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 2024-2025第二学期高二历史(6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 卷基础题( 78 分)和第Ⅱ 卷提高题( 19 分)两部分,共
分,卷面分 3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
内容 选必二第 4-6 单元 选必三 基础知 识巩固 易混易错 点辨析 材料应用与 要点寻找题
分数 40 60 20 20 20
第Ⅰ 卷 基础题(共 78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民居建筑演进剖面图。这一演进实质上反映出我国北方
( )
A .自然环境的变化 B.社会生产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迁徙 D.部落人口的增长
2 .北宋都城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却凭借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繁华都市;南宋迁都临 安,偏安东南,依托长江天险与发达的海外贸易维持统治;元朝定都大都,既控扼北方 草原,又可通过大运河连接南方经济区。宋元时期都城的选址反映了( )
A .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B.运河运输效能的提升
C.适应经济发展与统治需求 D.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3 .100多年前,马克思把某运河称之为“ 东方伟大的航道” ,该运河建成后将欧洲到亚洲 各港口的航程缩短 8000公里以上,从伦敦港或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程分别缩短 43% 和 56%,它曾一度成为英法侵略扩张的重要工具。该运河最有可能是( )
A .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伊利运河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4 .下图为 1500—1890年西欧英、法、德、荷四国城市化率(规模达 1万的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变化统计表。其中代表英国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5 .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 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
这一变化说明( )
A .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6 .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 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
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 .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C.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D.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7 .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贵族阶层在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国风文化。 遣唐使制度废止后,他们以汉字偏旁创制假名文字,创作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文 学经典。宫廷虽延续唐制设立大学寮,但逐渐淡化了儒家经典的教授,教学转向和歌、
书法等贵族教育。这主要反映了( )
A .日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 B.外来文化促进本土文化创新与发展
C.教育革新推动日本文化独立 D.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政治的发展
8 .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 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 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 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 ,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9 .18世纪,伏尔泰视孔子为“ 人类理性的化身” ,认为其学说以“ 仁、义、礼、智、信” 为核心,摒弃了神秘主义色彩,是“ 最纯粹的道德准则”。莱布尼茨在和传教士白晋的长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2 页 共 10 页
期书信往来中也对儒家思想有了许多了解,他尤其重视《易经》《尚书》等典籍,认为其 蕴含 “ 自然宗教” 的理性光芒,并试图通过《中国近事》的编撰推动欧洲对中国文化的 理解。这种现象表明( )
A .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B.传教士开启东西方交流之路
C.儒家思想具有科学性 D.东学西传助推欧洲思想解放
10. 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 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 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 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 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 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11 .下图可用来说明 8世纪中期( )
A .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的原因 B.阿拉伯帝国侵略扩张的危害
C.伊斯兰文明对世界贡献巨大 D.世界文明古国彼此往来增多
12 .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将“ 信仰上帝” 转变为“ 思考上帝” ,他们思 考着上帝的存在方式、上帝的属性、上帝的职权等,将“ 相信的” 变为 “ 思考的” ,进而 变为 “ 批判的” 和 “ 质疑的”。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发展( )
A .加速了封君封臣制瓦解 B.受到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C.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13 .12、 13世纪,古罗斯王公的权力受到市民大会和大土地占有者的限制,国家事务实 际上由两者决定。金帐汗国建立后,金帐汗从古罗斯王公中挑选一人,颁发“ 敕令”(也 称 “ 封诰” ),代替金帐汗管理罗斯各公国,收取贡赋。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 .逐步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B.开启了欧亚大陆的民族交流
C.弱化了罗斯地方自治能力 D.增强了罗斯政治的专制成分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14 .印加驿道全长约 3万千米,贯穿今天的南美洲6国。驿道每隔 20-30千米设休息站, 提供粮草、武器和信息传递服务。驿道上的驿卒接力奔跑传达信息,每日传递 240千米, 此外还有文书官员通过结绳记事记录沿途税收、人口数据。据此可知,印加驿道( )
A .表明交通运输发达 B.利于维护国家统治
C.意在加强各国联系 D.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15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加速了古希腊城邦文明的衰落 B.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C.源于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融合 D.推动了西欧地区的社会转型
16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创作者多以自身见闻对异域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客观记述, 同时还记述了大量自身航途积累的海洋知识,如季风利用规律、海洋导航规律等。据此 可知,宋代海丝文本记述( )
A .凸显了儒学价值倾向 B.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兴盛
C.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
17 .二战后,美国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 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 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 70年代和80年代的移民大量流入。该举措
①促使美国总人口中移民的比例增大
②造成美国的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发生变化
③推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④带来高失业率、竞争、文化冲突认同等问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4 页 共 10 页
18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 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 样写道 :“ 黑茶—何美,羌马—何殊”“ 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 茶马古道的发展( )
A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 “ 宗藩” 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19 .近年来,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开放的“ 美式模板”“ 欧式模板”“ 亚太模板” 逐渐形成。美国实施利己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不时对其他国家进行霸凌,从而掠夺数 据资源;公然凭借自身在全球贸易网的优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式价值观。这说 明当前( )
