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郭超人登上地球之颠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中国是登山资源最好的国家之一,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第一个甚至第二个登上珠峰顶峰的人都不是中国人。1953年新西兰和英国的两名登山者,成为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员。1956年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1956年新中国才正式组建了第一支登山队,队员有35人。两年后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确定了近期体育工作的三项具体任务,首要任务就要在1960年5月,登上珠穆朗玛峰。 中国的登山运动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前苏联在物质上是给予援助的,技术上也热心地指导,还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赛事。1957年9月前苏联方面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由中苏两国组成联合探险队从北坡攀登珠峰。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成功地从北坡来登顶,因为北坡奇冷,特别缺氧。而且十分险峻,冰川的地状也十分复杂。 经过中国方面力争,后来双方决定以中国登山队员为主攀登珠峰。但前苏联运动员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后勤保障方面,主要是由前苏联来提供。 1959年底中苏关系十分紧张,前苏联方面说准备攀登珠峰的队伍已经解散了。那么原定由前苏联供给的8000米以上高度的装备就没有了着落。周恩来同意了贺龙和邓小平的意见,说由中国人自己来攀登珠峰。中国拿出了当时非常宝贵的外汇,从欧洲采购了登山装备。1960年3月25日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脚下的绒布寺前的广场出发,开始从北坡向珠峰攀登。在冲击顶峰的途中遇到了飓风,预定的登顶日期到了,他们仍未到达。 几次攀登造成了大量队员冻伤,退出。 当攀登到8600米高度的时候,登上珠峰的峰顶仅剩下最后一搏了。但是多名队员冻伤了,不能再向上攀登。贺龙得知情况立即发电报说,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组织攀登,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于是由许竞、王富洲组成的“顶峰突击队”于5月17日再次向顶峰冲刺,途中又有6名队员被冻伤,体力也不支了。只剩下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个人向顶峰冲击。他们顽强拼搏,终于在25日凌晨4时20分,胜利登上了珠峰顶峰。那么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峰,也是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5分,中国登山队王富洲、曲银华、贡布三人登上珠峰顶,成为世界上从珠峰北坡登顶成功的第一批中国人。这是世界登山史上光辉的一页,我国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们的登山英雄,全国人民无比崇敬我们的登山英雄。 1960年的珠峰攀登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处于困难中的中国人民。王富洲、曲银华、贡布三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时值五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为了祖国荣誉勇于拼搏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珠穆朗玛峰简介珠穆朗玛峰风光珠穆朗玛峰风光 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登山三阶段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登顶路线图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养精蓄锐
阴霾 余暇?? 耸立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biānliáoràolǚ jiàncuīwēizhìzhìpú fúxùruìmái?xiásǒng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崔巍:?阴霾:?侵袭:迫不及待:?寄托:??哀思:践踏。形容山高大雄伟。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侵入和袭击。?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悲哀思念的感情。 速读课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4、无氧攀登,冲击顶峰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1、登山队出发8844.13M(1)山路险峻(2)天气严寒(3)缺乏氧气(4)身体虚弱(5)黑夜登山(6)高山反应登山运动员遇到哪些苦难?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从哪里找出来的?靠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合作探究环境描写作用:这里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展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挑战恶劣环境的斗争精神。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 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
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找到句子) 环境描写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段)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 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2、文中哪些部分略写,哪些地方是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品味语言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突出珠峰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2、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精神。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突出了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有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4、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来赞颂他?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
重点写他,是通过对他的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面貌。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
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
动一下
你聪明的大脑,和你喜欢的
铅笔,准备发言!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在峰顶展示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