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17 11:09:34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通过示意图,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源及传递方向。综合思维:通过多媒体图片,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人地协调观:从能源安全、环境变化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预习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代号 名称 起作用的大气成分 特点
①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无选择性
②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 有选择性
③ 吸收作用 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等 有选择性
3.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
提示:
微思考 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提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预习点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示 名称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Ⅰ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辐射
3.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辨易误 大气逆辐射仅存在白天。
提示:大气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因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更强。但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重要。
辨易误 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
提示:同是保温作用,但二者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发生的热交换。据研究,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的作用,比大气的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致暖作用大3~4倍。
微思考 为什么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
提示:阴天时,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1.判断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较弱。(√)
(3)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4)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5)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对流层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的是(  )
A.水汽和氧气 B.氮气和水汽
C.水汽和二氧化碳 D.氧气和氮气
解析: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故选C。
答案:C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需经过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五个环节,对其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解析:地面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需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以地面辐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归还给地面。故选D。
答案:D 
4.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提示:
5.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提示: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研习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 例
吸收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水汽、CO2(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
2.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会使地面长波辐射减弱。故选D。
答案:D 
[解题思维]
解答本题要明确两个问题:
(1)火山爆发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碳。
(2)设问角度是“地表温度下降”,即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差,即烟尘的削弱作用强。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
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
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
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解析: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故选B。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导致的。D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1.B 2.A 
大气削弱作用的成因或特性
代号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① 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② 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③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三种削弱作用,以反射作用为最强,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照射到地球表面。
研习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为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3.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温室大棚的原理:温室大棚多采用玻璃、塑料薄膜等透光性能好的材料建造,这些透明材料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进入,被室内物体吸收并以长波辐射方式释放热能,而玻璃、薄膜对长波辐射几乎是隔绝的,因此热能被储存在室内,使温室保暖。(温室保暖的另一个原因是阻隔了室内空气与室外冷空气的热交换)
(2)农业生产中的其他应用: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果园中铺砂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 ℃。
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3题。
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
1.①⑤两箭头传递能量的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能量的方向及大小相同,即甲、乙两地太阳高度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故选A。第2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递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故选B。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故选D。
答案:1.A 2.B 3.D 
大气的“温室效应”图
判读此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微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烈。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4.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第46页探索
提示:
1.由于沥青路面的比热容比草地小,地面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量,沥青路面的温度较草地高。
2.草地的温度高于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因为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3.沥青路面由于比热容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时增温快,使得城镇大气温度快速上升,温差增大。
教材第48页思考
提示:晴朗的夜间天空中云层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温度降低。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第二天早晨温度较高。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的吸收,④是大气散射。故选B。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故选C。
答案:1.B 2.C 
近年来,温室效应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图1为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示意图,图2为该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二氧化碳在增强温室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C.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D.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4.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A.将实验玻璃瓶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A正确,B、C错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氟氯烃,不是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减弱了实验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强了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答案:3.A 4.B 
5.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区新型温室大棚照片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
(2)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数码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辐射,请写出这三种辐射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4)大棚温室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因此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穿透塑料薄膜和玻璃的能力差,因此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是不“透明”的。(2)图中①箭头由太阳射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②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③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3)在大棚里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水汽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夜间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大棚内夜间温度不至于太低。(4)大棚里夜间保温作用强,夜间的温度较自然状态下高,因此大棚里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
答案:(1)太阳短波 地面 (2)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4)大棚里昼夜温差小,营养物质积累少,蔬菜质量差。
课时作业(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基础练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岁晚》中写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下图为“枫叶上的霜花”。图片中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多云的夜晚 B.多云的午后
C.晴朗的黄昏 D.晴朗的清晨
解析:诗中描述的景观为霜,白天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较充足;夜晚晴朗,近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霜。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不易快速降温,水汽不易凝结成霜,A错误。多云的午后,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成霜,B错误。晴朗的黄昏,地面辐射较强,近地面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成霜,C错误。晴朗的清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霜,D正确。故选D。
