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6-22 17:57:09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7高考导航→明确考纲
考纲解读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重难提示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古生代末期
改造
温室效应
环境生态保护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物质循环简图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能量
意义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A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C
B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植物本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A
D
D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B
D
A
D
大气圈
整体
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C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B
C
图1 某循环模式图
图2 某区域循环示意图
图3 某物质循环图
C
C
D
C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6·湖南雅礼中学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的灌溉会使土壤湿度增大,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第2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1.B 2.B
3.(2016·郑州四十七中期中)读世界某区域图。兰萨罗特岛(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热带雨林广布      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受暖流影响大
解析:选C。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4.(高考天津卷)读图,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解析:选C。从图中看,珊瑚礁(岛)分布在低纬海区,海水温暖且降水丰富,水循环速度快,海水清澈,因此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环境。21教育网
(2016·温州十校期中联考)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做石环(如图)。读图,完成5~6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5.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有充足的水分
④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有石环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亚马孙平原
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石环地貌区的岩石块颗粒大小不一;地形不是必要条件。冻融作用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较大的气温波动。第6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能满足冻融需要的水分和气温条件。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云贵高原,热量丰富,没有“冻”的条件。
答案:5.B 6.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6·上海闵行一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1~2题。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圏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2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21教育网
答案:1.A 2.D
(2016·忻州一中、临汾一中等四校一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3~4题。21·cn·jy·com
3.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荒漠
4.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   D.大气环流
解析:第3题,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纬度都达不到45°,位于45°附近且东西距离只有500千米的大陆,只有南美大陆。南美大陆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荒漠带。第4题,从图中看地壳的隆起使气流的影响发生变化,水分条件随之变化,最终影响到植被的变化。www.21-cn-jy.com
答案:3.D 4.A
(2016·上海嘉定区一模)下图拍摄于我国西北地区,图中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据此回答5~6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方位最接近事实的是(  )
A.①—东 ②—南 ③—西 ④—北
B.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
C.①—西 ②—北 ③—东 ④—南
D.①—北 ②—东 ③—南 ④—西
6.图中山地“阴阳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阴脸”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雨雪较丰富
C.“阳脸”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D.“阴脸”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山地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较小,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森林等植被生长好,因此可确定②为南、④为北、①为东、③为西。21·世纪*教育网
答案:5.A 6.D
( http: / / www.21cnjy.com )
(2016·嘉兴一模)吊脚 ( http: / / www.21cnjy.com )楼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如图),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特色景观之一。据此完成7~8题。2·1·c·n·j·y
7.作为旅游资源的吊脚楼,它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寒保温
B.通风防潮
C.遮风挡雨
D.登高望远
8.以下气候类型图能反映吊脚楼所在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第7题,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防潮,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因此成为适应当地环境的传统民居。第8题,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 ℃,雨热同期。A、D选项最冷月气温都小于0 ℃,C选项雨热不同期,皆排除。www-2-1-cnjy-com
答案:7.B 8.B
(2016·北京重点中学高三测试)据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制作了红叶观赏指数(黄栌等植物叶片变红的比例越大,指数越高,它是确定最佳观赏区的依据),每天向社会公布。下表为2012年依据红叶观赏指数预报的部分数据。读表,回答9~10题。2-1-c-n-j-y
日期 最佳观赏区
10月17日 海拔400米以上山区
10月31日 海拔200米以上山区
11月10日 全市
9.影响红叶观赏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风   D.气温
10.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下列地区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的是(  )
A.新疆喀纳斯   B.吉林红叶谷
C.南京栖霞山   D.广东石门谷
解析:第9题,日期和海拔变化共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温度,故D正确。第10题,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该地却适合观赏红叶,说明该地气温略高于北京,故A、B错误;广东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不会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故D错误,C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9.D 10.C
11.(2016·湘潭模拟)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①循环功能
②转化功能
③生产功能
④平衡功能
A.③   B.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二、综合题
12.(2016·上海市十二校联考)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完成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一年中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明显的旱季(冬)和雨季(夏);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大河下游平原广阔,易于暖湿空气北上深入内陆;夏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气候又起强烈的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南半岛独特的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21*cnjy*com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水流平稳,利于航运。【来源:21cnj*y.co*m】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出处:21教育名师】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南半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了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版权所有:21教育】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中南半岛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这些地区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13.(2016·乌鲁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市一诊)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渗。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长期受到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21*cnjy*com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和田河位于我国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内陆干旱区,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由于河流沿途蒸发、下渗并且基本没有支流汇入,再加上河流沿岸引水灌溉,所以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第(2)题,和田河上游流经山区,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形成的籽玉被流水搬运到中游,由于地形落差减小,径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下降,籽玉沉积。第(3)题,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地、草地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1)冰雪融水 引水灌溉 蒸发
(2)流水侵蚀 中游
(3)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