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一单元第3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一单元第3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通过阅读富有童趣的中国原创科学童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表达的智慧,初步体会科学知识蕴含于生活故事的趣味性。 语言运用:学习并体会文中动词的准确、生动及其表达效果。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能借助图片和关键信息,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按顺序(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清晰、完整地说出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审美创造:欣赏插图的色彩美和形象美,感受小蝌蚪、青蛙及其他动物的可爱形象。在朗读和讲述中体会故事的童趣和情感(小蝌蚪的急切、兴奋、疑惑、惊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借助图文、时间句、动作词理解内容,说清成长过程;理解趋向动词(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用法。 难点: 准确理解并运用趋向动词;感受动词的生动性;清晰、有序地讲述蝌蚪的变化过程和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插图、生字卡片、重点句段、蝌蚪变青蛙过程动画/图片)。 “探秘记录卡”(提前设计好,包含“观察变化图”、“动词积累站”、“我的发现”等区域)。 鲤鱼、乌龟、青蛙、小蝌蚪(不同阶段)头饰(用于分角色朗读)。
活动流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本单元的情境小主题活动“小小探秘家,发现自然趣!”各位小探秘员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是什么吗?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制作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 《大自然探秘趣发现》。 小任务一:深入探秘营,解锁语言宝藏。 探秘点一:动物变形记(《小蝌蚪找妈妈》) 图文对照探变化: 借助课文插图,按顺序观察小蝌蚪身体变化。重点圈画描述变化的动词(“甩、游、长、变”等)。理解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角色扮演趣朗读: 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角色心情。用上动词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用自己的话)。 动词积累站: 在“探秘记录卡”上记录课文中的精彩动词。玩“动词对对碰”游戏(看图做动作说动词/听动词做动作)。 我的发现: 在手册页画一画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用积累的动词写1-2句话描述某个阶段(如“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导入,回顾探秘
生字词复习: 听写/认读关键词语:池塘、脑袋、灰色、欢迎、阿姨、乌龟、头顶、眼睛、肚皮、游哇游、那边、迎上去。 2.回顾起点: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池塘里的小蝌蚪,它是什么样子的?(生答)它决定要做什么?(生答:找妈妈)它最先遇到了谁?” 3.图文对照探变化——聚焦“找”与“变” 学习第2-3自然段 (遇见鲤鱼阿姨):朗读与思考: 指名读第2-3段。思考: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它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鲤鱼阿姨怎么回答? 发现变化 (图2): 出示第二幅插图(长出后腿)。“对比第一幅图,小蝌蚪有什么不同?”(长出了两条后腿)圈画文中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体会动词“迎上去”: 圈出动词“迎上去”。 动作演示与情境理解: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阿姨。假设鲤鱼阿姨正朝小蝌蚪的方向游来,小蝌蚪主动上前,正面相向,这叫“迎上去”。 体会心情:小蝌蚪“迎上去”问,说明什么?(有礼貌、主动、急切)从鲤鱼阿姨这里它知道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 指导读出小蝌蚪的礼貌、急切和鲤鱼阿姨的亲切。 思考:小蝌蚪跟鲤鱼妈妈分别后,又遇到了谁呢?它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乌龟怎么回答? 体会动词“追上去”: 圈出动词“追上去”。 动作演示与情境理解: 扮演:乌龟说完话“往前游去”(背对小蝌蚪),小蝌蚪连忙“追上去”。 强调:目标在前方移动,从后面赶上。体现小蝌蚪的着急、不想错过线索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小蝌蚪会错认乌龟是妈妈?(乌龟也有四条腿、宽嘴巴,但小蝌蚪忽略了妈妈的其他特征:大眼睛、绿衣裳、白肚皮) 分角色朗读: 指导读出小蝌蚪的着急、误认的兴奋和乌龟的温和、纠正。 学习第4-5自然段 : 朗读与思考: 齐读第4-5段。思考: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小蝌蚪自己又变成了什么样? 体会动词“游过去”: 情境理解: 小蝌蚪看到荷叶上的大青蛙(目标静止或位置关系不强调相向或追赶),直接朝妈妈游去。这是最一般的移动动作。 