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通过阅读富有童趣的中国原创科学童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表达的智慧,初步体会科学知识蕴含于生活故事的趣味性。 语言运用:学习并体会文中动词的准确、生动及其表达效果。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能借助图片和关键信息,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按顺序(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清晰、完整地说出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审美创造:欣赏插图的色彩美和形象美,感受小蝌蚪、青蛙及其他动物的可爱形象。在朗读和讲述中体会故事的童趣和情感(小蝌蚪的急切、兴奋、疑惑、惊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借助图文、时间句、动作词理解内容,说清成长过程;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用法。 难点: 准确理解并运用趋向动词;感受动词的生动性;清晰、有序地讲述蝌蚪的变化过程和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插图、生字卡片、重点句段、蝌蚪变青蛙过程动画/图片)。 “探秘记录卡”(提前设计好,包含“观察变化图”、“动词积累站”、“我的发现”等区域)。 鲤鱼、乌龟、青蛙、小蝌蚪(不同阶段)头饰(用于分角色朗读)。
活动流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本单元的情境小主题活动“小小探秘家,发现自然趣!”各位小探秘员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是什么吗?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制作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 《大自然探秘趣发现》。 小任务一:深入探秘营,解锁语言宝藏。 探秘点一:动物变形记(《小蝌蚪找妈妈》) 图文对照探变化: 借助课文插图,按顺序观察小蝌蚪身体变化。重点圈画描述变化的动词(“甩、游、长、变”等)。理解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角色扮演趣朗读: 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角色心情。用上动词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用自己的话)。 动词积累站: 在“探秘记录卡”上记录课文中的精彩动词。玩“动词对对碰”游戏(看图做动作说动词/听动词做动作)。 我的发现: 在手册页画一画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用积累的动词写1-2句话描述某个阶段(如“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情境导入,揭示探秘主题
单元情境回顾: 教师引导: “小探秘员们,今天我们要解锁一个关于‘变形’的语言宝藏!” 2.谜语/图片激趣: 教师出示谜语:“大脑袋,长尾巴,黑灰身子水中划,长大变样穿绿褂,蹦蹦跳跳叫呱呱。”(打一动物) 出示答案蝌蚪和青蛙的对比图:“看,水里的这个小不点和岸上的这位跳远冠军,它们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齐读课题。 4.聚焦探秘点: “今天的探秘任务就是——动物变形记!我们要跟着小蝌蚪,一边找妈妈,一边解开它身体变化的秘密,还要收集故事里那些让语言活起来的宝藏——动词!” 猜谜/观察图片: 学生需要动脑筋思考谜语的答案,或观察蝌蚪与青蛙的对比图,发现它们的联系和变化。 齐读课题: 学生一起朗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明确探秘任务: 学生接收并理解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了解蝌蚪变青蛙的“变形”过程,并关注故事中生动的动词。
设计意图:用趣味性的方式(情境、谜语/图片)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同时开门见山地揭示本课要学习的核心内容(蝌蚪的变形)和重点训练的语文要素(动词),为后续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奠定明确的目标导向。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的过程
1.聆听范读。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 2.教师指名分段朗读,正音(重点:“教”在“教书”中读jiāo,如“鲤鱼阿姨教他们”;“捕食”的“捕”bǔ;“衣裳”的“裳”轻声)。 3.交流:小蝌蚪遇到了谁?(鲤鱼阿姨、乌龟、大青蛙) 4.初步感知: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妈妈长什么样? 思考小蝌蚪遇到的角色。 交流反馈:回答小蝌蚪遇到的三个对象(鲤鱼、乌龟、青蛙)。 初步思考:讨论是否找到妈妈及青蛙的外形特征。
通过朗读与正音,扫清字词障碍,培养语感。梳理情节主线(“找妈妈”的经过),把握故事脉络。抛出悬念(妈妈的外形),引发对"蝌蚪变形"的探究兴趣。为精读环节的深度探秘做好铺垫。
第三节:图文对照探变化(一)——初识小蝌蚪
