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官世界、用耳倾听--浙教版(2024)八年级暑假科学培优课程讲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感官世界、用耳倾听--浙教版(2024)八年级暑假科学培优课程讲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19 08:42:32

文档简介

1.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了解皮肤感觉、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人的感觉特点
3.知道声音产生原因和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
1.感觉的产生:
人体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________,发出________,信息沿着神经传到________,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1.刺激 信息 大脑 
2.皮肤的感觉:
皮肤是人体________的器官,其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感觉器官。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________。人的________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对触觉最敏感;人的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比较敏感,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
4.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能防止身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最大 冷热觉 触觉 痛觉 3.不同 指尖 热 4.水分散失 排汗散热 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解答】解:A、感受器转换信息,但不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由神经纤维完成。不正确。
B、感受器不具备传递信息功能,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正确。
C、这个说法太绝对了。血糖浓度感受器就没有在皮肤上。不是“各种”。不正确。
D、感受器只能接受刺激,将刺激转换为电信号,并不能形成感觉,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不正确。
故选:B。
例1-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例如,触摸一般用 ,因为这个部位的 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解答】解: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故答案为:不同;指尖;触觉神经末梢;热。
例1-3.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这说明了 。
【解答】解:(1)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当人体患感冒时,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闻不到香味,并且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
故答案为:(1)热觉;
(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
1.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痛觉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均在大脑
【解答】解: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伤后感到疼痛,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
故选:C。
2.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其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了根据味觉产生的过程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中唾液,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神经传到大脑, 经过分析,我们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所以题目中小张接下来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是因为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故答案为:C.
3.(2021七下·西湖期中)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附属物。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
【解答】A、实验数据是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不能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A错误,符合题意;
B、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最高,说明指尖的触觉敏感程度最高;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手臂、手掌、指尖、前臂触觉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________→嗅觉神经末梢→________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2.嗅觉特点
(1)适应性: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嗅觉对该气味的敏感性就会减弱,即大脑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差异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人的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________。
(3)选择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________。
答案:1.鼻腔 大脑 2.嗅觉神经中枢适应 减弱 不同
3.味蕾:舌上有味蕾(____________),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味蕾藏于舌表面的许多小凸点内,它里面有许多__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是对________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________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________产生味觉。
5.味觉的类型:味觉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____________的感觉。
3.味觉感受器 味觉 液 4.味觉 大脑 5.酸味 甜味 咸味 苦味 鲜味 综合后产生
例2-1.人的感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在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敏感.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疲劳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敏感度
【解答】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是呼吸道的组成器官,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黏膜中还有嗅细胞,当人体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堵塞空气进出的通道,嗅细胞也就嗅出不到气味的刺激,所以会感到呼吸困难、闻不到食物的香味。
故选:D。
例2-2.下列关于嗅觉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嗅觉是在有味道的气体进入鼻腔时形成的 B.嗅觉是在嗅神经传递冲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C.嗅觉是在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受刺激时形成的 D.嗅觉是在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解答】解:嗅觉感受器分布鼻腔顶端,叫做嗅粘膜;嗅觉的形成部位则在大脑,D正确。
故选:D。
例2-3.人的味蕾分辨的基本味觉是(  )
①酸 ②甜 ③苦 ④辣 ⑤咸 ⑥涩 ⑦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⑦ C.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 人的味蕾分辨的基础的味觉和综合味觉;
【解答】 人的味蕾分辨的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的味觉是辣、涩、麻。
故答案为:D.
