出下列句子中未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白色的风帆鼓了起来,宛似天鹅的胸膛,帆的上面挂着几面随风轻扬的小旗。
B.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
C.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
D.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其中仿佛有女人的声音……
答案:D
解析:分析:比喻有本体和喻体, D虽有比喻词“仿佛”但不是比喻句,故选D。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15.下列词语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惴不安(忧愁,恐惧)孜孜不倦(勤勉,不懈怠)
B.锲而不舍(房舍)不言而喻(了解,明白)
C.行之有效(成效,效果)持之以恒(长久,恒心)
D.根深蒂固(牢固)汲取(从井里打水)
答案:B
解析:分析:舍:停止,故选B。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1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因为全句为陈述语气。B项后引号里的句号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D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7.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课文内容可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与B项相符。
点评:根据课文内容来辨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籁于创造性的思维。
B.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C.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D.他将原来豪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籁应是赖,B项应应是映,D项豪应是毫,故选C。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19.形近字组词
汲( ) 榨( )
吸( ) 窄( )
答案: 汲取|吸收|榨油|宽窄
解析:分析: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确定拼音,也可通过部首确定汉字的拼音在写出合适的词语。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________家________,他曾发表过《________》等著作。
答案: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踢醒沉睡之心》
解析:分析:积累记忆常见作家朝代、称号、作品及风格流派特色。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积累著名作家作品,加强记忆。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不止"能不能换成"不只"?为什么?
答: 。
答案:不能。因为"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而"不只"表示不但,不仅。
解析:分析:分析词语能不能调换,首先解答出题干中词语的意思没在写出替换后词语的意思,替换后的词语没有原词的效果,或没有原词好,故不能调换。
点评:解答此题掌握方法很重要。
2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 这一点。 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___________,逐渐充实。
③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___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答案:坚信|关键|推敲|汲取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23. 形近字组词
暮__________ 径__________ 汲__________ 榨__________
慕__________ 泾__________ 吸__________ 窄__________
答案: 日暮|羡慕|直径|泾水
解析:分析: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确定拼音,也可通过部首确定汉字的拼音在写出合适的词语。。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二、阅读题
24.阅读理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①模式__________ ②关键__________
答案:mó|jiàn
解析:分析:考查汉字的拼音,写拼音时要对汉字是声母韵母声调,都要有清晰的记忆,注意j q c的区别,“n l ”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答案: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解析:分析:仔细阅读这段话,前半部分分析的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原因,“因此”是得出结论,所以答案就是这句话的前一句“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点评:理解作者情感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
25.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的理解。方法是往这个词语的前边找离这个词最近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故选B。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这句话“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确定答案不正确的是C。
点评:解答此题找到关键句子仔细分析,排除不正确的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