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上图书馆
王佐良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去”“到”的意思,在此处,有敬重之意。“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点明了主要内容。
解 题
本文中作者写了哪些图书馆?
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在这些图书馆里作者侧重于描写什么?
图 书 馆
武昌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牛津大学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 圆形图书馆
宽敞宽敞、舒服、优雅
英文文学
养成习惯,心情愉悦
豪华 宽阔
西方文哲史
知识和情感的
新世界,一片灿烂
建筑华美 照明很差
古籍
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
建筑华美 气象万千
联想
饱含崇敬的赞美
深得奇趣
环 境
所读书籍
读 书 感 受
作者为什么要特地描写清华和牛津的图书馆里的“光”?
明确:用光烘托氛围,以及描摹心情。
清华图书馆里的灯光温情而宁静,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知识与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充满光感。历史的巨变,“灯光全灭了”,一切都暗淡下来,突出了痛苦的心情。
包德林图书馆“一灯如豆”,微弱的灯光照映这链子锁住的古籍,昏暗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忧心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随着考试通过、北平解放,阳光照亮了图书馆,纵情阅读,豁然开朗。
明确:一方面,图书馆的外形“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高耸的大圆顶”几个要素自然地联想到哈姆莱特赞美“苍穹”的著名台词;
另一方面,图书馆所承载的人对知识的求索这一内涵,恰好与台词中赞美的“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相吻合。庄严神圣的穹顶,人类知识光辉的殿堂,恰好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
作者此刻内心波澜壮阔,恨不得赋诗高歌,这种情绪用莎士比亚那浪漫而热烈、华丽而庄重的台词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作者为什么会从英国的圆形图书馆联想到《哈姆莱特》中的台词?
对照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经历,说说他们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①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 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②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 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 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③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相同点:①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②都是从世界文学、经典著作等书籍开始读起;
③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 认知上的共鸣;
④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