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4 10:1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赏析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深入解析愁绪的多重内涵。(重点)
分析词作运用的抒情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难点)
探讨作者人生经历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学习目标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交替时期)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成 “易安体”,代表作有《一剪梅》《醉花阴》等。
创作分期:
南渡前:生活优裕,夫妻情笃,词风清新明快,多写闺阁生活与离愁。
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漂泊江南,丈夫病逝,藏品散失,词风转为哀婉苍凉,多抒悼亡、思乡与亡国之痛。
作者介绍
靖康之变后,北宋覆灭,李清照随夫南渡,途中丈夫赵明诚病逝,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亦散落殆尽。一连串变故使她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声声慢》即作于晚年,倾诉其孤寂凄凉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悲苦。
写作背景
寻寻 / 觅觅,冷冷 / 清清,凄凄 / 惨惨 / 戚戚。
乍暖 / 还寒 / 时候,最难 / 将息。
三杯 / 两盏 / 淡酒,怎敌 / 他、晚来 / 风急?
雁过 / 也,正 / 伤心,却是 / 旧时 / 相识。
满地 / 黄花 / 堆积,憔悴 / 损,如今 / 有谁 / 堪摘?
守着 / 窗儿,独自 / 怎生 / 得黑?
梧桐 / 更兼 / 细雨,到 / 黄昏、点点 / 滴滴。
这 / 次第,怎一个 / 愁字 / 了得!
空空荡荡四下寻觅,冷冷清清满心凄凉,悲悲惨惨愁绪难抑。忽暖忽寒的时节,最难以调养身体。饮几杯淡酒,怎能抵御傍晚的急风?南飞的大雁掠过,更添伤心,竟是旧日相识的雁儿。
满地菊花堆积,枯萎凋零,如今还有谁忍心采摘?独守窗前,如何挨到天色昏黑?梧桐叶上落满细雨,到黄昏时,点点滴滴,声声催愁。这般光景,一个 “愁” 字怎能尽诉!
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
诗词翻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
空空荡荡四下寻觅,冷冷清清满心凄凉,悲悲惨惨愁绪难抑。忽暖忽寒的时节,最难以调养身体。饮几杯淡酒,怎能抵御傍晚的急风?南飞的大雁掠过,更添伤心,竟是旧日相识的雁儿。
寻寻觅觅: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样子。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无常。
将息:调养休息。
怎生得黑:如何挨到天黑。
诗词翻译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满地菊花堆积,枯萎凋零,如今还有谁忍心采摘?独守窗前,如何挨到天色昏黑?梧桐叶上落满细雨,到黄昏时,点点滴滴,声声催愁。这般光景,一个 “愁” 字怎能尽诉!
黄花:指菊花。菊花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高洁与孤寂,此处亦暗合作者晚年境遇。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损” 为程度副词,相当于 “极”,强调黄花衰败之态,亦隐喻词人身心俱疲的模样。
堪摘:“堪” 意为 “可以、能够”。表面写花无人采摘,实则抒发无人相伴、孤苦伶仃的凄凉心境。
怎生得黑:“怎生” 为宋代口语,意为 “怎样、如何”。“得黑” 指挨到天黑,极言独处时的漫长难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层层递进,形成如泣如诉的韵律。
寻寻觅觅:开篇即写动作,似词人在空虚中徒劳寻找失落的过往,却茫然无着,奠定 “寻而不得” 的心理基调。
冷冷清清:从动作转向环境,空间的空寂映射内心的孤寂,强化 “物是人非” 的清冷感。
凄凄惨惨戚戚:直入心理层面,将悲愁推向极致,如层层浪涛般冲击读者,奠定全词哀婉凄凉的情感底色。
艺术效果:打破词的常规节奏,以密集短句营造压抑氛围,被赞为 “千古叠字之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气候隐喻:“乍暖还寒” 既是写实(秋日忽冷忽热的天气),亦暗喻人生境遇的起伏(南渡后生活的不稳定)。
