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广东省深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公输(广东省深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21 14:49:00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语段阅读
考点和方法: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的阅读和古诗词的赏析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历次《语文教学大纲》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更有加重古诗文阅读和教学的趋势。因为,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古诗文对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作用。千古不朽的名家名作,永远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传递下去。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无一不有文言文阅读或古诗词赏析的考查内容,可见大家的重视程度。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
解题思路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多选课内内容,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比较满意的答案。记诵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一是准确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二是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将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作必要的整理,列表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掌握知识。
精典例题:
例①: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2.翻泽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全部为主观题,还设计了开放性题。第1题 考查课文注释的重点实词,第2题翻译两个不同句式的句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 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第4题注意拓展延伸,让读者就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是课内外结合的好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如下: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②: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8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 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 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 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子!”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 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 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慰,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道不通,度已失期(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今诚以 吾 众 诈 自 称 公 子,扶 苏 项 燕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释义。
①发闾左謫遍戍渔阳九百人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7.选段中“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了陈涉 的性格特点和 的才能。
8.画线句子“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解析:这道文言阅读题题型全面,考查学生阅读文言的多方面的能力。其中第一题是字的读音, 设置了两个多音字的辨别。第二题检查断句的能力,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古人把这叫“句读 ”。第三题识别通假字。第四题检查文言实词的解释。第五题翻译。第六题是内容的理解。第七 题是人物形象分析。第八题是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答案:1.略 2.今/诚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①逋同谪,强迫②唱同倡,倡导 4.逃跑,逃亡;同“无”,没 有。有的人;或许 5.①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②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6.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 斩。”“天下苦秦久矣。” 7.豪壮(叛逆)的性格特点、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巩固练习:
(一)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选出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实习或温习。
B、温故而知新:旧。
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选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不厌  D.学而时习之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可以为师矣(        )
②何以谓之“文”也(        )
③是以谓之“文”也(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写出文段中4个成语。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什么?启迪我们怎样做?
7.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二)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⑶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
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
⑸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9、选文第一段写桃花源人的          和          。
10、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他所言的是             ,桃花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的是                    。
11、桃花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12、在当时的黑暗社会环境下,作者描绘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有什么意义?
13、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渔人      桃源到       桃源,再到        桃源,一线贯之。
1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纵观全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
A、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便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穷其林——山有小口——从口入——豁然开朗
C、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初极狭——豁然开朗
D、忘路之远近——复前行——穷其林——便得一山——从口入——初极狭——豁然开朗
16、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7、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
18、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⑴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⑵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  )丘
19、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己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20、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2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创建千秋伟业。
2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24、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四)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⑴至于夏水襄陵,治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5、第一段写三峡什么景色,特点如何?
26、本段所写的季节是 。
27、第一段中的哪句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
28、“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29、“清荣峻茂”分别理解为:
清:  荣:
峻:  茂:
30、“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31、为创造意境,第三段中 字和 字用得好。
32、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33、写渔者歌曰有什么目的?
