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练习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5 《劝学》 古诗文一遍过〗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一、古诗文字词理解
(一)翻译文章中加点字词和划线句子。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 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译: ____)之,而寒于(译: _______)水。木直中绳,輮(译: _________)以为(译: _______)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译: 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译: ________)砺(译: ________)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译: ____)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译: ____)之所学也;吾尝跂(译: _____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译: ______)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译: ______)也,而闻者彰(译: ______)。假(译: ____)舆马者,非利足(译: _______)也,而致(译: _____)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译: ______)也,而绝(译: _____)江河。君子生(译: ______)非异也,善假(译: _____)于(译: _______)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译: 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译: _______)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译: _______)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译: _______)一跃,不能十步;驽马(译: ______)十驾(译: _______),功在不舍。锲(译: _______)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 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 ____________),上(译: __________)食埃土,下(译: ________)饮黄泉,用心一(译: ____)也。蟹六跪(译: ______)而二螯(译: 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完成下面与课文有关的练习。
1.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识。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用心躁也 躁:浮躁。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B.而寒于水 而闻者彰
C.不复挺者 而见者远 D.锲而舍之 筋骨之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头经过绳子的捆绑就会变直
B.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都是比喻论证。
B.“终日而思”和“登高而招”都是举例论证。
C.“假舆马者”和“假舟楫者”是从同一角度反复设喻论证一个道理。
D.“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论证一个道理。
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二、古诗文默写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在班会上,王老师带领同学正在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10)《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3)荀子在《劝学》中用水流入海的例子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15)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16)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来论证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进而得出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荀子在《劝学》中,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突出强调了学习要专心的重要性。
(18)《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 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1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积“善" ,指出“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奇效果。
(20)荀子《劝学》中以“良马”为反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这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在《性恶》篇中说“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劝学》中,与之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高考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美绽现和敞开的过程就是意象生成的过程。《千里江山图》所呈现的宇宙视角,《广陵散》所凝结的人格气象,《红楼梦》所揭示的即空即色哲理……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其不可复制的意象与情致。艺术创造的本源与核心是意象生成。作为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性活动,审美意象的生成凝结着人类最自由、最丰富、最深刻的心灵感悟。审美意象体现的是心(身心存在)——艺(艺术创造)——道(精神境界)的贯串统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命运动机,蒙克《呐喊》中永恒时光中的“无声呐喊”,《哈姆莱特》中“以死亡擦亮真理”的意象……这些不同艺术作品中的“核心意象”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审美意象的感悟和创造。以诗歌为例,“核心意象”驱使着诗人完成对“语言符号”的寻找,让语言准确抵达情感和真理的所在。读者的欣赏则是反向的过程,读者通过“语言符号”所指向的“意象”,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领悟诗歌中的真理。
②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世界的生成。在中国美学看来,意象生成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这一瞬间生成的过程具有唯一性和真理性。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不是一个认识的结果,而是在瞬间展现出内在的理性和灿烂的感性的过程,理性和感性共同照亮被遮蔽的历史和存在的真实,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最高的“真实”。
③因此,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呈现本真,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王阳明说:“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这里说的也是心灵的作用。在“美在意象”说的理论框架中,叶朗提出“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门类艺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门类艺术的难题的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他提出在审美活动中,美和美感是同一的,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④在笔者看来,“意象生成”是“美在意象”说的核心,而艺术创造的核心也是意象生成。意象生成就是核心意象在诗性直觉中的灿然呈现。艺术是感性形式的“真理的呈现”,美学和艺术学是建立在阐释基础上的“意义的敞开”。
