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4 17: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已持续四年之久,唐朝正遭受着战争的蹂躏、藩镇的割据、外族的侵扰以及宦官的专权,这些重重困难正困扰着这个走向衰落的帝国。
就在这一年,诗人杜甫已至48岁高龄。为了逃离战乱,他携家带口,历经颠沛流离,最终辗转来到了四川成都。为了能有一个安身之地,杜甫在城郊的浣花溪旁找到了一片荒芜之地,打算在那里搭建一间简陋的茅屋。然而,对于经济拮据的杜甫而言,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他的表弟给予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邻居们也慷慨地赠送了树苗和粮食。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到了761年的春天,茅屋终于落成。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杜甫的生活似乎开始有了起色,他甚至有心情去欣赏黄四娘家那满是花朵的小径了。
但是,命运似乎并不顺从人心。
草堂刚落成不久,便遭遇了一场十年一遇的猛烈风暴。风暴之猛,竟将草堂前那棵两百年的古楠树连根拔起,令人惋惜“草堂从此失风采”!
不幸接踵而至,就在那年秋季,狂风再次来袭,接下来又将发生何事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茅屋为wéi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诗歌,读完后用“我读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
这首诗采用了“歌行体”的形式,它是在汉魏时期的乐府诗传统上发展而来的,由南朝宋时期的诗人鲍照所创作,归类于古体诗。请根据这首诗,描述一下歌行体诗歌的特征?
初步感知
长度可自由选择,保持了古代乐府叙事的特色。其声律和韵脚较为宽松,不拘泥于平仄,允许变换韵脚。句型灵活多变,以七字句为主。常以“歌”、“行”或“歌行”作为标题,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1.这首诗具有叙事的特质,其含义相对容易把握。若要将这首诗一分为二,你将如何划分?请阐述你的理由。
首部分:前三节,展现了诗人所目睹的景象。
次部分:第四节,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所想所感。
品字析词见圣心
2.在阅读前三段后,若要从诗中挑选一字词来描绘杜甫当前的状况,你会选取哪一个?请结合诗文,阐述你的理由。
品字析词见圣心
眼前所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灾害与人为灾难,年迈力衰,生计艰难,国家纷争,夜不能寐。诗虽简短,却字字血泪,句句刺心啊!!
3.如果你亲身经历了那场风暴肆虐,家园被破坏,秋夜无法入睡,你现在的希望会是什么呢?
品字析词见圣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若得道以施行,便能拯救世人,抚慰百姓;若道无法通行,必将为国家和人民忧虑。杜甫超越个人逆境,希望世间每个人都能拥有遮风避雨的住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即使自己忍受痛苦直至生命尽头。这是一种由己及人、关心国家和人民、牺牲自我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4.杜甫怀揣何种愿景?你对杜甫这一愿景有何看法?
心中所思
眼前呈现的是个体的悲伤与世界的光明,内心充满的是浩瀚宇宙与对未来的向往。这冷酷的秋风,见证了杜甫从“小我”向“大我”精神的升华。我们如何通过朗读来展现这种变化与成熟?
品字析词见圣心
“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为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叹词,并思考整句话如何朗读?
焦虑忧郁——热烈有力——凄美坚决
知人论世入圣境
杜甫生平
35岁之前
读书游历
长安十年
困居长安 了解民生
安史五年
人民疾苦
成都五年
相对平稳
漂泊五年
老病孤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先生曾以这副对联盛赞杜甫。
世代以来,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将这首诗与你对杜甫的了解相结合,你怎样看待这两个称谓?
知人论世入圣境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打破了常规,巧妙融合了历史的笔触与诗意的情感。他的诗篇不仅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也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冲突、国家的创伤以及民众的苦难,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貌。这并非仅是历史书籍中的简洁总结,而是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叙述,是真正属于人民的历史。
知人论世入圣境
不仅仅因为杜甫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更在于他怀有一颗洞察世事、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仁慈之心。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民众实际生活,且他的这种关怀,并非居高临下的同情,亦非冷漠旁观的怜悯,他同样是世间贫寒士子之一,他的这种关怀显得尤为真挚感人。
理解诗歌,理解杜甫。他所怀有的高尚情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颂扬和传承。
以你对这首诗的感悟,对杜甫这个人的认识,为杜甫创作一首颂歌。(可参照以下两种样式)
笔落诗成赞圣光
“你就是名副其实的诗圣!”
“若非杜甫的存在,………………。”
超链接部分
第一章
新制布裘
唐·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
——宋代黄彻《巩溪诗话》
儒家思想倡导:“困境中应自强不息,显达时则应造福世界。”杜甫则展现出“不因逆境或顺境改变初衷”的精神,即便在逆境中,仍旧胸怀天下,这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更深层次体现!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练习
探究杜甫 “安得广厦” 的理想在唐代的现实意义,结合安史之乱背景写一段分析文字(200 字左右)。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