心理刻画:“最难将息” 表面写身体难调适,实则倾诉心灵无依、精神恍惚的状态,为下文借酒消愁张本。
酒与愁的悖论:“三杯两盏” 极言酒少愁多,“淡酒” 更显借酒消愁的无力;“怎敌” 以反问强化愁绪之深,暗示 “举杯消愁愁更愁”。
秋风意象:“晚来风急” 既写自然之风的凛冽,亦象征人生风雨的摧折,与 “淡酒” 形成对比,突出愁情的不可抵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候鸟触发乡愁:南飞的大雁是 “旧时相识”,曾为词人传递过丈夫赵明诚的书信(如《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故人已逝,雁归人不归,引发物是人非的剧痛。
情感层次:“正伤心” 直抒胸臆,“旧时相识” 含蓄蕴藉,一显一隐间,将丧夫之痛与思乡之情交融。
黄花的双重象征:
自然层面:菊花凋零满地,“憔悴损” 写其衰败之态,暗合深秋肃杀之景。
隐喻层面:以花喻人,黄花的枯萎即词人晚年漂泊、形容憔悴的写照,“有谁堪摘” 更透露出无人赏识、孤苦伶仃的悲哀。
问句的张力:不直接写愁,而以 “有谁堪摘” 的疑问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时间的煎熬:“守着窗儿” 定格孤独剪影,“怎生得黑” 极言度日如年 —— 怕天亮后的孤寂,又怕天黑后的冷清,矛盾心理凸显愁绪的绵长。
口语化表达:“怎生” 为宋代俗语,拉近与读者距离,似喃喃自语,更显凄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听觉与视觉交织:
梧桐:古典意象中常与离别、孤独相关(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呼应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细雨:“点点滴滴” 模拟雨声,如愁思细密绵长,与前文 “风急”“雁过”“花落” 共同构成 “秋声” 交响曲,强化愁情的穿透力。
黄昏意象:暮色降临,一天的孤独即将坠入更深的黑暗,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迫感达到顶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收束全篇:“这次第” 三字囊括前文所有意象(风、雁、花、雨、梧桐),将个体的哀愁升华为对人生、家国之痛的概括。
反问作结:以 “愁” 字点题,却以 “怎一个…… 了得” 否定 “愁” 的可诉性,暗示愁情的深广超越语言,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诗人是怎样写愁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自主学习
意象 象征意义 情感表达
淡酒 借酒浇愁,愁更愁 孤寂无助
晚风 渲染凄凉氛围,寒意袭人 哀愁难耐
过雁 象征离愁、思乡,引发旧忆 物是人非的伤痛
黄花 喻指容颜憔悴、身世飘零 孤苦伶仃的晚景
梧桐细雨 雨滴打叶,强化凄清意境 愁绪的绵长与沉重
诗人为何而愁?(结合词人的人生际遇分析)
丧夫之痛:丈夫病逝,人生伴侣缺位。
亡国之恨:北宋覆灭,颠沛流离的家国之痛。
孀居之悲:晚年孤独,无人倾诉的凄凉处境。
身世之叹:文物散失,往昔生活难再的失落。
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的
叠词:用七组叠词写出凄苦忧伤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情:如 “凄凄 / 惨惨 / 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 “酒、风、雁、花、雨” 等景物,融情于景,含蓄传情。。
合作学习
多选题
《声声慢》的艺术特色包括( BCD)
A. 白描手法写景抒情
B. 独创叠字运用
C.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D. 语言浅近,意境深远
ABCD
当堂检测
内容小结
结构 手法 核心意象 情感脉络
上片 叠词 + 借景抒情 淡酒、晚风、雁 从寻觅无果到触景伤怀
下片 借景抒情 + 直抒胸臆 黄花、梧桐细雨 从孤寂难耐到愁绪爆发
《声声慢》以清冷秋景为依托,借叠词、意象与多元抒情手法,层层递进地刻画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产生的复杂愁绪,堪称婉约词中抒写 “愁” 情的巅峰之作。
主题归纳
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改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散文,200 字左右,要求体现词人的心理活动。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