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期末冲刺模拟测试预测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押题卷】期末冲刺模拟测试预测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沪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6-16 12:3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冲刺模拟测试预测卷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沪教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在下面的数轴上,0.23所在的位置应该在(  )
A.a点左侧 B.a、b之间 C.b、c之间 D.c点右侧
2.甲乙两筐苹果,甲筐32千克,乙筐x千克.从甲筐拿4千克放入乙筐,两筐苹果就一样重.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A.32﹣x=4 B.x+4=32 C.x﹣8=32 D.x+4=32﹣4
3.(  )是方程0.2x+1.2x=4.2的解
A.x=1 B.x=1.5 C.x=2 D.x=3
4.如图中,∠1=60°,∠2是直角,∠3=(  )
A.30° B.60° C.120° D.150°
5.一个长方体长6dm,宽5dm,高3d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A.14dm B.28dm C.56dm D.50dm
6.有一个长方体,它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的面积(  )
A.不一定相等 B.一定不相等
C.一定相等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5小题)
7.已知:如图所示,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5,动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M从点A向右运动,且点M的速度是点Q速度的,当运动时间为2秒和4秒时,点M和点P的距离都是6个单位长度,则当点P运动到点A时,动点Q所表示的数为    .
8.下面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点B用小数表示是     ,点C用分数表示是     。
9.如图,已知∠1=30°,∠3=135°,则∠2=     °,∠4=     °
10.用一根56分米长的铁丝可以做一个长    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框架.
11.用一根72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长10厘米,宽5厘米,高     厘米。
三.判断题(共7小题)
12.用带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数,0右边的数是负数。    
13.在直线上与原点相距3个长度单位的点有两个。    
14.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一定小于“0”左边的数.   
15.的解是。    
16.如果把两张长方形纸交叉摆放(如图),那么∠1=∠3。    
17.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18.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9.解方程
x﹣0.05x=5.7 x x
x6 x xx=11.
20.∠1=20°,求∠2.
21.请你填一填。
这个长方体前边的面是     ,右边的面是     ,上边的面是     。
五.操作题(共2小题)
22.标出下列各数.
3,﹣3.5,2.5,﹣1.5.
23.如图所示,一块长2米,宽0.8米的长方形玻璃,根据边上的等分点划分成5块后,正好能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金鱼缸:如图中已经画好了它的“底面”和“前面”(玻璃四周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长度相等)。请你在图中画出其他三个面。
六.应用题(共10小题)
24.一点P从数轴上表示﹣2的点A开始移动,第一次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求:
(1)写出第一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2)写出第二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3)写出第三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4)按上述规律第n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25.一个点从数轴上的某一点出发,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这时这个点表示的数为0。则起点表示的数是几?
26.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5倍少75天.水星绕太阳一周是多少天?(用方程解答)
27.小亮现在体重46.5千克.他现在的体重比出生时的14倍多1.7千克.小亮出生时体重是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28.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长约6299千米,比黄河长835千米,黄河大约长多少千米?
29.在左面画一条比1分米短4厘米的线段;再在右面画一条比4厘米长5毫米的线段。
30.如图中,∠1=55°,∠2是直角,∠3,∠4,∠5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31.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高应是多少厘米?
32.有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
用橡皮泥和这些小棒,你能搭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述,并求出表面积。
33.收纳是一个重要的生活习惯,学会收纳能让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妈妈把杂志分类整理打包放进储物间,如图是她捆好后的样子,打结时两端各留10cm长的绳子,妈妈一共用掉了多少米绳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在下面的数轴上,0.23所在的位置应该在(  )
A.a点左侧 B.a、b之间 C.b、c之间 D.c点右侧
【答案】B
【分析】在这里把一个单位长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十分之一,即0.1,由于0.2<0.23<0.3,可得0.23所在的位置应该在a、b之间.
【解答】解:因为0.2<0.23<0.3,
所以0.23所在的位置应该在a、b之间.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数轴的认识、小数的意义.
2.甲乙两筐苹果,甲筐32千克,乙筐x千克.从甲筐拿4千克放入乙筐,两筐苹果就一样重.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A.32﹣x=4 B.x+4=32 C.x﹣8=32 D.x+4=32﹣4
【答案】D
【分析】设乙筐x千克,根据等量关系:甲筐﹣4千克=乙筐+4千克,列方程即可.