⑤现实世界不存在美的对等之物,既没有可完全等同于美的事物,也没有全美的事物。美本身无形无象,美只是它自己,但可以通过有形有象的事物、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在中国美学看来,美通过心灵而得以显现,显现的具体形式就是心象,也就是意象。美既不是物,也不是心。但是美可以在物,也可以在心;可以显现于物,也可以显现于心。美通过心物相合敞开其全部的意义。犹如力之于拳,力显现于拳,但拳并非力本身,然而没有拳,力就无从显现。力需要找到一个显现其自身的方式。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也一样,仅凭知识性的、概念性的认知和描述,对美的理解是有限的,仅凭理性和抽象的思维是无从把握美的。美的创造和研究都离不开体验和亲证。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的创造和美的研究也是如此,都不是得于纸上的,而是躬行、亲证的结果。美学在终极意义上是境界之学。美需要体验和亲证,没有经过体验和亲证的美学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⑥美是使心灵觉悟的创造,美学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研究。张世英在《哲学导论》中指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源于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将审美主体的“我”和客观世界分隔开来,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然后用西方传统的客观的目光来审视这些主体或者这些客体的某些特点或者特性,去追寻所谓“美的本质”)是认识论的本质,它与美感的体验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张世英在其著作《境界与文化》中提出了“美感的神圣性”的美学观点,“美感的神圣性”不是一个一般的命题,而是基于对“万物一体”的智慧和境界的领悟,对一个“有涯”人生的超越,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和生命、存在、精神密切相关的经验,这种审美体验在把握对象上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是一种心灵的导向、精神的导向,它向人们显现了本来如是的真理之光,指明了心灵通过美的感悟不断升华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人与万物融为一个整体。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对当代美学最富有启示性的特质,就在于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追求,强调心灵的创造是在艺术的审美和其他审美活动中,心灵对于当下直接的体验。
⑦意象生成,是灵思和妙悟,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观意象之妙,融万趣于神思,是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至乐。艺术的欣赏、领悟和创造,美感的发生、体验和传达皆蕴含在意象生成这一过程之中。笔者在过去关于意象生成的阐述中,反复提到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直觉的创造是自由的创造,它不服膺于作为外在强制性的“美的典范”,而倾向于在体验中触摸到的真实。诗性直觉是一种审美意识,它具有超越性、独创性、愉悦性、非功利性的特点,它既渗透着情,又包含着思,是情与思的高度融合。宗白华说:“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意象”范畴的当代意义——论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广陵散》《红楼梦》等伟大的传统艺术作品,都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最突出的特点。
B.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在实现最高的“真实”后,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C.美本身无形无象,仅凭描述和想象不能完全理解美,不能把握美。只有通过体验和亲证,才能领略美学的终极意义,否则得到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D.张世英提出的“美感的神圣性”的美学观点不同于西方的将主体和客体割裂的“主客二分”思想,它推崇“万物一体”,为心灵的升华指明了方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众多论据意在论证艺术活动中“意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说明意象生成的重要意义。
B.诗人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和真理,读者则通过意象体验情感与领悟真理,这说明情感与真理的传递是双向的。
C.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类艺术的美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美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D.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善假于物也”的观点不谋而合。
3.文章第②段提到意象生成“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展现出内在的理性和灿烂的感性。下列最适合作为例子加入第②段充当论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李密 B.《说“木叶”》——林庚
C.《登泰山记》——姚鼐 D.《游园》——汤显祖
4.王阳明说:“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提到意象“实现最高的‘真实’”,“显现本源性的真实”等,而在实际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会虚构意象。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意象的“真实”的认识。2025—2026学年度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练习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5 《劝学》 古诗文一遍过〗答案
一、古诗文字词理解
(一)翻译文章中加点字词和划线句子(保留题目 可直接拿起答案背诵)。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状语后置句,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冰,水为(译:变成)之,而寒于(译:比)水。木直中绳,輮(译: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译:把它做成)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译:晒),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译:接近、靠近)砺(译: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吾尝(译: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译: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译: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译:看得广阔)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译:劲疾)也,而闻者彰(译:清楚)。假(译:借助)舆马者,非利足(译:善于奔走)也,而致(译: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译:名词作动词,游泳)也,而绝(译:横渡)江河。君子生(译: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译:借助)于(译:介词,不译)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译: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译:非凡智慧)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译: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译: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译:劣马)十驾(译: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锲(译: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强健的),上(译:名词用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译:名词用作状语,往下)饮黄泉,用心一(译:专一)也。蟹六跪(译:腿)而二螯(译: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不专心的缘故)。