例2-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   。
(2)人在感冒的时候,嗅觉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
(3)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怎么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   。
(4)在测试舌头敏感区域的实验中,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用清水漱口,其目的是   。
【答案】(1)嗅觉细胞
(2)不正常
(3)舌对液态物质比较敏感
(4)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导致“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嗅觉和味觉的相关知识;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七位的物质作用于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是嗅觉;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酸甜苦咸是基本的味感;
【解答】(1)调香师这种行为是为了让更多的气体物质接触嗅觉细胞,嗅觉细胞是对气味的感受器,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中形成感觉;
(2)多种感受会相互影响,感冒是嗅觉感受器变弱了,会带动味觉感觉器也变弱了,所以此时味觉测试显示不正常;
(3)刚开始糖是固态的,慢慢的糖开始融化了,变成了液态,说明舌头上的味蕾细胞对液态的的物质比较敏感;
(4)漱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导致“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嗅觉细胞(2)不正常(3) 舌对液态物质比较敏感 (4) 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导致“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1.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答】解: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解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3.劳德(R.Lord)提出一个四阶段知觉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情景“妈妈端上了做好的菜,正在看动画片的王涛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请你根据上面的模型,简述一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序。说明四个阶段。
【答案】答: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1)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2)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解答】根据题图模型,这一程序包括: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产生的。答案:振动
2.声源:正在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答案:发声
3.介质:声音可以在_____体、____体和____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
4.声速: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中,声音传播的快慢是______的,一般在______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______中传播最慢,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______,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______。
5.声波: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______。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________等。
6.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______回来,叫回声。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______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3.气 液 固 介质 不能 4.不同 固体 气体 越快 340m 5.声波 海水深度 6.反射 0.1
例3-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声学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合题意;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不合题意;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C符合题意;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例3-2.(2020 绵阳二模)如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乙。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
A.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
D.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解答】解:
甲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
在月球上做乙图这个实验,真空不能传声,左边的音叉不会响,小球不会弹起。
故选:B。
例3-3.(2020 青山区模拟)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刚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小明听到了两个敲打的声音。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听到的二次声音间隔大于0.1s B.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回声
C.铁管要足够长才能听到两次声音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小明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刚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声音分别从铁管、空气中传播,由于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小明会听到2次声音;
由于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所以铁管的长度要足够长。
故选:B。
例3-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不能
(3)将不容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转换法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振动消失,发声就会停止;
(3)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则音叉会停止振动,则此时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将不容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作转换法。
1.(2020秋 于都县校级月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解答】解:A、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A设计合理;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B设计不合理;
C、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故C设计不合理;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设计不合理;
故选:A。
2.(2020 苏州)Phypho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理实验手机软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当再次接收到响声时计时自动停止(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对声音的响应非常灵敏,计时可精确到0.001s。
甲、乙两人使用手机在空旷安静的广场上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s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甲、t乙。
(1)若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   m;
(2)本实验中两手机所记录的时间大小关系是t甲   t乙(>/=/<);
(3)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用s、t甲、t乙表示)
【解答】解:(1)声音的传播距离为s=vt=340m/s×0.001s=0.34m;
(2)由记录过程知,t甲比t乙多记录声音传播的时间,故t甲>t乙;
(3)从A到B处声音的传播的时间为:t=,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故答案为:(1)0.34;(2)>;(3)。
3.(2020 西宁二模)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
A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变大,故AD错误;
B、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声音能在水中传播,故B错误;
C、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所以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故C正确;
故选:C。
4.(2020 绵阳一模)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C.钢轨的长度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解答】解:(1)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
时间间隔t=t1﹣t2=﹣;
所以钢管的长度L=;故C正确,D错误;
(2)声音从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2===t;
故AB错误;
故选:C。
1.音调:
(1)声音的________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物体振动得越________,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2)音调与频率:
①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Hz),简称________。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________。
②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__。
(3)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人的发声频率在______________赫之间。儿童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________,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________。
(4)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______________赫。
(5)超声和次声:
①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________。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超声波应用广泛,如超声波造影,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②频率低于20赫的声音叫________。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
2.响度:
(1)声音的________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①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____________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②声音的响度跟人距离__________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________。③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3)响度用______________来计量,符号是dB。正常说话的响度是50分贝左右。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影响音色的因素: 。
4.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被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1.(1)高低 振动快慢 快 (2)①频率 赫兹 赫 大 ②高 低 (3)65~1100 高 高 (4)20~20000 (5)①超声 ②次声 
2.(1)强弱 (2)①振动幅度 大 ②声源 小 (3)分贝
3.(1)品质 特色 (2)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4.音调 响度 音色
例4-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可能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可能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解:人耳却听不到声音,有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或离发声体太远;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在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传播声音达的介质时,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时,此频率范围不在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不会听到声音;
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也不会听到声音;
故选:D。
例4-2.(2019秋 淮北月考)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可以用两种方法使它发声:(1)拿小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关于这两种方法发出声音的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方法(1)中是小棒
B.方法(1)中是瓶中的水
C.方法(2)中是嘴
D.方法(2)中是瓶中的空气柱
【解答】解:(1)拿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和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声源是瓶子和水。故AB错误;
(2)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声源是瓶中的空气柱。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例4-3.(2017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振幅最小,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无规律,因此甲、乙、丙为乐音,丁为噪音,甲和丁发声体的材料不同,故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例4-4.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   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
【解答】解: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气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响度。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解答】解: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她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答案】(1)小
(2)塑料袋
(3)粗糙多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距离越远,分散的越厉害,自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