答案:D 
2021年7月1日,敦煌的光热电站调动了3 700多面定日镜,拼组巨幅党徽为建党百年献礼(图乙)。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3.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哪个过程相关(  )
A.① B.③
C.④ D.⑤
解析:第2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故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为④。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过程为①→②→④。故选B。第3题,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主要是因为定日镜反射了照射在镜面上的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由上题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①或②有关,A项符合题意;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④⑤都属于红外线长波辐射,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答案:2.B 3.A 
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民将庄稼花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春季时,发现秸秆覆盖地比裸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要晚。据此完成4~6题。
4.秸秆覆盖下的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主要是因为秸秆(  )
A.增大地面反射
B.减弱地表热量散失
C.加强太阳辐射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5.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晚的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6.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相对较晚,下列做法与其原理相似的是(  )
A.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
B.夏季南京地区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C.烟台地区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D.冬季浙江地区熏烟驱霜保护西湖龙井茶树
解析:第4题,秸秆覆盖可减弱地表热量散失,地表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使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B正确;增大地面反射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利于作物越冬,A错误;秸秆不会加强太阳辐射,C错误;秸秆会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但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第5题,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地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弱,地面辐射弱,融化时间晚,A正确,B错误;与大气反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作用无关,C、D错误。故选A。第6题,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晚是因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弱,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两者原理相同,B正确;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主要是为了减少地面热量散失,A错误;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是为了苹果光照均匀,C错误;冬季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B。
答案:4.B 5.A 6.B 
7.下图中四地纬度相当,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解析:海水比热容较陆地大,不容易热也不容易冷,所以海洋较陆地昼夜温差小;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温度不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即多云时昼夜温差小。四地中海洋多云时昼夜温差最小。故选D。
答案:D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
(1)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
(2)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使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①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或散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第(2)题,火山灰通过反射、吸收或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从而使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答案:(1)① ② ③ (2)小
提升练
下图是从手机天气预报APP中截取的龙岩市2021年部分日期的天气情况(图中气温数据分别为当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据此完成1~2题。
1.与21日相比,龙岩市12月19日(  )
A.白天太阳辐射弱
B.白天地面辐射弱
C.夜晚保温作用弱
D.夜晚削弱作用强
2.与图示期间天气变化吻合的是(  )
A.日平均温持续降低
B.昼夜温差不断缩小
C.空气污染持续加重
D.日照时数不断增加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与21日大雨天气相比,龙岩市12月19日天气晴朗,最高温20 ℃,最低温8 ℃,昼夜温差大。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A、B错误;19日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C正确;晚上没有阳光,因此不考虑削弱作用,D错误。故选C。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龙岩市12月19日至21日,日平均温先降低、后升高,昼夜温差不断缩小,A错误,B正确;雨水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因此雨后空气污染应减轻,C错误;由晴到阴雨,日照时数应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 大气的热力状况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减慢,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
答案:1.C 2.B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拔3 100米。晴天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一样将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去茶卡盐湖游玩的最佳季节是夏季,但游客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晩要注意保暖。据此完成3~4题。
3.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辐射 B.散射
C.吸收 D.反射
4.“游客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晩要注意保暖”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大气保温作用强 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③夜晩地面辐射强 ④夜晩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散射作用使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散射作用较强,B正确;与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4题,青海省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①错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②正确;因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夜间地面辐射弱,③错误;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④正确。故选D。
点睛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晴天多,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答案:3.B 4.D 
5.下图为太阳、地面和大气间能量传递示意图。目前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  )
A.①明显减弱 B.②明显减弱
C.③明显增强 D.④明显增强
解析:低碳生活主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弱地面辐射后大气的吸收作用。图中①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几乎无影响;②地面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减弱;③大气逆辐射应该减弱;④大气辐射所受的影响小,因此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②明显减弱,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答案:B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今年冬季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2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6~7题。
6.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7.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解析:第6题,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热又比较多,因此气温比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火熏烟,以防霜冻,D正确;点火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B错误;果园内外气压大小、风力大小,与点火熏烟无关,C错误。故选D。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点火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冻害,B正确,D错误;大气的反射需要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C错误。故选B。
答案:6.D 7.B 
下图示意南京市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第8题。
09月05日(今天) 09月06日(星期日) 09月07日(星期一) 09月08日(星期二)
22 ℃~28 ℃ 22 ℃~32 ℃ 19 ℃~33 ℃ 20 ℃~34 ℃
       
白天 多云夜间 中雨东南风 白天 晴夜间 晴西北风 白天 晴夜间 晴北风 白天 晴夜间 晴东北风
8.在图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解析:晴天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所以9月5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A正确。9月6日、7日、8日均为晴天,B、C、D错误。故选A。
答案: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2张PPT)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通过示意图,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源及传递方向。
综合思维:通过多媒体图片,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人地协调观:从能源安全、环境变化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
预习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
(2)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______作用和对地面起______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太阳辐射
削弱
保温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代号 名称 起作用的大气成分 特点
① ______作用 ______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无选择性
② ______作用 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 有选择性
③ ______作用 臭氧、水汽和____________等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