(二)完成下面与课文有关的练习。
1.B ▲解析:A.“有” 通 “又”,表示 “再”,“暴” 通 “曝”,表示 “晒干”。句意:即使再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弯曲的结果。B. 无通假字。句意:不如片刻所学到的知识多。C.“知” 通 “智”,表示 “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D.“生” 通 “性”,表示 “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D ▲解析: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吃尘土。句意:向上吃尘土,向下饮地下水。B.“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表示动作的频率。句意: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C.“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表示动作的状态。句意: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D.“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D ▲解析:A.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B.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C.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诞生。D.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句意:精神自然获得,圣人的境界也就具备了。
4.B ▲解析:A. 正确。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B. 错误。“知”:通 “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C. 正确。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D. 正确。句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5.B ▲解析:A.“于”:介词,从 / 介词,比。句意: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而”:转折连词,却,可是。句意:却比水还要寒冷。/ 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C.“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 代词,…… 的人。句意:木材不会再挺直。/ 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D.“之”:代词,雕刻的东西 /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强健的筋骨。
6.A ▲解析: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7.B ▲解析:“都是举例论证” 错误,“登高而招” 是比喻论证。
8.A ▲解析: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蚓无利爪牙”。A.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千里之马者”。句意:(日行)千里的马。B.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在哪里呢?C.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不知句读”。句意:不了解断句。D. 非特殊句式。句意:老师不一定能超过弟子。
9.B ▲解析:“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 错误。选文中仅阐明借助外部条件能弥补不足、扩大视野,未提及积累的重要性。
二、古诗文默写(保留题目 可直接拿起答案背诵)
注意:本文所有答案的“輮”字应均为“车柔”字
(1)《荀子·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3)在班会上,王老师带领同学正在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6)《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两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10)《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3)荀子在《劝学》中用水流入海的例子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劝学》中写青色“取之于蓝”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而寒于水”,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15)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先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16)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来论证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进而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荀子在《劝学》中,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从反面突出强调了学习要专心的重要性。
(18)《劝学》中,荀子说即使“木直中绳”,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其曲中规”,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1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积“善",指出“积善成德”可以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神奇效果。
(20)荀子《劝学》中以“良马”为反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2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2)《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并顺势推论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3)《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这是因为他们“善假于物也”。这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5)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荀子在《性恶》篇中说“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劝学》中,与之相应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高考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Ⅰ
1.B ▲题型:细节理解题 ▲解析:B选项“在实现最高的‘真实’后,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二段“理性和感性共同照亮被遮蔽的历史和存在的真实,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最高的“真实”可知,应是先“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再“在实现最高的‘真实’”,逻辑顺序有误。
2.A ▲题型:细节理解题 ▲解析:B.“这说明情感与真理的传递是双向的”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一段“这些不同艺术作品中的“核心意象 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审美意象的感悟和创造”和“读者的欣赏则是反向的过程,读者通过 语言符号所指向的‘意象’,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领悟诗歌中的真理”可知,情感与真理的传递只可能从诗人到读者,不可能从读者到诗人,读者只是体验,所以“情感与真理的传递”不是双向的。C.“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类艺术的美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三段“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门类艺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门类艺术的难题的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可知,原文只是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而不是“奠定了重要基础”。D.“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以偏概全,依据原文第五段“美需要体验和亲证,没有经过体验和亲证的美学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可知,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的是“美需要体验和亲证”,而不是“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故选A。
