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植物长在哪里【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
科学思维目标
●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分析植物的不同之处。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持续保持探 究植物的兴趣,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3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以及“6.1 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改变观察的视角,从观察植物过渡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这一课中, 学生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初步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引导学生交流种植经验,关注植物种在哪里。探索板块设计了三个分层次的活动:探索活动1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生长需要土壤”的认识;探索活动2通过土地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探索活动3让学生了解到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水中。研讨板块,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比较并说出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与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的不同点。这一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进行整理。拓展板块通过在土壤和餐巾纸上种绿豆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难点:对比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
(四)教材解读
聚焦:引导学生分享种植经验,初步讨论把植物种在哪里,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等条件。此处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种植植物的照片、观察日记等。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布置。
探索1:展示了大自然中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说明了植物可以生长在公园、花盆、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植物卡片开展活动。通过学生小组共同观察,交流讨论植物都长在哪里。
比较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在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
思考:土壤为植物提供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立足的重要场所。
探索2:展示植物生长在土里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根是扎进土壤里生长的。教材把植物、动物和环境联系起来。土壤不仅是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
探索3:展示水中植物与无土栽培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其他的环境中。需要关注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是扎根在水底的土壤中。
无土栽培的介绍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作物栽培的新技术。根据栽培介质的不同,无土栽培分为无基质栽培和基质栽培。
研讨1:问题指向植物的生长需求,通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有的植物生长在土壤里,有的生长在水里。
研讨2:指向生长在土壤和水中两种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区别。例如,胡萝卜粗壮、根系发达,而荷花叶片很大、部分结构是空心的。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长周期的实验观察,对比生长在土壤里和.餐巾纸上绿豆的生长情况,发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同。在长周期的观察下,学生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本活动暗含对比实验的要求,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引导学生同时种植、持续观察、全面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种植,学生课后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
(五)教学准备
学生:种植照片或观察日记等、绿豆、餐巾纸、种植盆、土壤、种植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常见植物盆栽、土壤和餐巾纸上种植的绿豆。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学生都观察过植物,知道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甚至亲手种植过植物。“为什么植物生长在这里 如果换一个地方,植物还能正常生长吗 ”这些是学生渴望了解的问题。教师将弓|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情境图片中的田野和池塘暗示了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
1.聚焦:我们把植物种在哪里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整理自己种植植物的照片、观察日记等。教师可以出示几张学生亲自种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说一说种过什么植物,以及是怎样种植的等。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种植体验。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发现植物可以生长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从而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
2.探索:植物长在哪里
探索活动1是观察这些植物长在哪里。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聚焦环节的交流分享,让学生说一说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哪些地方。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除了花盆、花园等环境,植物还可以生长在田野、草原、高山等不同地方。其次,教师可以出示多种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活动,进而使学生关注到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有土壤。
探索活动2是观察植物在土壤里是怎样生长的,教师出示植物生长在土壤里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怎样生长在土壤中。通过讨论,发现植物在土壤中扎根生长。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环境,土壤是植物的家。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土壤里还生活着许多小动物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将植物、动物和环境联系起来,认识到土壤不仅是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
探索活动3是了解植物还能生长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知道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池塘、湖泊、大海等水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是扎根在水下的土壤中的。随后,教师出示水中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研讨问题2:胡萝卜与荷花相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无土栽培的新技术。
3.研讨:植物的生长环境
研讨1是“大自然中,生长植物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探索活动,关注大自然中,有的植物生长在土壤里,有的生长在水里。
研讨2是“胡萝卜与荷花相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时,比较了胡萝卜与荷花的不同之处后,教师可以展示多种典型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壮、根系发达,而水中的植物则比较纤细、根系相对不发达。
4.拓展:种绿豆
本课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开展拓展活动。教师自己先要在土壤和餐巾纸上种植绿豆,放在实验室进行对比。同时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种植:分别在土壤中和餐巾纸上种下相同数量的绿豆,定期浇水,对比不同环境中绿豆的生长情况。本实验需要学生进行长周期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拍照、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持续观察、记录。在下一课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种植情况。
(七)教学评价建议
自我评价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植物长在哪里 ”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安静倾听
我会说 主动交流分享
我会做 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
比较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特点
本课情境:这是一张乡村的航拍图,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植物,有的生长在田野里,有的生长在道路旁,还有的生长在水里,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多样的。
田野里生长着许多植物,有大片金黄色的农作物
有郁郁葱葱的大树,河道边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小草。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