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1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1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17 11:25:36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不同野外自然地理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野外自然地理特征的观察方式。
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区野外自然地理的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通过观察野外自然地理景观,树立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
预习点1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
(1)搜集或查阅与实习区域或地点有关的地理信息资料。
(2)准备一套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
2.装备准备:准备好必要的____________和装备。
实习底图
仪器设备
3.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
(1)观察点:尽量选取能观察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____________现象,或能反映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地点。
(2)观察线路
①能穿过实习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②能观察到尽量多的____________要素;
③能穿过典型的地质剖面、植被类型等;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④能到达实习区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
⑤注意沿____________进行观察线路的选择;
⑥进行观察线路调查,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⑦野外情况复杂,选择观察线路要注意安全。
地貌走向
预习点2 野外实习的方法
1.实地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工具,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
2.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具有综合性特点。由于观察区域或观察点的自然地理要素多种多样,所以在野外实习时,应注意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记录,及时归纳总结。
3.野外方向的识别
(1)利用罗盘仪定方向。
(2)利用______定方向。
太阳
预习点3 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1.野外工作笔记
(1)____________是野外实习最基础的成果。
(2)_________的观察与描述是获取野外资料的重要手段。
2.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
____________是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表达野外实习成果的途径之一。
实习记录
观察点
绘制地图
预习点4 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
野外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名称、类型、目的、仪器、观察线路和观察点、____________、方法和手段、实习成果。
实习内容
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
提示:
辨易误 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提示: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微思考 济南的小明上午9点在街道上行走,他发现自己的影子一直在正前方。小明最可能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
提示:向西北方向行走。上午9点,济南的太阳在东南方位,影子在西北方位。
1.判断正误。
(1)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最基本思路从观察线路入手。(  )
(2)野外调查最基本方式是进行调查区路线调查。(  )
(3)正午太阳总是在正南方天空。(  )
(4)观察点描述的内容就是所在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
×
×
×

2.夏至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日出、日落方位分别是(  )
A.东北和西南 B.东北和西北
C.东南和西南 D.东南和西北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选B。
B
3.关于用罗盘辨别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180°指向目标
B.在罗盘上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
C.如果指北针指向45°,记作NW45°
D.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东北方向
B
解析:利用罗盘判别方向时,首先要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0°指向目标;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指北针指向0°、90°、180°、270°,分别表示目标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东方、正南方、正西方;如果指北针指向45°,记作NE45°;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西北方向。故选B。
4.2023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小明和他的朋友随团去长白山旅游。在旅游途中他们迷失了方向,不巧又是阴天。下列能够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有(  )
①利用随身携带的罗盘仪 ②利用太阳 ③根据树木的年轮 ④利用夜间星体 ⑤根据积雪的融化情况 ⑥根据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 ⑦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⑥⑦ D.①③④⑤⑥⑦
C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天为5月1日前后,且为阴天,排除②⑤。野外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指北针或罗盘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手表、太阳及方位、星宿(星星)、地物(树木、苔藓等)等。故选C。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资料准备和装备准备
项目 具体物品内容或要求
资料
准备 历史和现状文献资料或图片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
实习底图 比例尺依据实习区域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选择
项目 具体物品内容或要求
装备
准备 仪器设备 望远镜、罗盘、气压计、放大镜、照相机和样本袋
装备设备 根据季节的变化准备帽子、雨衣、防晒霜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小明所在的山东济南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利用2022年暑假到青海湖研学,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前期准备。
(1)王小明所在的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前期需准备哪些资料?
(2)王小明所在的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前期需准备哪些装备?