3.D ▲题型:论据分析题 ▲解析: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文章第②段强调意象生成源于情与景的照应和契合,故选择的例子需高度体现情景交融。A.《陈情表》主要内容是李密陈情明志,没有体现情景交融。B.《说“木叶”》以“木”“叶”等意象使用的情境与情感的关联为例,对意象生成与情、景的关系做了理论上的论证,但其本身并不能作为例子。C.《登泰山记》描写了作者游历泰山时所见的日出之景,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但在抒情上体现不足。D.《游园》中,杜丽娘游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符合“情”“景”契合的例子。
4.①这句话阐释了心灵与万物”一气流通”的作用,点明了心灵与感性世界的生成的关系。②与前文观点相结合,表现了心灵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题型:句子作用题 ▲解析:王阳明的话出现在文中第③段,处于“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和“美和美感是同一的,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两个观点之间。而王阳明的话指向心灵的作用,阐释了心灵与万物“一气流通”的作用,点明了心灵与感性世界的生成的关系。与前文的“感性”和“体验”相呼应,表现了心灵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即文章中所说的“这里说的也是心灵的作用”。
5.①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指意象的生成源于身心的真实感受,意象并非绝对客观与真实的事物。②意象的生成源于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呈现了“本真”的特点。③意象的生成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意象本身的不真实,与其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并不矛盾。
▲题型:文意理解题 ▲解析:(1)依据原文第三段“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可知,“显现本源性的真实”指意象的生成源于身心的真实感受,意象并非绝对客观与真实的事物,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兴。
(2)依据原文第三段“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呈现本真,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可知,意象的生成源于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呈现了“本真”的特点,通过瞬间直觉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
(3)依据原文第七段“意象生成,是灵思和妙悟,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和“笔者在过去关于意象生成的阐述中,反复提到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直觉的创造是自由的创造,它不服膺于作为外在强制性的“美的典范”,而倾向于在体验中触摸到的真实”可知,意象的生成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体验中触摸到真实,所以意象本身的不真实,与其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并不矛盾。(共3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 教师参考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5 《劝学》 古诗文一遍过
目录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古诗文默写
贰
高考训练
叁
知识拓展
肆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 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译: ________)之,而寒于(译: _______)水。木直中绳,輮(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译: ___________)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译: ____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译: ____________)砺(译: ____________)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译: ________)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译: ________)之所学也;吾尝跂(译: _________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译: __________)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译: __________)也,而闻者彰(译: ______)。假(译: ____)舆马者,非利足(译: ___________)也,而致(译: _____)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而绝(译: _____)江河。君子生(译: ________________)非异也,善假(译: _________)于(译: ___________)物也。
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
变成
比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把它做成
晒
接近、靠近
磨刀石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曾经
片刻
踮起脚后跟
看得广阔
劲疾
清楚
借助
善于奔走
到达
名词作动词,游泳
横渡
同“性”,天性
借助
介词,不译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译: ____________)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译: __________)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译: __________)一跃,不能十步;驽马(译: _________)十驾(译: __________),功在不舍。锲(译: __________)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 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 _______________),上(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埃土,下(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黄泉,用心一(译: _______)也。蟹六跪(译: _________)而二螯(译: 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词,相当于“于此”
非凡智慧
无从
骏马
劣马
一天的行程
刻
雕刻
强健的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往下
专一
腿
蟹钳
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不专心的缘故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在古代,学习被视为人生的重要追求,是提升自我、成就事业的关键途径。《劝学》一文,作为先秦儒家经典《荀子》的开篇之作,以其精妙的比喻、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哲理,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阐述了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强调了积累、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篇关于学习的哲学论述,更是一份激励后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智慧指南。