聚焦青蛙外貌: 圈画描写青蛙的句子:“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品味动词“披、露、鼓”。 “披”:(动作演示)像穿披风一样,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绿色皮肤覆盖身体的样子。 “露”:自然地显现出来,说明肚皮是白色的。 “鼓”:凸起、饱满。写出了青蛙眼睛大而突出的特点。这些动词让青蛙的样子活灵活现。 朗读指导:读出对青蛙妈妈样子的清晰认识。 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一读这句话,圈画动词。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动作演示:连续做这三个动作,感受青蛙动作的连贯、有力、轻盈和敏捷。这些动词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动词对对碰”游戏(听动词做动作): 老师念动词(如:甩、迎、追、游、跳、蹦、鼓(肚子)、蹬(腿)),学生快速准确地做出动作。 4.梳理变化过程: 利用板书或PPT动画,按顺序梳理小蝌蚪身体变化: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甩) → 长出两条后腿(游哇游) → 长出两条前腿(游哇游) → 尾巴不见 → 变成小青蛙(蹬跳蹦)。 讲述支架: “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句子清晰地提示了变化发生的顺序。 5.“我的发现”创作: 指导写话: 在《探秘手册》的手册页上,画出蝌蚪变青蛙的1~2个关键阶段(或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阶段)。 用1-2句话描述这个阶段,尽量用上自己积累的动词。 提供支架: 例1 (长后腿): 过了几天,小蝌蚪 甩 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 游哇游,忽然发现自己 长出了两条后腿! 例2 (变青蛙): 小青蛙蹬开有力的后腿,向前一跳,又高兴地蹦了几下,它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简单分享交流。 朗读课文思考蝌蚪变化、对话内容、动作词。 图文对照探变化(观察与发现) 标注变化关键词(如“长出后腿”)。 情境扮演: “迎上去”(两生演示:鲤鱼游向蝌蚪,蝌蚪正面相迎) “追上去”(乌龟背身游走,蝌蚪从后追赶) “游过去”(青蛙静止,蝌蚪径直游去) 分角色朗读(情感表达) 用不同语气朗读对话(蝌蚪:急切→误认兴奋→喜悦;鲤鱼/乌龟:温和;青蛙:慈爱)。 重点读准动作词(如“连忙追上去”)。 动作体验:模仿“蹬、跳、蹦”感受青蛙的动态敏捷。 借助板书/PPT动画排序蝌蚪变形阶段(4步变化)。 听词动身:听指令(“鼓肚子!”“蹬腿!”)→ 快速反应表演。 画阶段:在手册页选绘1~2个变形环节(如长后腿/变青蛙)。 写话迁移:用2句话描述画面,必用积累动词(例:“后腿期:小蝌蚪甩尾游哇游,忽然长出后腿!”)。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观察发展信息转换能力(图像→文字→概念),建立蝌蚪变形过程的科学认知。 动词情境化学习突破趋向动词理解难点(迎/追/游),通过具身体验解决空间方位抽象性问题。 角色朗读深化情感体悟,在语气演绎中感受主动探索精神,内化动词的表情达意功能。
第二节: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分配角色: 旁白、小蝌蚪(不同阶段心情不同)、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小蝌蚪:好奇、礼貌、急切、兴奋、高兴;鲤鱼阿姨:亲切;乌龟:温和;青蛙妈妈:慈爱)。特别注意读出对话中蕴含的动作感和心情。 分组练习,展示评议。 (可佩戴头饰增加趣味性) 小组内按角色练习,重点处理: 蝌蚪:用升调+语速变化表现情绪(问鲤鱼礼貌轻柔→追乌龟急切响亮→见妈妈兴奋跳跃)。 鲤鱼/乌龟:沉稳舒缓的成人语气(鲤鱼亲切,乌龟纠正时略带无奈)。 青蛙:浑厚温暖的声线(突出“好孩子”的慈爱)。
设计意图:强化语言训练目标,建立动词与情感表达的关联(例:急速读“追”=急切心情)。引导学生从情感、语言、角色三维度精准评价,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倾听能力。
第三节:讲述故事,巩固理解
1.看图讲故事: 学生看着三幅课文插图,结合支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鼓励用上课文中积累的生动动词。 2.教师出示提示支架: 开头: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描述样子和动作)。 过了几天,它们……(变化1),看见鲤鱼阿姨……(动作“迎上去”),问……鲤鱼阿姨说…… 又过了几天,它们……(变化2),看见乌龟……(动作“追上去”),问……乌龟说…… 最后,它们……(看到妈妈的样子),(动作“游过去”),叫……妈妈……(动作“蹬跳蹦”)。 这时,它们自己也……(变化3)。 3.同桌互讲,个别展示。 将三幅插图与支架中的四个情节节点(遇鲤鱼→见乌龟→找妈妈→变青蛙)对应。 替换支架中省略号部分(如用“甩着长尾巴”描述初始形态,“蹬跳蹦”替换“动作”)。 同桌合作分段讲述(1人讲前半段蝌蚪变化,1人讲找妈妈结局),限时2分钟演练。
第四节: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收获:探秘员们真棒!通过这次‘动物变形记’探秘,我们不仅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神奇过程(指着变化图),还收集了一大筐生动的‘语言宝藏’——动词。感受到了它们让故事变得多么活灵活现! 2.情感升华“小蝌蚪虽然一次次认错妈妈,但它从不放弃,主动去问、去找,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或绘本(如《毛毛虫变蝴蝶》《种子长大了》)。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或植物的变化,尝试用积累的动词简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