答案:(1)青海湖流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及青海湖流域地形图等。(2)望远镜、罗盘、气压计、放大镜、地质锤、照相机和样本袋等,雨衣、羽绒服、防晒霜、眼镜盒、墨镜等。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野外调查,并绘制成图。据此回答1~2题。
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
1.科技工作者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下列属于需准备的生活用品的是(  )
①雨衣 ②防晒霜 ③羽绒服 ④地质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应选取的观察线路是(  )
A.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
B.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向西
C.沿河流自下游向上游
D.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西向东
B
A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需要准备防晒霜和羽绒服等物品。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古绿洲和绿洲都分布在河流两侧,且废弃的绿洲多在河流下游,因此观察线路应选取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故选A。
观察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
野外实习——方向的判定
一、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1)一般定向法:无任何方向标志的普通地图,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判定方向。
2.在野外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找到与实地相应的地物。
(2)转动地图,使图上地物方位与实地吻合。
(3)在地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目标方位。
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
2.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
(1)依据: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
(2)寻找北极星
①根据大熊座找北极星:由大熊座中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长约5倍处的亮星。
②根据仙后座寻找北极星:顺仙后座3颗亮星中间的那颗星,与其前面一颗较暗的星连线延长线上的亮星。
四、野外巧辨方向
1.根据地物南北两面的积雪融化速度(在北半球中高纬度)
(1)朝北面:积雪融化慢。
(2)朝南面:积雪融化快。
2.根据植物生长状况
(1)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年轮间距较大。
(2)背阳面:树干上常有苔藓,年轮间距较小。
3.根据房屋朝向
北半球(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所建房屋多为坐北朝南。
读40°S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方框内的①②③④代表的方位是怎样的?
(2)A、B、C三弧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时的太阳运行路径,其中表示夏至日(北半球)的是________,冬至日(北半球)的是________,春、秋分日的是________。
(3)图中太阳东升西落的实质是什么?
(4)A路径代表的日期,南半球昼夜状况是怎样的?日出、日落的方位是怎样的?
答案:(1)①—西,②—北,③—东,④—南。
(2)A C B
(3)地球自转。
(4)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1.当地时间下午3时,我国某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当地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表面朝上)。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解析: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故选B。
B
2.下图是大兴安岭林区砍伐的一个树桩的年轮图,则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A.东、西、南、北 B.西、南、东、北
C.南、北、东、西 D.北、南、西、东
解析:北半球南侧为阳面,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故甲为南,乙为北,丙为东,丁为西。故选C。
C
借助手表定位
时针每走一小时,大约在钟表面上走30°角,而太阳每小时在天空中从东向西走15°角,即太阳每小时走的角度是时针走的角度的1/2,所以用时针所走角度的平分线来表示南北方向。下图示意为北温带上午(左图)下午(右图)利用手表定位(图中时针所示方向为当地地方时):
教材第112页探索
提示:德国波恩附近的莱茵河:河岸平直,河堤距水面近,水流平稳、缓慢,河水清澈。该河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小;德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河流主要流经平原,对沿岸的冲刷侵蚀作用弱。
中国郑州附近的黄河:河岸弯曲,分布着丁字坝,河堤距水面高,河水浑浊、流速快。该河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郑州段黄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黄河沿途地势起伏较大。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第114页思考
提示:除罗盘仪、太阳和手机定方向外,还可以用手表、地物和植物等定方向。
方式 方法
利用手表
定方向 “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将表面指针转动到表示原时间的一半(24小时制),然后时针对向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就是北方
方式 方法
利用地物定方向(北半球) 房屋 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 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凸出
地物 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利用植物生长特征定方向(北半球) 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更加发育。树木树干向南一侧的年轮较为疏稀,向北一侧的年轮较紧密
教材第121页作业题
提示:
1.略。
2.卷云。
3.略。
课后提素养 深刻剖析 提升能力
1.以下直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因此海口正午的影子总是朝北
B.开普敦位于南半球,正午影子朝南
C.北半球太阳东升西落,南半球太阳西升东落
D.极圈内由于太阳高度低,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别方向更合适
B
解析:海口的纬度大约是20°N,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朝向南方或北方;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地处30°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其北方,影子朝向南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管南北半球,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极圈内由于有极昼、极夜现象,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并不方便。故选B。
2.某旅行团到北京(116°E)旅游。北京时间12:16时,人们看到阳光恰好从旅行车左前方射入车内,那么此时旅行车行驶的方向大致为(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北京时间12:16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正好为12:00,太阳应在正南方,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说明该车向西南方向行驶。故选B。
B
春分日,某地理小组在我国图示地区进行地理考察,测得a、b、c三个地点的气温分别为14.3 ℃、14.8 ℃、14.8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D.丘陵
4.图示c处梯田开垦的坡度、坡向条件分别是(  )
A.坡度陡、向阳坡 B.坡度陡、背阳坡
C.坡度缓、向阳坡 D.坡度缓、背阳坡
D
C