1.聚焦插图: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一群小蝌蚪)。“探秘员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蝌蚪?” 2.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圈画动词与外形: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段文字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用横线画出写它样子的词,用波浪线画出写它动作的词。”(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动作:甩着) 3.体会动词“甩”: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手臂模仿“甩”尾巴的动作。感受尾巴的摆动(灵活、轻盈、自由自在)。 换词对比:请你想一想,如果把“甩”换成“摇”、“摆”行不行?为什么?(“甩”更有力,更体现尾巴的细长和游动时的动态,更生动。) 4.理解生活环境:它们生活在哪里?(池塘里) 5.朗读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轻快、稍活泼的语气) 察插图:描述初生蝌蚪的外形特征(如大脑袋、长尾巴)。 朗读圈画: 用横线标外形词(大脑袋、黑灰身子、长尾巴),波浪线标动作词(“甩”)。 体味动词: 动作模仿“甩”尾巴; 对比“摇/摆”,感受“甩”的生动性(有力、灵动)。 明确环境:指出蝌蚪生活在“池塘”。 朗读表达:用轻快语气读出蝌蚪的活泼。 填写记录卡:图文结合记录初始形态与动作关键词。
第四节:指导生字词
集中识字: 在游戏“青蛙挑一挑”活动中趣味识字。 塘: 池塘(与水有关,提土旁)。 脑: 大脑、脑袋(月字旁,与身体有关)。 袋: 口袋、脑袋(“代”+“衣”)。 灰: 灰色、灰心(火字旁,像火烧过的颜色)。 哇: 语气词(口字旁)。 教 (jiāo): 教书、教课(多音字强调,与jiào区别)。 捕: 捕食、捕捉(提手旁,动作)。 迎: 迎上去(走之底,趋向动作,初步感知,下节课重点学)。 阿: 阿姨(耳刀旁,称呼)。 姨: 阿姨(女字旁,称呼女性)。 龟: 乌龟(象形字溯源,注意笔顺)。 顶: 头顶(页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强调易错点)。 披: 披着(提手旁)。 鼓: 鼓着(支字旁,像用手敲鼓,形象表示“凸起”)。 2.书写指导 ★观察比较,熟悉本课会写字。 (1)在田字格中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找、哪、顶、眼、睛、肚、跳”是左右结构的字,“宽”是上下结构,“两”“皮”都是独体字。 ★指导书写“两”。 (1)教师范写“两”字。提示:这是一个独体字,要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围成的框写得稍大一些,前后两组撇点大小不一样,前小后大。 (2)学会先描红,再试写两个“两”字。教师巡视,随机个别指导。 ★指导书写“哪”。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哪”字。引导交流:观察这个字,你认为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讲解:要把中间部分放在竖中线上,每部分挨紧凑,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 (3)学生描红一个,教师巡视后给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再写两个。比一比,看看自己哪里有了进步。 ★指导书写“宽”。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宽”字。引导交流:观察这个字,你认为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讲解: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3)学生描红一个,教师巡视后给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再写两个。比一比,看看自己哪里有了进步。 ★指导书写“顶、跳”。 (1)出示生字,引导交流:认真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顶”字。 ①重点指导: “顶”(右边“页”,最后一笔点),提醒:“丁”的横和竖钩都不要写太长,“页”的竖在竖中线上。 ②学生描红一个,写完和前面的字比一比。 ③学生再写两个。教师提醒:注意写完一个对比一个,再写时要注意写得更好。 学生自主练写“跳”,教师巡视并予指导。 (4)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练写“跳”,写完后先自己看看有没有进步,再同桌互相评价,比一比谁写得好。 ★指导书写“眼”、“睛”。 连个字同为目字旁,左窄右宽,“睛”右边是“青” 7.学生练写: 描红、临写各1-2个。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坐姿和执笔。 8.展示点评: 关注结构、关键笔画和整洁度。 集中识字“结合课文认读生字重点掌握多音字。 书写实践:观察字形结构(独体、左右、上下); 教师范写后练写重点字。 自主描红、临写,同桌互评改进。互评结构、笔画与整洁度。
第五节:课堂小结,预告探秘
填写探秘记录卡(初步): 在“观察变化图”区域,画出或贴出“初始小蝌蚪”的样子,旁边简单标注: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动作:甩。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探秘小分队初入池塘,认识了活泼可爱的小蝌蚪,知道了它开始找妈妈,还学到了很多生字新词,特别是感受到了‘甩’尾巴的生动有趣。” 3.激发期待: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路上,身体悄悄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它还遇到了鲤鱼阿姨和乌龟,它是怎么问路的?用了哪些动作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秘,解锁更多的语言宝藏和变形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