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课件(36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课件(36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22 16:17:51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课型
新课
第几
课时
第一稿:
备课组长;
第二稿:
备课组长:
第三稿:
备课组长:






(三维)
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点和最远到达地区;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讲述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探讨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和《戚继光抗倭示意图》。
从郑和的经历中、戚继光的事迹中,感受伟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手段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识图,从地图中寻找有用信息;
阅读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使






本课教学设计中主要围绕“交往与冲突”这一词设计。重点又放在“交往”——郑和下西洋上。以时间为线索,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海上辉煌到明朝中后期倭寇骚扰、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纷纷入侵——趋向没落,让学生探讨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后谈谈感悟。课本上内容明确的、学生能理解的教师基本不讲,如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戚继光抗倭的经过、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过程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作为难点补充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戚继光抗倭形势示意图》,观察地图、结合材料认识到倭寇给东南沿海居民带来的危害,由此认识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补充明朝的海禁政策,为后面分析明朝衰落的原因做好铺垫。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教材中放到清朝对外关系来讲,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其挪到冲突中,突显明朝中后期外来入侵已加剧,冲突取代了友好,进而分析原因。
授课时间:2015 年 4 月 日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和平友好的使者郑和—— 海之歌}
自主学习完成:
1、简要介绍郑和生平
2、西洋指什么地方?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在地图中指出。
3、用表格归纳郑和远航的时间、目的、出发点、规模和最远到达区、意义。
4、结合书上动脑筋题,分析郑和远航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视频导入更适合初一的孩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明确目标:听、看、思、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有学生来对答案。对答案过程中老师适时补充。然后删除答案,让学生继续巩固。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再次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有动态演示路线;
他成功远航具备了哪些条件?
补充材料:从比较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先让学生解释史料的意思,再说明表达的什么信息。说明目的是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郑和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优秀的船长、水手、工匠等团结合作;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时间上看比欧洲航海家早;从次数上看要多,规模大,船只大;装备先进,成果也多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由此得出郑和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壮举。
5、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开辟了新的航线,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往,对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学生谈自己理解的信息,推断当时郑和下西洋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回答:迷失方向,海盗,有些国家不友好,瘟疫,缺水少粮等等
学习郑和的优秀品质。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今天,在郑和曾到达过的地方依然留有郑和友好交往的遗迹:印尼的三宝垄,索马里的郑和屯等。我们国家南沙群岛有一处为郑和礁,中国海军自制的第一艘军舰命名为郑和舰。
以郑和舰命名,不仅是对郑和友好交往和平理念的继承,更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海军和海防的重视。郑和七下西洋充分显示了大明王朝的经济实力和海上实力,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的和平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有谁?
{抗倭英雄戚继光——海之怒}
1、什么是倭寇?
观察倭寇入侵示意图:褐色表示有倭寇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
日本有那么多人来吗?没有,很多都是中国人,“十之七八是华人”,中国人为什么要和倭寇勾结?
明代为防海患,实行海禁,除了政府之间的贸易朝贡外,不许百姓私自出海与外国人交易。使得时代以出海为生的沿海居民损失惨重,无以为生。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政治黑暗,海防空虚,赋税严重,很多沿海渔民商人或出海走私与日本人勾结。

老师总结过渡。
倭寇:元末明初,将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商人、海盗和武士称为倭寇。

整个沿海都有倭寇,最严重的是山东、浙江、福建一带。 
有学生知道的就让学生说,教师补充即可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2、了解戚继光
3、学习戚继光抗倭史实
1561年一个月的时间,戚继光率4千明军对阵两万敌军,九战九捷,共歼敌五千五百余人,而戚家军累计伤亡不到二十人,史称“台州大捷”。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从他身上能感受到哪些高尚品质?
倭寇中除了有中国人、日本人还有少数的葡萄牙人。
攫取的只是居住权主权依然是中国,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澳门变为殖民的,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主权。
结束语: 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只有国力强盛才能掌握外交主动权。21世纪依然是海洋世纪,中国要走海洋强国之路。我们每个人只有像郑和一样有毅力、有梦想,像戚继光一样有颗爱国之心,中国才会有希望。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海洋梦、中国梦早日实现。
倭寇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抵抗。
归纳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否是正义的,有没有群众的支持?指挥是否得当?军队战斗力如何?
淡泊名利,以民族和国家安危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等。

让学生明确澳门的失去是国力衰弱的结果,而她的回归是国力强盛的结果
配置音乐《明天会更好》
第 页(总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