解析:第3题,气温每升高100米下降0.6 ℃。据图中a、b、c三地分布的位置和气温可知,其相对高度不超过100米,地势起伏相对和缓,说明该区域地形最可能为丘陵,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梯田适宜在缓坡修筑,陡坡修梯田易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种植业发展一般在向阳坡,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某高中计划2023年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年,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垂直分布特点,景区内部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材料二 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待定
地点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任务 ①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描述 地貌形态:…… 描述 类型:…… 描述 ②
物质组成(岩石):…… 特点:……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色彩:…… 其他:…… 成土
因素 生物、③、地貌等
(1)阅读表格,概括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地貌景观图片,下列选项中的地貌名称正确的是________。
A.①溶蚀洼地
B.②冲积扇
C.③海蚀拱桥
D.④丹霞地貌
(3)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除去表中所列的形态、物质组成等项目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
(4)结合所给材料,将②③代表的内容填入下列横线上,完成表格信息。
②________,③________。
(5)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如资料准备、装备准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选择。请列举2个你认为需要准备的装备,并说明它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或者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
解析:第(1)题,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看出,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和土壤、植被及其主要特点。第(2)题,图中①是天坑、②是三角洲、③是海蚀拱桥、④是沙丘,C正确。第(3)题,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有形态、物质组成、地表植被、规模大小、分布和地质等。第(4)题,从表中看②为描述土壤的特点,应为土壤颜色。③是成土因素,主要为成土母质、时间和气候等。第(5)题,装备准备主要包括学习和实习的用品,另外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如相机,可拍摄地貌景观、土壤、植被等照片;准备笔记本,可以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准备罗盘仪或GPS,用于定位。生活用品如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答案:(1)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和土壤、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2)C (3)地表植被 规模(分布、地质等) (4)土壤颜色 成土母质(气候、时间等) (5)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准备GPS,可以定位;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识别方向,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课时作业(十七)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基础练
1.有一旅游者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我国漠河一带旅游时迷失了方向,当他借助手表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时,看到的手表钟点如下图所示,那么钟表表盘的中心位置与南方的连线(  )
①可能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②可能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③一定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④一定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A.① B.①②
C.④ D.③④
C
解析:图中表示的钟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上午5时或下午5时,但据时间为“‘十一’黄金周”可知,此时漠河昼短夜长,上午5时不可能见到太阳,因此手表显示时间只能是下午5时,所以,此时按逆时针方向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故选C。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2~4题。
2.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3.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4.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D
A
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河谷蒸发量、河流径流量不属于地貌观察范畴,A、B、C错误;河谷坡度、相对高度则可以通过观察(观察方式包括:看、测、算)获取,D正确。故选D。第4题,①右侧的地形为山脊,阻挡了视线,无法看到甲村,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图中等高线通视的判读:(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反之,则无法看到。(2)是否穿越山脊。如果穿越山脊,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手机拍照功能强大,可以用于地理野外实习中。如图是福建平潭海岸一处岩石,观察、综合分析岩石是这次实习重要任务之一。据此完成 5~7题。
5.该次野外实习线路最为合适的是(  )
A.乘船驶向大海上 B.沿着海岸线行走
C.随渔船到养殖场 D.搭乘热气球升空
6.这次实习要求晚出、早归,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避开海陆风吹拂 B.早晚气温过低
C.错开潮汐高水位 D.减少台风威胁
7.综合分析图示岩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地下岩浆逸出 B.外力分层剥落
C.海水强烈腐蚀 D.海洋生物影响
B
C
B
解析:第5题,观察、综合分析岩石是这次实习重要任务之一,不必到大海上、到养殖场和高空,沿着海岸行走观察最为合适。第6题,海岸处早、晚有潮汐水位变化,考察时需要避开高潮水位。第7题,球面风化主要是外力如太阳暴晒下、海水击打下等发生的分层剥落。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回答8~9题。
8.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 B.陡崖
C.沙丘 D.峡谷
9.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A
B
解析:第8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模拟的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A正确。故选A。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地质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10.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某校野外实习小组拍摄的新疆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答案: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1.下图是某野外考察队员对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考察后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解析:第(1)题,AB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水流急,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强,河道较深。第(2)题,图示CD截面河流弯曲,应是平坦地形,由于流速较缓,泥沙易沉积,河床抬升;为防洪涝,人为加高堤坝,形成地上河。
答案:(1)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提升练
某同学8月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旅游,下图是其在当地旅游热点地区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旅游期间,当地正值四季中的________季,气候温和湿润。沿岸有洋流流经,按洋流性质分类,该洋流属于________。