A .新型贸易伴随文化碰撞 B.地缘政治裹挟科技研发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D.美国主导世界贸易体系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 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 1943年底召开了 “ 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 ,要求将煤炭、钢铁 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 .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1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 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 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B.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C.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共同发展 D.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22 .2008年,国家全面启动 “ 数字敦煌” 工程,通过高精度影像采集,使全球学者可在 线访问数十个洞窟的高清壁画,减少了实体参观带来的二氧化碳侵蚀风险。 2021年,《敦 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要求每日游客量控制在 6000人以内,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对 492个洞窟完成数字化存档。这体现出( )
A .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要义 B.科技赋能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
C.文化遗产对于全人类具有普遍价值 D.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兼顾的理念
23 .采用纸张写书以后,书籍装订就逐渐由卷轴式向经折装等册叶形式过渡。宋代版印 书籍大兴,不同于手写,需一版版地间隔开来,便出现了“ 蝴蝶装”。伴随着印刷及装帧 技术发展,南宋时的书籍装订出现了 “ 包背装”。这反映了( )
A .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承 B.文化传播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印刷书促进了文化发展 D.文化创新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5 页 共 10 页
24 .雅克在《中世纪大学》中指出,15世纪末的欧洲大学发生显著转变。国家通过颁布 教育法令规范大学课程设置,要求增设本国语言与历史课程;财政上对大学进行专项拨 款,但需大学定期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国王还直接任命部分大学重要教职人员。原本作 为独立行会的大学,逐步转变为服务国家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此现象( )
A .表明大学完全依附于封建教会 B.凸显出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冲击
C.体现了国家干预下的教育转型 D.加速了城市自治权的迅速扩张
25 .1949年 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 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的政策基点,“ 教育必须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这一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 )
A .借鉴了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方向 C.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这一核心任务 D.彻底摆脱了民国教育体系的影响
二、判断对错并改正:(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0分)
26 .1872年,官督商办的福州船政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 ) -------------------
27 .明代李时珍著成《伤寒杂病论》,被誉为 “ 东方药学巨典”。( )-----------
28 .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
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
29. 亚历山大试图以罗马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
30. 在俄国受到启蒙思想影响,1825年 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
装起义,称为 “ 二月革命”。( )------------------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37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代起,直到 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 浪潮。公元前 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 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 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 7世纪,还有从 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 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 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 到了 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 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 响。(6分)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6 页 共 10 页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 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 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 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 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 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 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 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 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6分)
材料三 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 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 …… 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 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
——摘编自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华工赞助古巴独立史略》
19世纪五十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 整后,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 ……州的农业季节工人,华工占 75%。据加州土地测 量局长估计,华工在修铁路、治洼地方面为加州所创财富近三亿美元。
——摘编自(美)乔治. 西华《从社会经济方面看中国移民》等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说明美洲华工的历史贡献。 (6分)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7 页 共 10 页
第Ⅱ 卷 提高题(共 19分)
32 .铁路修建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 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1904年,川人设 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 1910 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 ,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 铁 路国有 ” ,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 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 9 分)
材料二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 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 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 1950年 6月 15 日正式开工修建。 1952年 7月 1 日,也即中国 共产党成立 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 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 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10分)
高二历史( 6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第 8 页 共 10 页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BCC 6- 10 DBADD 11- 15 ADDBD 16-20 CBCAD 21-25 CDACB
(
错
错
对 错
错
)二、判断对错并改正:
26. (
27. (
28. (
29. (
30. (
)福州船政局改为轮船招商局
)《伤寒杂病论》改为《本草纲目》 )
)罗马文化改为希腊文化 )二月革命改为十二月党人
三、材料分析题
31 .(1))影响:促进了区域(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 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等的形成);各个 区域的文化不断碰撞、交融。 (6分,每点2分)
(2)条件: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 三角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6分,每点 2分)
(3)政治上,为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经济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促 进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6分,每点 2分)
32.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
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 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9分,每点 3分)
(2)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 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一系列重 大措施;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0分,每点 2分, 答出五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