【解答】解:设乙筐x千克,
32﹣4=x+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
3.(  )是方程0.2x+1.2x=4.2的解
A.x=1 B.x=1.5 C.x=2 D.x=3
【答案】D
【分析】先化简,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1.4求解即可。
【解答】解:0.2x+1.2x=4.2
1.4x=4.2
1.4x÷1.4=4.2÷1.4
x=3
所以x=3是方程0.2x+1.2x=4.2的解。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等式两边同加上或同减去、同乘上或同除以一个数(0除外),两边仍相等,同时注意“=”上下要对齐。
4.如图中,∠1=60°,∠2是直角,∠3=(  )
A.30° B.60° C.120° D.150°
【答案】A
【分析】用平角的度数减去直角和∠1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
【解答】解:180°﹣90°﹣60°=30°
∠3=30°。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角度的计算,理解平角和直角的度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5.一个长方体长6dm,宽5dm,高3d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A.14dm B.28dm C.56dm D.50dm
【答案】C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代入数据解答即可.
【解答】解:(6+5+3)×4
=14×4
=56(分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56分米.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6.有一个长方体,它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的面积(  )
A.不一定相等 B.一定不相等
C.一定相等 D.无法确定
【答案】C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长和宽相等,其余四个面的面积相等;由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分析,有一个长方体,它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7.已知:如图所示,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5,动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左运动,同时,动点Q、M从点A向右运动,且点M的速度是点Q速度的,当运动时间为2秒和4秒时,点M和点P的距离都是6个单位长度,则当点P运动到点A时,动点Q所表示的数为 22  .
【答案】22。
【分析】当运动时间为2秒和4秒时,点M和点P的距离都是6个单位长度,可得2秒时,点M和点P迎面运动,相距6个单位长度,4秒时点M和点P相遇后背向运动,相距6个单位长度;2秒至4秒之间,点M和点P共走了6+6=12(个)单位长度,点M和点P的速度和是12÷(4﹣2)=6(个)单位长度,点M的速度是6﹣4=2(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26(个)单位长度;A、B两点间的距离=点P和点M的速度和×2秒时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4+2)×2+6=18(个)单位长度;点P运动到点A时需要时间=A、B两点间的距离÷点P的速度,此时点Q运动的距离=点Q运动时间×点Q速度;据此进一步解答即可。
【解答】解:点M的速度是:
(6+6)÷(4﹣2)﹣4
=12÷2﹣4
=6﹣4
=2(个)
点Q的速度是26(个)单位长度,
A、B的距离是(4+2)×2+6=18(个)单位长度,
点P从点B运动到点A需要的时间是18÷4=4.5(秒),
点Q4.5秒运动的长度是4.5×6=27(个)单位长度,
点Q从A点(﹣5)向右运动27个单位长度后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27﹣5=22。
故答案为:22。
【点评】本题是一道较复杂的行程问题题目,灵活运用“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这两个基本公式解决问题。
8.下面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2  ,点B用小数表示是  0.75  ,点C用分数表示是  3  。
【答案】﹣2;0.75;3。
【分析】从数轴中可以看出,0到点A是两个单位长度,且点A在0的左边,所以点A表示的数是﹣2;
0到1平均分为了4份,每份表示为0.24;
3到4平均分为了3份,每份表示为,据此解答。
【解答】解:点A表示的数是﹣2,点B用小数表示是0.75,点C用分数表示是3。
故答案为:﹣2;0.75;3。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的认识,要熟练掌握并运用。
9.如图,已知∠1=30°,∠3=135°,则∠2=  60  °,∠4=  45  °
【答案】60;45。
【分析】用平角的度数减去直角和∠1的度数,即可求出∠2的度数;
用平角的度数减去∠3的度数,即可求出∠4的度数。
【解答】解:180°﹣90°﹣30°=60°
180°﹣135°=45°
答:∠2=60°,∠4=45°。
故答案为:60;45。
【点评】本题考查角度的计算,理解平角和直角的度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用一根56分米长的铁丝可以做一个长 6  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框架.
【答案】6。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用棱长总和除以4再减去宽和高就是长。据此解答。
【解答】解:56÷4﹣(5+3)
=14﹣8
=6(分米)
答:可以做一个长6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框架。
故答案为:6。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棱长总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
11.用一根72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长10厘米,宽5厘米,高  3  厘米。
【答案】3。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相对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已知棱长总和是72厘米,用棱长总和÷4求得长、宽、高的和,用长、宽、高的和减去长和宽就是它的高,由此列式解答。
【解答】解:72÷4=18(厘米)
18﹣10﹣5=3(厘米)
答:高是3厘米。
故答案为: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特征及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根据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三.判断题(共7小题)
12.用带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数,0右边的数是负数。  × 
【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了数轴的认识,数轴上的点和数一一对应,原点记作0,负数在原点左边,正数在原点右边,从左向右数字越来越大,由此得解。
【解答】解:用带箭头的直线上的点表示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在数轴上,正数与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看清规定原点右边为正,则和它意义相反的就为负。
13.在直线上与原点相距3个长度单位的点有两个。  √ 
【答案】√
【分析】根据数轴知识可知,在原点的左边是负数,原点的右边是正数,在直线上与原点相距3个长度单位的点有两个,分别是﹣3和3,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原点的左边是负数,原点的右边是正数,在直线上与原点相距3个长度单位的点有两个,分别是﹣3和3。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知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14.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一定小于“0”左边的数.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首先判断出数轴上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右边的数都是正数,然后根据正数>0>负数判断即可.