(2)该同学认为照片所示地区存在以下六种地貌类型,其中正确的判断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海岸地貌 ②河流侵蚀地貌 ③海浪侵蚀地貌 ④喀斯特地貌 ⑤海岸堆积地貌 ⑥河流堆积地貌
(3)从地貌观察的内容来看,该同学的拍照视角中可以观察到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该同学在当地旅游时,导游说照片中矗立的柱状岩体景观正在渐渐消失,未来将不复存在。对此,该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的看法是怎样的?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8月正值当地冬季。沿岸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按性质分类属于暖流。第(2)题,照片显示有海蚀崖和海蚀柱,为典型的海浪侵蚀地貌,照片中的沙滩为海岸堆积地貌,均属于海岸地貌,①③⑤正确;其他地貌在该照片中没有体现。第(3)题,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有高度、坡度、坡向、地貌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该同学拍摄视角中可以观察的内容主要有高度、坡度和坡向。第(4)题,观点1:照片中矗立的柱状岩体为海蚀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海浪侵蚀作用,该岩体会逐渐消失。观点2:一般而言,地质过程很缓慢,难以观测到其消失的过程。
答案:(1)冬 暖流 (2)①③⑤ (3)高度 坡度 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4)会消失。理由:受海浪侵蚀作用,海蚀柱最终会消失。或不会消失。理由:地质过程很缓慢,无法观测到其消失的过程。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不同野外自然地理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野外自然地理特征的观察方式。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区野外自然地理的特点及成因。人地协调观:通过观察野外自然地理景观,树立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预习点1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
(1)搜集或查阅与实习区域或地点有关的地理信息资料。
(2)准备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
2.装备准备:准备好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装备。
3.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
(1)观察点:尽量选取能观察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或能反映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地点。
(2)观察线路
①能穿过实习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②能观察到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
③能穿过典型的地质剖面、植被类型等;
④能到达实习区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
⑤注意沿地貌走向进行观察线路的选择;
⑥进行观察线路调查,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⑦野外情况复杂,选择观察线路要注意安全。
预习点2 野外实习的方法
1.实地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工具,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
2.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具有综合性特点。由于观察区域或观察点的自然地理要素多种多样,所以在野外实习时,应注意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记录,及时归纳总结。
3.野外方向的识别
(1)利用罗盘仪定方向。
(2)利用太阳定方向。
预习点3 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1.野外工作笔记
(1)实习记录是野外实习最基础的成果。
(2)观察点的观察与描述是获取野外资料的重要手段。
2.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
绘制地图是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表达野外实习成果的途径之一。
预习点4 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
野外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名称、类型、目的、仪器、观察线路和观察点、实习内容、方法和手段、实习成果。
连一连 请正确连线。
提示:
辨易误 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提示: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微思考 济南的小明上午9点在街道上行走,他发现自己的影子一直在正前方。小明最可能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
提示:向西北方向行走。上午9点,济南的太阳在东南方位,影子在西北方位。
1.判断正误。
(1)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最基本思路从观察线路入手。(×)
(2)野外调查最基本方式是进行调查区路线调查。(×)
(3)正午太阳总是在正南方天空。(×)
(4)观察点描述的内容就是所在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2.夏至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日出、日落方位分别是(  )
A.东北和西南 B.东北和西北
C.东南和西南 D.东南和西北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选B。
答案:B
3.关于用罗盘辨别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180°指向目标
B.在罗盘上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
C.如果指北针指向45°,记作NW45°
D.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东北方向
解析:利用罗盘判别方向时,首先要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0°指向目标;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指北针指向0°、90°、180°、270°,分别表示目标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东方、正南方、正西方;如果指北针指向45°,记作NE45°;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西北方向。故选B。
答案:B
4.2023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小明和他的朋友随团去长白山旅游。在旅游途中他们迷失了方向,不巧又是阴天。下列能够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有(  )
①利用随身携带的罗盘仪 ②利用太阳 ③根据树木的年轮 ④利用夜间星体 ⑤根据积雪的融化情况 ⑥根据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 ⑦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⑥⑦ D.①③④⑤⑥⑦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天为5月1日前后,且为阴天,排除②⑤。野外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指北针或罗盘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手表、太阳及方位、星宿(星星)、地物(树木、苔藓等)等。故选C。
答案:C
研习1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资料准备和装备准备
项目 具体物品内容或要求
资料准备 历史和现状文献资料或图片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
实习底图 比例尺依据实习区域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选择
装备准备 仪器设备 望远镜、罗盘、气压计、放大镜、照相机和样本袋
装备设备 根据季节的变化准备帽子、雨衣、防晒霜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小明所在的山东济南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利用2022年暑假到青海湖研学,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前期准备。
(1)王小明所在的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前期需准备哪些资料?