散射
吸收
二氧化碳
3.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______地区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的_______________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______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___。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两极
太阳高度角
削弱

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
提示:
微思考 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提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预习点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示 名称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Ⅰ 太阳暖大地 ______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______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______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_________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辐射
太阳
地面
大气
大气逆
3.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_________,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______,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较差
减小
辨易误 大气逆辐射仅存在白天。
提示:大气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因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更强。但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重要。
辨易误 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
提示:同是保温作用,但二者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发生的热交换。据研究,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的作用,比大气的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致暖作用大3~4倍。
微思考 为什么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
提示:阴天时,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1.判断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较弱。(   )
(3)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
(4)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5)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
×


×

2.对流层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的是(  )
A.水汽和氧气 B.氮气和水汽
C.水汽和二氧化碳 D.氧气和氮气
解析: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故选C。
C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需经过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五个环节,对其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解析:地面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需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以地面辐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归还给地面。故选D。
D
4.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提示:
5.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提示: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 例
吸收 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水汽、CO2(对流层) 红外线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 例
反射 较大颗粒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
2.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D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会使地面长波辐射减弱。故选D。
[解题思维]
解答本题要明确两个问题:
(1)火山爆发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碳。
(2)设问角度是“地表温度下降”,即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差,即烟尘的削弱作用强。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
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
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
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
B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A
解析: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故选B。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导致的。D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A项符合题意。故选A。
大气削弱作用的成因或特性
三种削弱作用,以反射作用为最强,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照射到地球表面。
代号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① 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② 散射作用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③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为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3.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温室大棚的原理:温室大棚多采用玻璃、塑料薄膜等透光性能好的材料建造,这些透明材料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进入,被室内物体吸收并以长波辐射方式释放热能,而玻璃、薄膜对长波辐射几乎是隔绝的,因此热能被储存在室内,使温室保暖。(温室保暖的另一个原因是阻隔了室内空气与室外冷空气的热交换)
(2)农业生产中的其他应用: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果园中铺砂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 ℃。
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3题。
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
1.①⑤两箭头传递能量的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A
B
D
解析: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能量的方向及大小相同,即甲、乙两地太阳高度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故选A。第2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递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故选B。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故选D。
大气的“温室效应”图
判读此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微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烈。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4.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教材第46页探索
提示:
1.由于沥青路面的比热容比草地小,地面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量,沥青路面的温度较草地高。
2.草地的温度高于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因为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3.沥青路面由于比热容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时增温快,使得城镇大气温度快速上升,温差增大。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第48页思考
提示:晴朗的夜间天空中云层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温度降低。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第二天早晨温度较高。
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的吸收,④是大气散射。故选B。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故选C。
B
C
近年来,温室效应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图1为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示意图,图2为该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二氧化碳在增强温室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
C.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D.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4.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A.将实验玻璃瓶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A
B
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A正确,B、C错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氟氯烃,不是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减弱了实验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强了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5.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区新型温室大棚照片
(1)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__________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但对于________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
太阳短波
地面
(2)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数码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辐射,请写出这三种辐射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试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答案: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4)大棚温室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大棚里昼夜温差小,营养物质积累少,蔬菜质量差。
解析:(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因此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可以大部分进入温室。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穿透塑料薄膜和玻璃的能力差,因此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薄膜和玻璃是不“透明”的。(2)图中①箭头由太阳射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②箭头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③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3)在大棚里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水汽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夜间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大棚内夜间温度不至于太低。(4)大棚里夜间保温作用强,夜间的温度较自然状态下高,因此大棚里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蔬菜品质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
