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扬州慢
作者:姜夔
新课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独特的城:柳永笔下的江南是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繁华盛景,而南宋词人姜夔在 21 岁途经扬州时,见到的却是 “荠麦弥望”“废池乔木” 的战后废墟。当曾经的 “淮左名都” 变为 “空城”,词人如何用文字倾诉家国之痛?让我们走进姜夔的《扬州慢》,探寻历史烟云中的黍离之悲。
学习目标
了解姜夔生平及 “清空” 词派风格,把握词作创作背景。
通过对比、用典、移情等艺术手法,解析词中 “黍离之悲” 的内涵。
体会词人对国家残破的深切痛惜,培养历史反思与爱国情怀。
作者介绍
姜夔(约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鄱阳(今江西)人。终身未仕,以文会友,精通音律,工诗词。其词风 “清空骚雅”,属 “雅正派”(清空派)代表,代表作《白石道人诗集》《扬州慢》。作品多抒写身世漂泊与家国之思,意境超逸,语言清雅。
创作背景
昔日盛景:隋唐时期,扬州因运河成为 “淮左名都”,杜牧曾以 “春风十里扬州路” 描绘其繁华。
战火劫难:1161 年,金兵南侵扬州,烧杀抢掠,“横尸二十里”,十余年后仍满目疮痍。
创作缘起:1176 年冬至,姜夔途经扬州,目睹萧条景象,感怀今昔,作《扬州慢》。萧德藻(千岩老人)评其 “有《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解析
《诗经 王风 黍离》记载周大夫见宗庙废墟长满黍稷,哀叹王朝覆亡,发出 “知我者,谓我心忧” 的感慨。后世以 “黍离之悲” 指代对国家残破、昔盛今衰的深沉悲叹。姜夔此词借扬州战乱,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集体哀伤。
小序精读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时间场景:1176 年冬至,雪后初晴,清冷氛围烘托 “空城” 之寂。
视觉意象:“荠麦弥望”“四顾萧条”,以植物繁茂反衬人类活动消亡。
听觉感受:“戍角悲吟” 穿透空城,强化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往昔追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化用杜牧诗句,虚写扬州昔日繁华富庶。
今日写实:“荠麦青青” 实写眼前荒芜,杂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街巷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奠定全词悲凉基调。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手法:赋予 “废池乔木” 人的情感,它们 “犹厌言兵”,暗示战争创伤之深,连无生命的物体都饱含厌恶。
历史映射:“胡马窥江” 指代多次金兵南侵(1129、1160、1161、1164 年),“犹” 字强调伤痛延续,物犹如此,人更何堪?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通感运用:“清角”(听觉)与 “寒”(触觉)交融,角声的凄清与内心的寒凉浑然一体,以感官互通强化情感冲击。
空间渲染:“都在空城” 让角声弥漫全城,以声音的 “充盈” 反衬城市的 “空寂”,突出战争后的死寂与荒凉。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用典对比:设想杜牧重游扬州,面对残破景象必震惊不已。借杜牧当年 “豆蔻梢头”“青楼梦好” 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的衰败。
情感含蓄:不直接抒发个人悲痛,而假托古人反应,符合 “清空” 词派 “冷笔抒情” 的特点,更显沉郁顿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虚实相生:“二十四桥” 化用杜牧 “二十四桥明月夜”,桥月仍在,却无昔日 “玉人吹箫” 的繁华,以 “不变之景” 写 “变尽人事”。
移情于景:“冷月无声” 将月人格化,月的清冷寂静实为词人心境的映照,物我交融,营造凄清孤寂的意境。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乐景哀情:红芍药年年盛开却无人欣赏,其艳丽与空城的荒芜形成反差,以生命的蓬勃反衬人事的凋零。
哲思追问:“知为谁生” 表面问花,实则质问战争的意义,暗含对战争摧毁文明的血泪控诉,引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如何理解 “荠麦青青” 在词中的象征内涵?
1. 荒芜的视觉符号:直接展现战争后的废墟景象,以植物的茂盛暗示人类活动的消亡。
2. 时间的历史刻度:十五年荒芜的见证,草木生长象征伤痛的层层累积。
3. 情感的文化载体:化用《诗经 黍离》传统,绿色成为家国残破的情感象征。
分析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的艺术妙处。
1. 拟人手法创新:赋予非生命体以创伤记忆,以物的 “厌恶” 凸显战争伤害的普遍性。
2. 沉默的集体控诉:借物的 “失语” 表达集体创伤,比直接抒情更具震撼力。
3. 历史记忆叠加:作为多次战争的见证者,“废池乔木” 承载着跨时空的伤痛记忆。
请赏析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的艺术特色。
1. 感官交织效果:听觉与触觉通感,将角声的凄清转化为可感知的寒意,强化情感体验。
2. 空间张力营造:角声弥漫空城,以声音的 “动” 反衬城市的 “静”,突出空旷死寂的氛围。
3. 情感递进层次:从视觉(荠麦)到听觉(角声),层层深化,将悲凉情感推向高潮。
下阕为何频繁提及杜牧?
1. 历史对照功能:以杜牧笔下的繁华扬州,对比今日残破,突显今昔巨变。
2. 文学对话意义:借盛唐诗人视角,暗含对南宋衰落的无奈,形成跨时代的文学呼应。
3. 情感折射策略:通过杜牧的 “惊” 与 “难赋”,间接表达词人内心的悲痛,符合 “清空” 词风。
分析结尾句的哲学内涵。
1. 生命与荒芜的冲突:红药的艳丽与空城的荒芜对比,凸显战争对文明的摧毁。
2. 时间的循环与停滞:自然生命的循环反衬人类文明的停滞,强化悲剧的永恒性。
3. 责任的哲学追问:借花之问,质疑战争责任,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艺术手法总结
1. 今昔对比:通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的对比,突显战争创伤。
2. 用典抒情:化用杜牧诗句与《黍离》典故,增强历史厚重感。
3. 移情入景:赋予景物人的情感(如废池厌兵、冷月无声),情景交融。
4. 通感与反问:“清角吹寒”“知为谁生” 突破感官界限,强化情感张力。
主旨探讨
《扬州慢》以 “荠麦”“废池”“红药” 等意象为载体,深刻控诉了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姜夔以 “清空” 词笔写 “黍离之悲”,不仅记录了扬州的劫难,更质问了南宋朝廷的麻木。词中 “空城” 是战争的缩影,更是文明废墟的象征,警示后人:铭记历史伤痛,方能守护文明传承。
作业设计
以 “废墟上的生命” 为题,运用意象手法写一段 300 字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