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马说 韩 愈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性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相当于杂文 。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1、祗
2、骈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
5、槽枥
6、才美不外见
7、其真无马邪
cáo lì
zhǐ
shí
sù
shí
s
Pián
xiàn
y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cáo
l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①然:
②故:
③虽:
⑤骈:
⑥槽枥:
④辱:
重点词语
这样
所以
即使
两马并驾
马槽
用
⑦以:
辱没,埋没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一食:
③或:
④食:
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是:
重点词语
吃一顿
有时
同“饲“,喂养
这,这种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⑦见:⑧且:⑨等:⑩安:
⑥虽:
虽然
同“现”,表现,显现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②以:
③道:
④尽:
①策:
重点词语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方法
竭尽
通晓,明白
面对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⑦通:
⑩临:
结构助词,无义
马鞭
表修饰
同“才”
⑤材:
⑥之:
⑧策:
⑨而:
其:
其:
表示猜测语气,恐怕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千里马埋没的愤懑之情。
讨论: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揭示全文论点,接着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在韩愈看来:
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托物寓志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推荐阅读: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班级要开展“我用一词评赏《马说》”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选择一个主题词来评赏文章,要求既联系文本,又言之有理。你可以在下面的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并与同学交流。
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快
天
青
走
招
一
汗
老
心
犬
指
万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万
非
秣
蛛
人
骑
人
兵
单
害
塞
盲
金
车
悬
关于“马”的故事
千金买骨
指鹿为马
田忌赛马
伯乐相马
老马识途
塞翁失马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唐)
名言积累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活动迁移
词义整理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马鞭子
难道(表反问语气)
它的(代马)
恐怕(表推测语气)
因为
按照
一、多义词
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之能
能够
能力
尽粟一石
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表转折,却
表顺承,无实意
吃尽
使……竭尽
的
助词,无义
它,代马
通“饲”喂养
吃
二、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见”通“现”,表现。
“邪”通“耶”,相当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