(2)王小明所在的高一年级1班地理兴趣小组前期需准备哪些装备?
答案:(1)青海湖流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及青海湖流域地形图等。(2)望远镜、罗盘、气压计、放大镜、地质锤、照相机和样本袋等,雨衣、羽绒服、防晒霜、眼镜盒、墨镜等。
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野外调查,并绘制成图。据此回答1~2题。
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
1.科技工作者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下列属于需准备的生活用品的是(  )
①雨衣 ②防晒霜 ③羽绒服 ④地质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应选取的观察线路是(  )
A.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
B.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向西
C.沿河流自下游向上游
D.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西向东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需要准备防晒霜和羽绒服等物品。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古绿洲和绿洲都分布在河流两侧,且废弃的绿洲多在河流下游,因此观察线路应选取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故选A。
答案:1.B 2.A
观察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
研习2 野外实习——方向的判定
一、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1)一般定向法:无任何方向标志的普通地图,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判定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
①原则: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②步骤
(3)有经纬网的地图
①按纬度的高低变化判定南北方向:距北极点近的在北方。
②按经度的变化判定东西方向:经度变化小于180°时,顺地球自转方向找到终点,则终点在东方(逆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在野外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找到与实地相应的地物。
(2)转动地图,使图上地物方位与实地吻合。
(3)在地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目标方位。
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升落辨别方向
(2)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地物的影子朝向:正午时分物体影子朝向正北。
2.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
(1)依据: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
(2)寻找北极星
①根据大熊座找北极星:由大熊座中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长约5倍处的亮星。
②根据仙后座寻找北极星:顺仙后座3颗亮星中间的那颗星,与其前面一颗较暗的星连线延长线上的亮星。
四、野外巧辨方向
1.根据地物南北两面的积雪融化速度(在北半球中高纬度)
(1)朝北面:积雪融化慢。
(2)朝南面:积雪融化快。
2.根据植物生长状况
(1)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年轮间距较大。
(2)背阳面:树干上常有苔藓,年轮间距较小。
3.根据房屋朝向
北半球(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所建房屋多为坐北朝南。
读40°S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方框内的①②③④代表的方位是怎样的?
(2)A、B、C三弧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时的太阳运行路径,其中表示夏至日(北半球)的是________,冬至日(北半球)的是________,春、秋分日的是________。
(3)图中太阳东升西落的实质是什么?
(4)A路径代表的日期,南半球昼夜状况是怎样的?日出、日落的方位是怎样的?