1.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1.B ▲解析:A.“有” 通 “又”,表示 “再”,“暴” 通 “曝”,表示 “晒干”。句意:即使再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弯曲的结果。B. 无通假字。句意:不如片刻所学到的知识多。C.“知” 通 “智”,表示 “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D.“生” 通 “性”,表示 “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D ▲解析: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吃尘土。句意:向上吃尘土,向下饮地下水。B.“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表示动作的频率。句意: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C.“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表示动作的状态。句意: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D.“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3.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D ▲解析:A.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B.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C. 兼词,相当于 “于之” 或 “于此”。句意: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诞生。D.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句意:精神自然获得,圣人的境界也就具备了。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识。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用心躁也 躁:浮躁。
4.B ▲解析:A. 正确。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B. 错误。“知”:通 “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C. 正确。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D. 正确。句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B.而寒于水 而闻者彰
C.不复挺者 而见者远 D.锲而舍之 筋骨之强
5.B ▲解析:A.“于”:介词,从 / 介词,比。句意: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而”:转折连词,却,可是。句意:却比水还要寒冷。/ 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C.“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 代词,…… 的人。句意:木材不会再挺直。/ 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D.“之”:代词,雕刻的东西 /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强健的筋骨。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头经过绳子的捆绑就会变直
B.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6.A ▲解析: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都是比喻论证。
B.“终日而思”和“登高而招”都是举例论证。
C.“假舆马者”和“假舟楫者”是从同一角度反复设喻论证一个道理。
D.“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论证一个道理。
7.B ▲解析:“都是举例论证” 错误,“登高而招” 是比喻论证。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8.A ▲解析: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蚓无利爪牙”。A.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千里之马者”。句意:(日行)千里的马。B.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在哪里呢?C.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不知句读”。句意:不了解断句。D. 非特殊句式。句意:老师不一定能超过弟子。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9.B ▲解析:“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 错误。选文中仅阐明借助外部条件能弥补不足、扩大视野,未提及积累的重要性。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古诗文默写
贰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在班会上,王老师带领同学正在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古诗文默写
贰
(7)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10)《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古诗文默写
贰
(13)荀子在《劝学》中用水流入海的例子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15)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16)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来论证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进而得出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荀子在《劝学》中,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突出强调了学习要专心的重要性。
(18)《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 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古诗文默写
贰
(1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积“善" ,指出“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奇效果。
(20)荀子《劝学》中以“良马”为反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这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古诗文默写
贰
(25)在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2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在《性恶》篇中说“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劝学》中,与之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高考训练
叁
(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美绽现和敞开的过程就是意象生成的过程。《千里江山图》所呈现的宇宙视角,《广陵散》所凝结的人格气象,《红楼梦》所揭示的即空即色哲理……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其不可复制的意象与情致。艺术创造的本源与核心是意象生成。作为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性活动,审美意象的生成凝结着人类最自由、最丰富、最深刻的心灵感悟。审美意象体现的是心(身心存在)——艺(艺术创造)——道(精神境界)的贯串统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命运动机,蒙克《呐喊》中永恒时光中的“无声呐喊”,《哈姆莱特》中“以死亡擦亮真理”的意象……这些不同艺术作品中的“核心意象”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审美意象的感悟和创造。以诗歌为例,“核心意象”驱使着诗人完成对“语言符号”的寻找,让语言准确抵达情感和真理的所在。读者的欣赏则是反向的过程,读者通过“语言符号”所指向的“意象”,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领悟诗歌中的真理。
