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苏科)八上过关测试卷(二)(PDF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苏科)八上过关测试卷(二)(PDF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6-13 14:22:45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回溯精学
14.
八年级上册
过关测试卷(一)
15.(1)
s
v= ()秒表 准确测量小车的运动时t 2
1.B 2.A 3.D 4.B 5.B 6.D 7.B 间 (3)较 小 时 间 (4)小 (5)加 速 0.8
8.B 9.D 10.传声 固体 11.声音 变小 16.(1)C (2)不变 变小 (3)还能听到微弱的
降低 1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13.压缩体积 不可以
汽化 吸收 14.蒸发 固态、液态和气态 15.光 17.我觉得小明和妈妈的话都有道理.小明感觉“车
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16.反射 折 在动”是以迎面过来的车为参照物;妈妈觉得
射 17.改变 平行 18.下降 无关 19.(1)匀 “车不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速直线 0.4m (2)0.067m/s 27s 18.(1)用免洗酒精洗手液洗手时,酒精蒸发吸热,
20.(1)= 靠近 (2)不能 同一平面上 所以手会有凉凉的感觉.
21.(1)不需要 与A 的像完全重合 (2)4.6 (2)戴眼镜的同学眼镜上有时会有“雾气”产生,
22.(1)温度计与烧杯壁接触 (2)98 (3)吸收 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眼镜片液
23.(1)36km/h 27min (2)11:30~13:00 化为小水珠.
s
过关测试卷(二) 19.(1)根据v= 可得,t 4s内动车通过的路程为
s车=v车t=40m/s×4s=160m.
1.D 2.B 3.A 4.C 5.B 6.D 7.AC
s
() ,
音色 频率 压缩 2 根据v= 可得 声音传播的路程为8.ABC 9. 10.5 4∶3 11. t s声=
体积 汽化 v声t=340m/s×4s=1360m,根据题意可知,
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应为动车通过的路程与声
s车+s声
音传播的路程之和的一半,即s=
2 =
12.
160m+1360 m
2 =760m.
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过关测试卷
13.
(物质的物理属性)
1.C 2.B 3.D 4.B 5.D 6.B 7.B
8.C 9.B 10.C 11.水平 游码 右 12.地
球、月球、大象、公鸡、苹果、一元硬币 13.不变 不
变 不变 14.不变 1立方米的食用油的质量是
1
过关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描述的是声音的 ( )
A.振动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2.下列四种现象中与日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
A.水中倒影 B.小孔成像 C.猴子捞月 D.毕业合影
3.如图所示,下列四个图像中表示晶体材料熔化的图像是 ( )
A. B. C. D.
4.如右图所示,小明透过平面镜看到了蜡烛的像,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描述
( )
A.进入人眼的光是由蜡烛的像发出的
B.如果将平面镜竖直上移,则像随之上移
C.如果将图中的平面镜截掉一部分,则蜡烛仍能在剩余的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如果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挡板,则蜡烛在平面镜中无法成像
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
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
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7.(多选)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相同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0~2s内,甲物体比乙物体运动速度慢
B.在2~4s内,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6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第7题 第8题
8.(多选)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
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二、填空题
9.曲笛是一种竹笛,它的音域和二胡的相近.当曲笛和二胡轮奏某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
的 来区分这两种乐器,曲笛和二胡演奏同一个音高时,发声体振动的 一定相同.
10.某物体沿直线运动过程中,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6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两个物体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通过的路程
之比是2∶1,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11.生活处处皆物理,小华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利用环戊烷代替氟利昂进行
工作,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经冷冻室时就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三、作图题
12.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请根据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出射光线.
第12题 第13题
13.如图甲所示,这是一物体在0~12s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其运动的s-t图像.
14.如下图所示,根据某一频率为2f 的声音振动图像,画出另一响度是原来两倍、音调是f 的声
音振动图像.
7
四、实验探究题
15.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甲 乙 丙
(1)根据实验原理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
(2)现有的实验器材有小车、金属片、带有刻度的长木板和木块,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 ,
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可以及时停下,便于 .
(3)组装器材时,将带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 (选填“较大”或
“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准确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实验中如果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5)实验结束后小明调整装置利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传感器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
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
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
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16.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时:
(1)小毛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抽气一段时
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A.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B.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调整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
音的音调 (选填“升高”或“不变”),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
“变小”).
(3)于是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实际上将 (选填
“不能听到”或“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 (选填“可以”或“不可
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8
五、简答题
17.小明十一期间和爸爸妈妈出去自驾游,爸爸停车靠在路边接电话,这时迎面过来一辆小轿
车,小明说:“妈妈,我怎么感觉我们的车在动呢 ”妈妈说:“我们的车没有动”.你认为他们的
话谁的有道理 为什么
18.学生们每次用免洗酒精洗手液洗手时,感觉手掌凉凉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回到教
室,眼镜上有时会有“雾气”产生.
(1)用免洗酒精洗手液洗手,为什么会有凉凉的感觉
(2)戴眼镜的同学眼镜上为什么有时会有“雾气”产生
六、综合应用题
19.动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4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
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动车长400m,求:
(1)4s内动车通过的路程.
(2)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