答案:(1)①—西,②—北,③—东,④—南。
(2)A C B
(3)地球自转。
(4)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1.当地时间下午3时,我国某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当地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表面朝上)。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解析: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沿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南方。故选B。
答案:B
2.下图是大兴安岭林区砍伐的一个树桩的年轮图,则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A.东、西、南、北 B.西、南、东、北
C.南、北、东、西 D.北、南、西、东
解析:北半球南侧为阳面,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故甲为南,乙为北,丙为东,丁为西。故选C。
答案:C
借助手表定位
时针每走一小时,大约在钟表面上走30°角,而太阳每小时在天空中从东向西走15°角,即太阳每小时走的角度是时针走的角度的1/2,所以用时针所走角度的平分线来表示南北方向。下图示意为北温带上午(左图)下午(右图)利用手表定位(图中时针所示方向为当地地方时):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第112页探索
提示:德国波恩附近的莱茵河:河岸平直,河堤距水面近,水流平稳、缓慢,河水清澈。该河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小;德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河流主要流经平原,对沿岸的冲刷侵蚀作用弱。
中国郑州附近的黄河:河岸弯曲,分布着丁字坝,河堤距水面高,河水浑浊、流速快。该河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郑州段黄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黄河沿途地势起伏较大。
教材第114页思考
提示:除罗盘仪、太阳和手机定方向外,还可以用手表、地物和植物等定方向。
方式 方法
利用手表定方向 “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将表面指针转动到表示原时间的一半(24小时制),然后时针对向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就是北方
利用地物定方向(北半球) 房屋 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 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凸出地物 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利用植物生长特征定方向(北半球) 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更加发育。树木树干向南一侧的年轮较为疏稀,向北一侧的年轮较紧密
教材第121页作业题
提示:
1.略。
2.卷云。
3.略。
1.以下直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因此海口正午的影子总是朝北
B.开普敦位于南半球,正午影子朝南
C.北半球太阳东升西落,南半球太阳西升东落
D.极圈内由于太阳高度低,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别方向更合适
解析:海口的纬度大约是20°N,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朝向南方或北方;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地处30°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其北方,影子朝向南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管南北半球,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极圈内由于有极昼、极夜现象,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并不方便。故选B。
答案:B
2.某旅行团到北京(116°E)旅游。北京时间12:16时,人们看到阳光恰好从旅行车左前方射入车内,那么此时旅行车行驶的方向大致为(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北京时间12:16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正好为12:00,太阳应在正南方,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说明该车向西南方向行驶。故选B。
答案:B
春分日,某地理小组在我国图示地区进行地理考察,测得a、b、c三个地点的气温分别为14.3 ℃、14.8 ℃、14.8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D.丘陵
4.图示c处梯田开垦的坡度、坡向条件分别是(  )
A.坡度陡、向阳坡 B.坡度陡、背阳坡
C.坡度缓、向阳坡 D.坡度缓、背阳坡
解析:第3题,气温每升高100米下降0.6 ℃。据图中a、b、c三地分布的位置和气温可知,其相对高度不超过100米,地势起伏相对和缓,说明该区域地形最可能为丘陵,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梯田适宜在缓坡修筑,陡坡修梯田易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种植业发展一般在向阳坡,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3.D 4.C
5.某高中计划2023年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年,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垂直分布特点,景区内部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材料二 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待定
地点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任务 ①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描述 地貌形态:…… 描述 类型:…… 描述 ②
物质组成(岩石):…… 特点:……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色彩:…… 其他:…… 成土因素 生物、③、地貌等
(1)阅读表格,概括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地貌景观图片,下列选项中的地貌名称正确的是________。
A.①溶蚀洼地 B.②冲积扇
C.③海蚀拱桥 D.④丹霞地貌
(3)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除去表中所列的形态、物质组成等项目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
(4)结合所给材料,将②③代表的内容填入下列横线上,完成表格信息。
②________,③________。
(5)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如资料准备、装备准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选择。请列举2个你认为需要准备的装备,并说明它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或者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