34、翻译: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读选文,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36、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7、“亲旧知其如此”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
38、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六)读选文,回答问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怡然自得( )
二虫尽为所吞( )
鞭数十( )
40、选文具体叙述了几件趣事,体现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41、第一段写观蚊的一件趣事,“我”先 ,然后又 。
42、将第三段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43、第三段中 一词写出了来者身躯巨大, 写出来者声势浩大,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用原文回答)。课文中还有 等句(用原文填写)也体现出此种童趣。
44、文中表现癞虾蟆使自己非常扫兴的一句话是 。
45、表现自己非常愤怒的一句话是 。
(七)读选文,回答问题: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碟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于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围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4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
虽杀臣,不能绝也( )
47、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公输盘诎
48、翻译以下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9、简要回答:墨子劝说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八)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0、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1、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是 。
52、第一段中用 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第三段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 的形象特点。
5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4、全文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 马”喻指 的人。
56、《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的。有人提出:末句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九)读选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58.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猛浪若奔 在昼犹昏
B、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风烟俱净
C、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一百许里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急湍甚箭
5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60.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6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十)读选文,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2.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3.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  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
64.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65.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66.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 ”旷达胸襟。
(十一)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68.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道: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至: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之: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69.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7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十二)读选文,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气象万千( )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7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74、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十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5.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76.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77.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78.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十四)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弗,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弗敢专也(专门)  B.未能远谋(谋划)
C.小惠未徧(恩惠)  D.齐师伐我(讨伐)
80.下面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战则请从  B.小大之狱
C.再而衰  D.肉食者鄙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⑵故克之  故逐之
A.两个“其”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其”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C.两个“其”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之”相同。
82.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3.画线的句子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84.从上面的文字看,“肉食者鄙”的表现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5.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8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着重写曹刿对战有准备的分析,表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才能。
B.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对战术运用的剖析,表现了他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才能。
C.从上面的文字看,鲁庄公政治上"未能远谋",军事上不懂战术,但他却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任。
D.上面的文字紧扣"论战",通过人物对话,再现了战前的准备、战争的经过和战后的分析 这一战争全过程。
(十五)读选文,回答问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8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①充乎天地之间 乎:在  ②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当,配合
B、①恐遂汩没 遂:就  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无拘束
C、①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宫阙:宫殿  ②天下之巨丽  巨丽:极其美好
D、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靠  ②四夷之所惮  惮:畏惧
88、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89、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那些自身的局限性?(用原文作答)
90、在第二段中,为突破自身局限,作者做了哪些努力?(2分,用原文回答)
91、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十六)读选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2.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⑴嗜学(  )  ⑵叱咄(  )
9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录毕,走送之( )
⑵俟其欣悦( )
⑶寓逆旅主人( )
⑷皆被绮绣( )
94.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之: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5、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6.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十七)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⑴),窈窕淑女,(⑵)。
参差荇菜,(⑶),窈窕淑女,(⑷)。
97、选择下列诗句放到文中⑴⑵⑶⑷处,保持诗文的完整,正确的顺序是 。
A、钟鼓乐之  B、左右采之  C、左右芼之  D、琴瑟友之
9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参差荇菜(参差: ) ⑵左右流之(流之: )
⑶寤寐思服(思服: ) ⑷辗转反侧(反侧: )
9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国风·周南》,是一首描写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
B、诗中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手法。
C、本诗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感情奔放。
D、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音词,更增强了诗歌音词的和谐。
(十八)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00.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     描写,却深刻地揭示出一个 的大道理。
101.给加点字注音。 傥(  ) 遽(  ) 朕(  ) 卿(  ) 谏(  )
10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⑴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
A、仓猝 B、立即 C.就,于是 D.逐渐
⑵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
A、幸亏  B.侥幸  C.幸福  D.宠幸
⑶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
A、虚词  B.东部民族  C.平定  D.外族
⑷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
A、终止  B.终于  C.死  D.长久地保持
⑸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A、所以  B、从前  C.因为  D.缘故
103.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⑴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
A、上级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B.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C.唐太宗对仆人和臣子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好些了,也应当护理调养。”
D、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⑵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A.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的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
B.国内外治理得很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的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
C.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是喜事,惟独认为陛下身处安稳的境地,还考虑到危险是一件喜事啊!
D.国内外太平安定,臣子们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的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
104.给本段文字起一个恰当的标题。
(十九)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架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0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⑴八十始得归( )
⑵松柏冢累累( )
⑶不知贻阿谁( )
106.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有多大?从哪一诗句看出来?
107.主人公的家现在什么样?(用诗句回答)
108.“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怎样?主人公的感受怎样?
109.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二十)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10、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⑴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⑵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111、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112、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1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十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 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荚,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⑵泻出于两峰之间 于:
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1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因以为号焉。
⑵故自号曰醉翁也。
116.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是: 。
⑵《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 。
117.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⑴五柳先生:
⑵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