【解答】解:数轴上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因为正数>0>负数,
所以在数轴上,“0”右边的数一定小于“0”左边的数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0的大小比较,以及数轴的特征.
15.的解是。  × 
【答案】×。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求出x的解,然后再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
x
x
的解是x,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注意等号要对齐。
16.如果把两张长方形纸交叉摆放(如图),那么∠1=∠3。  √ 
【答案】√
【分析】根据图中角的关系可知,∠1+∠2=180°,∠3+∠2=180°,所以180°﹣∠2=∠1=∠3。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如果把两张长方形纸交叉摆放,那么∠1=∠3。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角度的计算,理解平角和直角的度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
【答案】√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一般情况6个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知,长方体最多可以有2个面是正方形.
所以“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最多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18.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它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那么它的另外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由此解答.
【解答】解:在长方体里,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
那么它的另外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这4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9.解方程
x﹣0.05x=5.7 x
x
x6
x xx=1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先化简,再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0.95求解;
(2)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求解;
(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求解;
(4)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再乘4求解;
(5)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求解;
(6)先化简,再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求解.
【解答】解:(1)x﹣0.05x=5.7
0.95x=5.7
0.95x÷0.95=5.7÷0.95
x=6;
(2)x
x
x;
(3)x
x
x;
(4)x6
x6
x
x×4
x=3;
(5)x
x
x;
(6)xx=11
x=11
x11
x=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能力,注意等号对齐.
20.∠1=20°,求∠2.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和∠2构成一个直角,是90°,用90°减去∠2的度数,就是∠1的度数.
【解答】解:∠2=90°﹣20°=70°
答:∠2=7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的定义和角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比较简单.
21.请你填一填。
这个长方体前边的面是  ③  ,右边的面是  ①  ,上边的面是  ②  。
【答案】③,①,②。
【分析】这是一个长方体,从前面看看到正对着我们的这个面,是③号长方形,从右面看看到侧面①号长方形,从上面看到的是②号长方形,由此解答。
【解答】解:
这个长方体前边的面是③,右边的面是①,上边的面是②。
故答案为:③,①,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能够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操作题(共2小题)
22.标出下列各数.
3,﹣3.5,2.5,﹣1.5.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正数都在0的右边,负数都在0的左边,把数轴的整数点的数写出来,
3在0的右边第三个格上,﹣3.5在0的左边,在﹣3和﹣4的正中间,2.5在0的右边,在2和3的正中间,﹣1.5在0的左边,在﹣1和﹣2的正中间.
【解答】解:
【点评】此题考查在数轴上表示数的方法.
23.如图所示,一块长2米,宽0.8米的长方形玻璃,根据边上的等分点划分成5块后,正好能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金鱼缸:如图中已经画好了它的“底面”和“前面”(玻璃四周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长度相等)。请你在图中画出其他三个面。
【答案】
【分析】利用长方体对应面相等的特点,即可画出其它三个面。
【解答】解:如图: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意义以及长方体的特点和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应用题(共10小题)
24.一点P从数轴上表示﹣2的点A开始移动,第一次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求:
(1)写出第一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2)写出第二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3)写出第三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4)按上述规律第n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答案】(1)﹣1;
(2)0;
(3)+1;
(4)(n﹣2)。
【分析】(1)第一次移动,点P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到达﹣3,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1;
(2)第二次移动,点P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4,再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0;
(3)第三次移动,点P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5,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达+1;
(4)根据以上移动的次数及最后到达的数,可以看出:第一次,﹣1(﹣1=1﹣2);第二次,0(0=2﹣2);第三次,+1(+1=3﹣2)……移动的次数减2就是移动到达的点表示的数,第n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n﹣2)。
【解答】解:(1)如图:
第一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1;
(2)如图:
第二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0;
(3)如图:
第三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1;
(4)按上述规律第n次移动后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n﹣2)。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由于引进了数轴,我们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5.一个点从数轴上的某一点出发,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这时这个点表示的数为0。则起点表示的数是几?