解析:第(1)题,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看出,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和土壤、植被及其主要特点。第(2)题,图中①是天坑、②是三角洲、③是海蚀拱桥、④是沙丘,C正确。第(3)题,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有形态、物质组成、地表植被、规模大小、分布和地质等。第(4)题,从表中看②为描述土壤的特点,应为土壤颜色。③是成土因素,主要为成土母质、时间和气候等。第(5)题,装备准备主要包括学习和实习的用品,另外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如相机,可拍摄地貌景观、土壤、植被等照片;准备笔记本,可以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准备罗盘仪或GPS,用于定位。生活用品如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答案:(1)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和土壤、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2)C (3)地表植被 规模(分布、地质等) (4)土壤颜色 成土母质(气候、时间等) (5)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准备GPS,可以定位;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识别方向,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课时作业(十七)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基础练
1.有一旅游者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我国漠河一带旅游时迷失了方向,当他借助手表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时,看到的手表钟点如下图所示,那么钟表表盘的中心位置与南方的连线 (  )
①可能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②可能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③一定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④一定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A.① B.①②
C.④ D.③④
解析:图中表示的钟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上午5时或下午5时,但据时间为“‘十一’黄金周”可知,此时漠河昼短夜长,上午5时不可能见到太阳,因此手表显示时间只能是下午5时,所以,此时按逆时针方向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故选C。
答案:C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2~4题。
2.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3.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4.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河谷蒸发量、河流径流量不属于地貌观察范畴,A、B、C错误;河谷坡度、相对高度则可以通过观察(观察方式包括:看、测、算)获取,D正确。故选D。第4题,①右侧的地形为山脊,阻挡了视线,无法看到甲村,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图中等高线通视的判读:(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反之,则无法看到。(2)是否穿越山脊。如果穿越山脊,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答案:2.A 3.D 4.A
手机拍照功能强大,可以用于地理野外实习中。如图是福建平潭海岸一处岩石,观察、综合分析岩石是这次实习重要任务之一。据此完成 5~7题。
5.该次野外实习线路最为合适的是(  )
A.乘船驶向大海上 B.沿着海岸线行走
C.随渔船到养殖场 D.搭乘热气球升空
6.这次实习要求晚出、早归,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避开海陆风吹拂 B.早晚气温过低
C.错开潮汐高水位 D.减少台风威胁
7.综合分析图示岩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地下岩浆逸出 B.外力分层剥落
C.海水强烈腐蚀 D.海洋生物影响
解析:第5题,观察、综合分析岩石是这次实习重要任务之一,不必到大海上、到养殖场和高空,沿着海岸行走观察最为合适。第6题,海岸处早、晚有潮汐水位变化,考察时需要避开高潮水位。第7题,球面风化主要是外力如太阳暴晒下、海水击打下等发生的分层剥落。
答案:5.B 6.C 7.B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回答8~9题。
8.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 B.陡崖
C.沙丘 D.峡谷
9.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第8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模拟的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A正确。故选A。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地质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答案:8.A 9.B
10.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某校野外实习小组拍摄的新疆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答案: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1.下图是某野外考察队员对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考察后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解析:第(1)题,AB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水流急,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强,河道较深。第(2)题,图示CD截面河流弯曲,应是平坦地形,由于流速较缓,泥沙易沉积,河床抬升;为防洪涝,人为加高堤坝,形成地上河。
答案:(1)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提升练
某同学8月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旅游,下图是其在当地旅游热点地区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旅游期间,当地正值四季中的________季,气候温和湿润。沿岸有洋流流经,按洋流性质分类,该洋流属于________。
(2)该同学认为照片所示地区存在以下六种地貌类型,其中正确的判断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海岸地貌 ②河流侵蚀地貌 ③海浪侵蚀地貌 ④喀斯特地貌 ⑤海岸堆积地貌 ⑥河流堆积地貌
(3)从地貌观察的内容来看,该同学的拍照视角中可以观察到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该同学在当地旅游时,导游说照片中矗立的柱状岩体景观正在渐渐消失,未来将不复存在。对此,该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的看法是怎样的?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8月正值当地冬季。沿岸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按性质分类属于暖流。第(2)题,照片显示有海蚀崖和海蚀柱,为典型的海浪侵蚀地貌,照片中的沙滩为海岸堆积地貌,均属于海岸地貌,①③⑤正确;其他地貌在该照片中没有体现。第(3)题,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有高度、坡度、坡向、地貌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该同学拍摄视角中可以观察的内容主要有高度、坡度和坡向。第(4)题,观点1:照片中矗立的柱状岩体为海蚀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海浪侵蚀作用,该岩体会逐渐消失。观点2:一般而言,地质过程很缓慢,难以观测到其消失的过程。
答案:(1)冬 暖流 (2)①③⑤ (3)高度 坡度 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4)会消失。理由:受海浪侵蚀作用,海蚀柱最终会消失。或不会消失。理由:地质过程很缓慢,无法观测到其消失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