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4 16:24:56

文档简介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学情分析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简单方程的简单数量关系的分析,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
学生在小学已经经历了简单方程的简答、简单数量关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解方程的能力.这时解方程的操作依据为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简单算理.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通过天平的实验形式,形象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着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课重点: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来解方程.
本课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背景导入,既拉近师生距离,又直奔主题,其中数字等式为等式性质的验证提供了素材,一般等式的得出为等式性质的符号化埋下伏笔。课上所设计的天平的操作与等式的变化相互对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提炼等式的性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情猜想与概括能力,感受验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进一步感受验证的必要性,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对例题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逐步熟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体会验根的必要性。回归课本,夯实双基。
课堂小结的精心设计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强调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课后作业的布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延伸到课外。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的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设计目的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用小学方法解方程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理性思维要差些,引导学生体会代数中处理类似小学且难于小学的内容时“代数化”方法的优越性、概括性及抽象性。相信本节课后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会适时调整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方式及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课后反思
一、设计特色
1、精心设置问题,所提的问题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来将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第一部分讲等式基本性质一时,从两个同龄学生开始,由他们3年后初中毕业,到六年前上小学,再到若干年后聚会,很自然的在这一系列情境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从数到字母到代数式,让学生在晓得等式基本性质基础上很自然的完成了数到代数式的跨越,突破了难点。
2、两个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都是由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最后自己的出结论,积累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课上所设计的天平的操作与等式的变化相互对应,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猜想、验证提炼等式的性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我注重培养学生合情猜想与概括能力,感受验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进一步感受验证的必要性,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对例题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逐步熟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体会验根的必要性。回归课本,夯实双基。
4、课堂小结的精心设计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强调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课后作业的布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延伸到课外。
二、几点不足
1、我本来还设计了一个编题环节:同桌两人或对桌两人互相出一个解方程的题,看能否尝试着解这个方程?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看谁出的题好?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进行,如果加上这个环节,效果会更好。
2、为了能有时间进行课堂评测练习,在学生进行完课堂总结环节,老师在给孩子们提升一下会更好。例如给学生总结除了知识学习外,这节课我们先猜想、后用具体实例验证归纳得出了等式两个性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我们既学会了用文字语言表述性质1和2,同时学会了用简洁的符号语言表示这两个性质,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这样两种语言的转化,我们数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的体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的学习历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让学生感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培养“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手段
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
教具
学具
多媒体、物理天平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
设置
情境
探究
发现
这位同学你是哪年出生的?2001年。大家算一下他今年几岁了?12岁。接着问另一位同学。他俩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自然导入,既拉近师生距离,又直奔主题,其中数字等式为等式性质的验证提供了素材,一般等式的得出为等式性质的符号化埋下伏笔。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那么三年后他们的年龄还相等吗?六年前他们年龄相等吗?当若干年后,比如x年后他们的年龄还相等吗?
用表示。将两人的年龄同时减去6,表示为。
(二)
类比
猜想
实例
验证
教学
环节
由以上几个式子,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谁能说一说。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板书)
问:他的猜想完整吗?谁能补充一下?然后把板书的数换成代数式。
天平的操作与等式的变化相互对应。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提炼等式的性质。
猜想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验证1
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刚才的规律?
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后中心发言人举例,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尽量让学生自己说明白,举例过程中老师适当点拨,随时纠正。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三)
合作
探究
归纳
性质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符号语言
如果,那么。(为代数式)
小组讨论并交流你们的想法。
培养学生合情猜想与概括能力,感受验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猜想2
你认为等式还有其他性质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
各小组用丰富的实例验证了刚才的猜想,这就是等式基本性质2。类比性质1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性质2吗?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符号语言:
如果,那么
(为常数)
如果,那么
(为常数,且)
培养学生合情猜想与概括能力,感受验证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四)
应用
性质
形成
技能
刚才我们先猜想、后验证、一起归纳出了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看大家理解的好不好,下面有一组抢答题。
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灵活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通过对比提醒学生要避免的问题,有效突破难点教学。
例 题 精 析
(1)方程两边同时减2,得x+2-2=5-2 ,化简得x=3。
(2)方程两边同时加5,得 3+5=x-5+5 ,于是8=x ,习惯上我们写成 x=8。
练 习 巩 固
学生集体练习,找同学上黑板板演,共同讲评。
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逐步熟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并体会验根的必要性。
回归课本,
夯实双基。
(五)
小结
提升
获得
升华
知识回顾:
(1)探究、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2)运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思想方法回顾:
(1)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学习历程。
(2)感悟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
(3)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通过小结,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强调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六)
布置
作业
课外作业
必做题:教材P134 习题5.2 第1、4、7题。
选作题:教材P134 习题5.2 第2、3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延伸到课外。
(七)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