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专题精练(二十七) 古诗歌情感内涵(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三语文专题精练(二十七) 古诗歌情感内涵(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6 10: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精练(二十七) 古诗歌情感内涵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不得眠读旧书
叶梦得
青灯相对久无眠,拥毳无人伴夜禅。
闭户便能忘屦迹,炷香时自续炉烟。
辞家屈指惊三月,抚事①关心怆十年。
漫展残书亦安用,可能犹欲绝韦编。
[注] ①抚事:因时事而生发感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通过对“青灯相对”“拥毳无人”场景的描绘,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
B.诗人想要通过关门闭户来忘却过往的烦忧,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C.诗歌采用直白叙述的方式,直接陈述个人经历与感受,诗风质朴无华。
D.尾联化用“韦编三绝”这一典故,体现了诗人也想像孔子一样刻苦治学。
★(2)诗歌颈联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 甫
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③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注] ①宝应元年(762),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②伊:发语词。③乾坤:诗中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中的“九日”,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登高与饮黄花酒是重阳习俗。
B.颔联将“异”与“同”对比,是为了突出诗人自己今不如昔的伤悲之情。
C.颈联将家庭不幸置于国家动荡背景之下,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D.本诗虽是登高诗,但没有着意眼前景物的描写,而是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2)尾联中的“意无穷”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①
李 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注] 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李白供奉翰林,为皇帝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后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遂离开长安,同杜甫、高适等人结伴出游。紫阁:终南山中一座山峰的名字,其山体高耸像楼阁,阳光照射时有紫色飘浮,因而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篇从诗人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照应题目。
B.“难为名”即难以称呼,表现出山中景色恬静优美,无法用语言表达。
C.全诗写景不着意渲染,但景中有情,诗歌语言明快豪放,抒发的情感自然质朴。
D.本诗的行文思路由“终南山”到“隐者”,可见主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
★(2)“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两句有何含意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 游
云栈屏山①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②日夜流。
遗虏孱孱③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 ①屏山:锦屏山,在今四川境内。②荆扬:荆州和扬州。③孱孱(jiān):窘迫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在月色下乘兴游历蜀地,骑马回到汉中,沿途都是耸入云端的古栈道。
B.颔联紧承上句,衔接自然,描写了梁州之地近接秦雍大地,又通过长江远连荆州、扬州。
C.颈联首句转而写敌寇正处弱势而又缺乏深谋远略,与颔联所隐喻的雄厚国力形成对比。
D.尾联次句一个“又”字写尽了时光的徒然流逝,整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有含蓄蕴藉之效。
★(2)诗歌前后抒发的两种感情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来时吴会犹残暑①
马 成
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②春已暮。欲知遗爱③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
[注] ①本词是词人送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入京时所作。②武林:杭州。③遗爱:地方官在职时有德政,走后仍为当地百姓所爱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两句使用“来时”和“去日”、“残暑”和“春已暮”,从时间的角度入题。
B.“洒泪”一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离去的感伤,也暗示百姓的思念如同江水一样绵延不绝。
C.“君莫诉”是告别时词人对苏轼的劝慰,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
D.下阕末两句写苏轼离去后,此地物是人非,只能任凭泪水沾湿衣襟和袖子,令读者回味无穷。
★(2)程自信教授评价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随送行者感情的发展有起有伏,脉络清晰,文气畅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情感脉络。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①本词为王安石谪居金陵时所作。②晋代衣冠成古丘: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
B.“绕水恣行游”两句描写词人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C.“往事悠悠君莫问”中词人认为有关金陵兴衰的往事不值得追问,体现了豪迈的胸襟。
D.“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
★(2)本词展现出的王安石的思想情感与其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展现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专题精练(二十七) 古诗歌情感内涵
1.(1)选C C项,“直接陈述”错误。本诗中虽有“惊”“怆”等字,但诗人的情感表达却是比较含蓄的,而且诗人并没有直接直白地叙述个人经历。
(2)解析:①“辞家屈指惊三月”通过“辞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屈指惊三月”则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惊讶和感慨,离家已三月之久,令人惊叹时光匆匆。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也透露出他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感伤。②“抚事关心怆十年”中“抚事”指因时事而生发感慨,“关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时事的深切关注。而“怆十年”则是对国家南渡十年却连年战乱的感慨,“怆”字直接展现了诗人的悲凉伤感之意。③颈联中有诗人对家的思念和自己漂泊的孤寂,而这漂泊孤寂又是跟国家南渡战乱不断的艰难国事联结在一起的,体现了诗人对国事艰难的深深忧虑和对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惊”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惊讶与感慨,暗含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独自在外的孤寂;②“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南渡十年连年战乱的悲凉与伤感;③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
2.(1)选B B项,“是为了突出诗人自己今不如昔的伤悲之情”错误。颔联“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意思是“追求欢乐的体力已和年轻时不可比拟,但对未来的期盼却与年轻时一样”。颔联将“异”与“同”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回顾了自己年轻时饮酒赏菊的欢乐时光,而现在已是白发老人;颔联“追欢筋力异”写诗人饮酒狂欢,但体力已大不如前,今昔对比,表达了年老体衰之悲。②颈联“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写出了家中亲人离散,居无定所,朝廷动荡,忧虑国家,表现了诗人与家人分别的哀痛之情。③尾联中“兵戈与关塞”直接指向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痛恨。④由题目“九日登梓州城”及注释“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可知,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一位流亡诗人,身不由己,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