课时作业(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基础练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岁晚》中写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下图为“枫叶上的霜花”。图片中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多云的夜晚 B.多云的午后
C.晴朗的黄昏 D.晴朗的清晨
D
解析:诗中描述的景观为霜,白天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较充足;夜晚晴朗,近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霜。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不易快速降温,水汽不易凝结成霜,A错误。多云的午后,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成霜,B错误。晴朗的黄昏,地面辐射较强,近地面气温较高,水汽不易凝结成霜,C错误。晴朗的清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霜,D正确。故选D。
2021年7月1日,敦煌的光热电站调动了3 700多面定日镜,拼组巨幅党徽为建党百年献礼(图乙)。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3.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哪个过程相关(  )
A.① B.③
C.④ D.⑤
B
A
解析:第2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故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为④。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过程为①→②→④。故选B。第3题,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主要是因为定日镜反射了照射在镜面上的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由上题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①或②有关,A项符合题意;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④⑤都属于红外线长波辐射,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民将庄稼花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春季时,发现秸秆覆盖地比裸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要晚。据此完成4~6题。
4.秸秆覆盖下的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主要是因为秸秆(  )
A.增大地面反射
B.减弱地表热量散失
C.加强太阳辐射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B
5.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晚的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6.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相对较晚,下列做法与其原理相似的是(  )
A.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
B.夏季南京地区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C.烟台地区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D.冬季浙江地区熏烟驱霜保护西湖龙井茶树
A
B
解析:第4题,秸秆覆盖可减弱地表热量散失,地表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使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B正确;增大地面反射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利于作物越冬,A错误;秸秆不会加强太阳辐射,C错误;秸秆会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但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第5题,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地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弱,地面辐射弱,融化时间晚,A正确,B错误;与大气反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作用无关,C、D错误。故选A。第6题,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晚是因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弱,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两者原理相同,B正确;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主要是为了减少地面热量散失,A错误;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是为了苹果光照均匀,C错误;冬季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B。
7.下图中四地纬度相当,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D
解析:海水比热容较陆地大,不容易热也不容易冷,所以海洋较陆地昼夜温差小;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温度不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即多云时昼夜温差小。四地中海洋多云时昼夜温差最小。故选D。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
(1)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
(2)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使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①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或散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第(2)题,火山灰通过反射、吸收或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从而使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提升练
下图是从手机天气预报APP中截取的龙岩市2021年部分日期的天气情况(图中气温数据分别为当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据此完成1~2题。
1.与21日相比,龙岩市12月19日(  )
A.白天太阳辐射弱
B.白天地面辐射弱
C.夜晚保温作用弱
D.夜晚削弱作用强
2.与图示期间天气变化吻合的是(  )
A.日平均温持续降低
B.昼夜温差不断缩小
C.空气污染持续加重
D.日照时数不断增加
C
B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与21日大雨天气相比,龙岩市12月19日天气晴朗,最高温20 ℃,最低温8 ℃,昼夜温差大。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A、B错误;19日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C正确;晚上没有阳光,因此不考虑削弱作用,D错误。故选C。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龙岩市12月19日至21日,日平均温先降低、后升高,昼夜温差不断缩小,A错误,B正确;雨水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因此雨后空气污染应减轻,C错误;由晴到阴雨,日照时数应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 大气的热力状况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减慢,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拔3 100米。晴天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一样将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去茶卡盐湖游玩的最佳季节是夏季,但游客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晩要注意保暖。据此完成3~4题。
3.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辐射 B.散射
C.吸收 D.反射
4.“游客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晩要注意保暖”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大气保温作用强 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③夜晩地面辐射强 ④夜晩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D
解析:第3题,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散射作用使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散射作用较强,B正确;与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4题,青海省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①错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②正确;因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夜间地面辐射弱,③错误;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④正确。故选D。
点睛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晴天多,云量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5.下图为太阳、地面和大气间能量传递示意图。目前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  )
A.①明显减弱 B.②明显减弱
C.③明显增强 D.④明显增强
B
解析:低碳生活主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弱地面辐射后大气的吸收作用。图中①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几乎无影响;②地面辐射的大气吸收作用减弱;③大气逆辐射应该减弱;④大气辐射所受的影响小,因此全国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能够使②明显减弱,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1年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至23日,今年冬季第三轮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陕西宝鸡眉县位于秦岭山区,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当地果农为抵御本次寒潮,于22日凌晨在桃园内堆枝叶、杂草和谷壳等,用土压成熏烟堆,点火熏烟,以此减轻霜冻危害。据此完成6~7题。
6.果农于凌晨点火熏烟,是因为该时段(  )
A.太阳辐射最弱,地温最低
B.大气辐射最强,温差最大
C.果园内外气压最大,风力强
D.地面辐射损失较多,气温较低
7.点火熏烟可以减轻霜冻危害,是因为增强了(  )
A.大气反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D
B
解析:第6题,凌晨无太阳辐射提供热量,地面散热又比较多,因此气温比较低,农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在凌晨点火熏烟,以防霜冻,D正确;点火熏烟主要是减轻霜冻对桃树的危害,与地温高低关系不大,且凌晨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由于夜晚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热量较少,所以该时段大气辐射较弱,B错误;果园内外气压大小、风力大小,与点火熏烟无关,C错误。故选D。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点火熏烟,主要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进而加强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冻害,B正确,D错误;大气的反射需要在白天才能起到作用,A错误;大气辐射主要射向宇宙空间,与减轻桃树的霜冻危害无关,C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南京市部分日期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第8题。
8.在图示期间,南京市大气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
A.9月5日 B.9月6日
C.9月7日 D.9月8日
解析:晴天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气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强。9月5日白天多云,夜间中雨,所以9月5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A正确。9月6日、7日、8日均为晴天,B、C、D错误。故选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