(3)衣服和袜子的隔音性能较好,而报纸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较差,二者比较确定影响隔音性能的因素。
【解答】(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3.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答案】反射;响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时,以波的形式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音在反射时能会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大了;
(2)由于A、B之间只有空气而没有液体或固体,因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解答】(1)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2)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
4.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1)高
(2)1、2、5;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控制了某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的一些实验组,实验得到的不同现象与控制的因素有关;
2、猜想二研究的因素应该是铝棒的长度,需要选择铝棒长度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
【解答】(1) 表格中实心铝棒1、3、4中,控制了铝棒长度相同,铝棒横截面积不同,由表格中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
(2)猜想二是对铝棒的长度进行研究,实验组中需控制铝棒长度不同,使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可选择 1、2、5 的三组数据,由三者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
故答案为:(1)高 (2)1、2、5;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21.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了解皮肤感觉、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人的感觉特点
3.知道声音产生原因和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
1.感觉的产生:
人体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________,发出________,信息沿着神经传到________,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皮肤的感觉:
皮肤是人体________的器官,其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感觉器官。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________。人的________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对触觉最敏感;人的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比较敏感,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
4.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能防止身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例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例1-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例如,触摸一般用 ,因为这个部位的 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例1-3.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这说明了 。
1.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痛觉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均在大脑
2.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其原因是(  )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 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
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 D.其他饭菜的味道没有火锅的浓
3.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1.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________→嗅觉神经末梢→________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2.嗅觉特点
(1)适应性: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嗅觉对该气味的敏感性就会减弱,即大脑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差异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人的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________。
(3)选择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________。
3.味蕾:舌上有味蕾(____________),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味蕾藏于舌表面的许多小凸点内,它里面有许多__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是对________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________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________产生味觉。
5.味觉的类型:味觉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____________的感觉。
例2-1.人的感官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在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敏感.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疲劳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敏感度
例2-2.下列关于嗅觉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嗅觉是在有味道的气体进入鼻腔时形成的 B.嗅觉是在嗅神经传递冲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C.嗅觉是在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受刺激时形成的 D.嗅觉是在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例2-3.人的味蕾分辨的基本味觉是(  )
①酸 ②甜 ③苦 ④辣 ⑤咸 ⑥涩 ⑦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⑦ C.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
例2-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   。
(2)人在感冒的时候,嗅觉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   (填“正常”或“不正常”)。
(3)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怎么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   。
(4)在测试舌头敏感区域的实验中,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用清水漱口,其目的是   。
1.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3.劳德(R.Lord)提出一个四阶段知觉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情景“妈妈端上了做好的菜,正在看动画片的王涛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请你根据上面的模型,简述一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序。说明四个阶段。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源:正在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介质:声音可以在_____体、____体和____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
4.声速: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中,声音传播的快慢是______的,一般在______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______中传播最慢,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______,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______。
5.声波: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______。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________等。
6.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______回来,叫回声。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时间间隔在______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例3-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相比正常情况,耳朵贴在桌子上,敲击桌子能听到更大的声音
例3-2.如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乙。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
A.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
D.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例3-3.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刚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小明听到了两个敲打的声音。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听到的二次声音间隔大于0.1s B.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回声
C.铁管要足够长才能听到两次声音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例3-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1.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2.Phypho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理实验手机软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当再次接收到响声时计时自动停止(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对声音的响应非常灵敏,计时可精确到0.001s。
甲、乙两人使用手机在空旷安静的广场上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s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甲、t乙。
(1)若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   m;
(2)本实验中两手机所记录的时间大小关系是t甲   t乙(>/=/<);
(3)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用s、t甲、t乙表示)
3.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4.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C.钢轨的长度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1.音调:
(1)声音的________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物体振动得越________,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2)音调与频率:
①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Hz),简称________。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________。
②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__。
(3)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人的发声频率在______________赫之间。儿童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________,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________。
(4)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______________赫。
(5)超声和次声:
①频率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________。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超声波应用广泛,如超声波造影,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②频率低于20赫的声音叫________。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
2.响度:
(1)声音的________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①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____________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②声音的响度跟人距离__________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________。③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3)响度用______________来计量,符号是dB。正常说话的响度是50分贝左右。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影响音色的因素: 。
4.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被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例4-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可能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可能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4-2.(2019秋 淮北月考)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可以用两种方法使它发声:(1)拿小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关于这两种方法发出声音的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方法(1)中是小棒
B.方法(1)中是瓶中的水
C.方法(2)中是嘴
D.方法(2)中是瓶中的空气柱
例4-3.(2017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例4-4.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   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2.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3.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4.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