参考答案:①年老体衰之悲;②亲人离散之苦;③战争不息之痛;④羁旅他乡之愁。
[白话诗歌]
昔日我年轻时,愉快地享受着黄花酒,如今我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追求欢乐的体力已和年轻时不可比拟,但对未来的期盼却与年轻时一样。
弟妹离散,只能在悲歌里唱起;国家惨不忍睹,只能醉眼相看。
中原战乱未平,吐蕃又攻关塞;今天这个重阳节啊,真让人愁思无穷。
3.(1)选C C项,“诗歌语言明快豪放,抒发的情感自然质朴”错误,这首诗的语言并非明快豪放,而是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比如“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终南山的美景。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含意:“何当造幽人”,“何当”表示什么时候,表达了一种期待和向往;“造”即造访,诗人期待能够去拜访那位隐者。“灭迹栖绝巘”,“灭迹”意味着消除自己在尘世中的踪迹,“栖”指栖息、居住,“绝巘”指极高的山峰,这句是说诗人希望像隐者一样,消失在尘世的纷扰中,在高山之巅隐居。(2)情感:这两句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由注释可知,李白在长安期间,作为御用文人的生活并非他所追求,他感到束缚和压抑,所以渴望摆脱这种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逸自由生活的极度渴望。隐者的生活在他眼中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能够与自然为伴,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例如,诗的开篇“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诗人看到终南山就心生无限向往,这种向往在结尾处化为具体的行动意愿,即去拜访隐者并与之共同隐居,进一步凸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又如“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心中与隐者的想法相通,也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参考答案:含意:什么时候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 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从此自由自在地隐居于高峰之巅。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隐逸自由生活的渴望。
[白话诗歌]
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远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
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 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隐居于高山之巅。
4.(1)选A A项,“在月色下乘兴游历”错误。阅,同“越”。“阅月游”意思是已游历了一个多月。如果把“月”理解为“月夜”,一个“月夜”就完成如此漫长的旅程,不合情理。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前两联紧扣一个“喜”字,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喜悦和高兴,表达了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赞美。②后两联扣住“忧”和“恨”,颈联首句“遗虏孱孱宁远略”写敌寇正处弱势而又缺乏深谋远略,下句表达出诗人对国事前景充满了无限愁思和忧虑;尾联“恨”和“又”写尽了对时光徒然流逝的遗憾,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伸,表达了对朝廷一再错失光复良机的遗憾。③诗人写所见汉中之景雄伟壮阔,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恢复国土的情怀。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既有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喜爱与赞美,又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朝廷错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一喜一忧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①前两联紧扣一个“喜”字,写又回到梁州的欣喜,表达了对汉中之地山河雄壮的赞美。②后两联扣住“忧”和“恨”,写有志难伸的忧愤,表达了对朝廷一再错失光复良机的遗憾。③正因为有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深,才有对个人际遇和政治形势的忧愤之重,一喜一忧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
[白话诗歌]
连云栈、锦屏山,一个多月来,我在这一带漫游。到如今,心欢喜,马蹄声声中,重又回到了梁州。
这里的土地连接着秦雍,山川原野是这般雄壮,滔滔的汉水远接荆州、扬州,浩浩荡荡在日夜奔流。
笑那些残存虏寇,怯弱无能,怎会有远大的谋略 叹我这茕茕孤臣,耿耿难眠,独个儿怀藏着深忧。
大好时机一旦错失,只怕到他年悔恨不及,大散关前不见王师,眼看着一年又到尽头!
5.(1)选C C项,“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错误。“别酒多斟君莫诉”的意思是离别时要多喝些酒,不需要过多言语,不是让苏轼进京后多喝酒少说话。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中的“来时”一词表明词人回忆过往。“来时”和“去日”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不可逆转;词人昔日来这里任职,友人如今将离开这里回京,上句言自己,下句言友人,透露出词人与苏轼半年多来交往密切,表达了两人结下的情谊深厚。“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中的“别酒多斟”表明描写的是当下饯别宴席上的情景。“眉先聚”表示皱眉的动作,词人想多些“欢情”,以摆脱离别愁绪,可是想到终究一别,又皱起眉头,陷入那离别的无尽思绪之中,表明浓浓的离别之情无法排遣。“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中“从今”的意思是从今往后,“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是词人想象苏轼离开杭州后自己独自徘徊在以前经常欢聚的地方,想起苏轼,不禁肝肠寸断。
参考答案:①忆昔。回想过去,表达词人与苏轼半年多来结下的深厚友谊。②思今。表达词人在饯别宴席上的愁闷和惜别之情。③想象未来。以苏轼离开后不忍独游的想象表达词人内心的感伤。
[白话诗歌]
来的时候吴会依然还很热,走的时候春天已经快过去了。离开的时候给百姓留下恩泽让百姓们感动,离别时伤心的眼泪胜过江水。
送别时欢快的情绪还未达到高潮眉头就紧锁。饯别宴席上默默对酌,不需要有过多的话语。从此之后,怎忍独自欣赏美景,放眼望去你我曾欢聚之地如今却成了肝肠寸断之处。
6.(1)选C C项,“金陵兴衰的往事不值得追问”理解错误。“往事悠悠君莫问”的意思是“往事悠悠,您就不要问了”。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而不是说过去的事情不值得追问。这里的“莫问”带有更多劝慰或自我安慰的语气,表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再过多追问或纠结。
(2)解析:本词表达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上阕怀古,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下阕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流水的惆怅。而《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书信。这封书信对司马光加给作者“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批评了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的思想,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参考答案:①本词以金陵为背景来咏史述怀,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惘之情,以及往事似流水的惆怅,隐含借咏史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②《答司马谏议书》则通过对司马光错误言论的反驳,批评了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的思想,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白话诗歌]
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抔黄土,被历史遗弃。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您就不要再问了,不如早回头。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