【答案】﹣2。
【分析】这个点现在表示的数为0,将其先向右移动3个长度单位到3,再向左移动5个长度单位到﹣2,即为起点的数。
【解答】解:如图:
答:起点表示的数是﹣2。
【点评】此题考查在数轴上移动某点,移动到某个位置,求原来的起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的单位长度即可。
26.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5倍少75天.水星绕太阳一周是多少天?(用方程解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干,设水星绕太阳一周是x天,则根据等量关系: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天数×5=地球绕太阳一周的365天+75天,据此列出方程即可解答问题.
【解答】解:设水星绕太阳一周是x天,根据题干分析可得:
5x=365+75
5x=440
x=88
答:水星绕太阳一周是88天.
【点评】解答此题容易找出基本数量关系:这个数×3﹣148=482,由此列方程解决问题.
27.小亮现在体重46.5千克.他现在的体重比出生时的14倍多1.7千克.小亮出生时体重是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可得等量关系是:小亮出生时的体重的14倍+1.7千克=小亮现在的体重,据此设出生时的体重为x千克,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答】解:设小亮出生时的体重是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14x+1.7=46.5
14x=44.8
x=3.2,
答:小亮出生时体重是3.2千克.
【点评】解答此题容易找出基本数量关系:小亮除数时的体重的14倍+1.7千克=小亮现在的体重,由此列方程解决问题.
28.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长约6299千米,比黄河长835千米,黄河大约长多少千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设黄河的长度是x千米,用黄河的长度加上835米就是长江的长度,由此列出方程求解.
【解答】解:设黄河的长度是x千米,由题意得:
x+835=6299
x+835﹣835=6299﹣835
x=5464
答:黄河大约长5464千米.
【点评】本题等量关系比较简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29.在左面画一条比1分米短4厘米的线段;再在右面画一条比4厘米长5毫米的线段。
【答案】
【分析】先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也就是画一条比10厘米短4厘米,即6厘米的线段即可;同理画出比4厘米长5毫米的线段即可。
【解答】解:1分米=10厘米
10﹣4=6(厘米)
4厘米=40毫米
40+5=45(毫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画线段的能力,结合题意解答即可。
30.如图中,∠1=55°,∠2是直角,∠3,∠4,∠5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答案】∠3=35°、∠4=55°、∠5=125°。
【分析】先根据直角的定义求出∠3的度数,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分别求出∠5和∠4的度数。
【解答】解:∠3=90°﹣55°=35°
∠4=180°﹣35°﹣90°=55°
∠5=180°﹣55°=125°
答:∠3=35°、∠4=55°、∠5=125°。
【点评】考查了角的度量,关键是熟悉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
31.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高应是多少厘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恰好可以围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就是48厘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用棱长总和除以4减去长和宽,即可求出长方体的高.
【解答】解:48÷4﹣5﹣4
=12﹣5﹣4
=3(厘米)
答:它的高应是3厘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的公式解题的能力.
32.有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
用橡皮泥和这些小棒,你能搭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述,并求出表面积。
【答案】4种,216平方厘米、168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108平方厘米。
【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由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长相等,长方体的棱长可以分成三组,即长、宽、高,每组4条,每组条棱的长度长度相等(特殊情况可以8条相等,另外4条相等)。因此,可以搭成:(1)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2)长、宽都是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3)长、宽都是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4)长、宽、高分别为6厘米、4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ab+ah+bh)×2,即可分别求出各图形的表面积。
【解答】解:(1)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
6×6×6=216(平方厘米)
(2)长、宽都是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
(6×6+6×4+6×4)×2=168(平方厘米)
(3)长、宽都是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6×6+6×3+6×3)×2=144(平方厘米)
(4)长、宽、高分别为6厘米、4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6×4+6×3+4×3)×2=108(平方厘米)
答:能搭出4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分别是216平方厘米、168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108平方厘米。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
33.收纳是一个重要的生活习惯,学会收纳能让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妈妈把杂志分类整理打包放进储物间,如图是她捆好后的样子,打结时两端各留10cm长的绳子,妈妈一共用掉了多少米绳子?
【答案】1.62米。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可知,所需彩带的长度等于2条长,2条宽,4条高,再加打结处留的绳子长度,由此列式解答。
【解答】解:26×2+21×2+12×4+10×2
=52+42+48+20
=162(厘米)
162厘米=1.62米
答:妈妈一共用掉了1.62米绳子。
【点评】此题属于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的实际应用,解答关键是弄清是如何捆扎的,也就是弄清是求哪些棱的长度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