②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世界的生成。在中国美学看来,意象生成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这一瞬间生成的过程具有唯一性和真理性。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不是一个认识的结果,而是在瞬间展现出内在的理性和灿烂的感性的过程,理性和感性共同照亮被遮蔽的历史和存在的真实,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最高的“真实”。
高考训练
叁
③因此,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呈现本真,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王阳明说:“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这里说的也是心灵的作用。在“美在意象”说的理论框架中,叶朗提出“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门类艺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门类艺术的难题的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他提出在审美活动中,美和美感是同一的,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④在笔者看来,“意象生成”是“美在意象”说的核心,而艺术创造的核心也是意象生成。意象生成就是核心意象在诗性直觉中的灿然呈现。艺术是感性形式的“真理的呈现”,美学和艺术学是建立在阐释基础上的“意义的敞开”。
高考训练
叁
⑥美是使心灵觉悟的创造,美学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研究。张世英在《哲学导论》中指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源于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将审美主体的“我”和客观世界分隔开来,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然后用西方传统的客观的目光来审视这些主体或者这些客体的某些特点或者特性,去追寻所谓“美的本质”)是认识论的本质,它与美感的体验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张世英在其著作《境界与文化》中提出了“美感的神圣性”的美学观点,“美感的神圣性”不是一个一般的命题,而是基于对“万物一体”的智慧和境界的领悟,对一个“有涯”人生的超越,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和生命、存在、精神密切相关的经验,这种审美体验在把握对象上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是一种心灵的导向、精神的导向,它向人们显现了本来如是的真理之光,指明了心灵通过美的感悟不断升华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人与万物融为一个整体。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对当代美学最富有启示性的特质,就在于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追求,强调心灵的创造是在艺术的审美和其他审美活动中,心灵对于当下直接的体验。
⑦意象生成,是灵思和妙悟,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观意象之妙,融万趣于神思,是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至乐。艺术的欣赏、领悟和创造,美感的发生、体验和传达皆蕴含在意象生成这一过程之中。笔者在过去关于意象生成的阐述中,反复提到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直觉的创造是自由的创造,它不服膺于作为外在强制性的“美的典范”,而倾向于在体验中触摸到的真实。诗性直觉是一种审美意识,它具有超越性、独创性、愉悦性、非功利性的特点,它既渗透着情,又包含着思,是情与思的高度融合。宗白华说:“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意象”范畴的当代意义——论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
高考训练
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广陵散》《红楼梦》等伟大的传统艺术作品,都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最突出的特点。
B.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在实现最高的“真实”后,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C.美本身无形无象,仅凭描述和想象不能完全理解美,不能把握美。只有通过体验和亲证,才能领略美学的终极意义,否则得到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D.张世英提出的“美感的神圣性”的美学观点不同于西方的将主体和客体割裂的“主客二分”思想,它推崇“万物一体”,为心灵的升华指明了方向。
1.B ▲题型:细节理解题 ▲解析:B选项“在实现最高的‘真实’后,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二段“理性和感性共同照亮被遮蔽的历史和存在的真实,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最高的“真实”可知,应是先“照亮昏暗,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再“在实现最高的‘真实’”,逻辑顺序有误。
高考训练
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众多论据意在论证艺术活动中“意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说明意象生成的重要意义。
B.诗人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和真理,读者则通过意象体验情感与领悟真理,这说明情感与真理的传递是双向的。
C.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类艺术的美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美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D.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善假于物也”的观点不谋而合。
2.A ▲题型:细节理解题 ▲解析:B.“这说明情感与真理的传递是双向的”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一段“这些不同艺术作品中的“核心意象 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审美意象的感悟和创造”和“读者的欣赏则是反向的过程,读者通过 语言符号所指向的‘意象’,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领悟诗歌中的真理”可知,情感与真理的传递只可能从诗人到读者,不可能从读者到诗人,读者只是体验,所以“情感与真理的传递”不是双向的。C.“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类艺术的美学的本体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三段“叶朗的‘美在意象’说为贯通各门类艺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门类艺术的难题的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可知,原文只是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阐释的工具”,而不是“奠定了重要基础”。D.“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以偏概全,依据原文第五段“美需要体验和亲证,没有经过体验和亲证的美学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可知,文章第⑤段着重论证的是“美需要体验和亲证”,而不是“美通过意象生成显示其自身”的观点。故选A。
高考训练
叁
3.文章第②段提到意象生成“源自‘情’与‘景’相照应与契合的瞬间”,展现出内在的理性和灿烂的感性。下列最适合作为例子加入第②段充当论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李密 B.《说“木叶”》——林庚
C.《登泰山记》——姚鼐 D.《游园》——汤显祖
3.D ▲题型:论据分析题 ▲解析: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文章第②段强调意象生成源于情与景的照应和契合,故选择的例子需高度体现情景交融。A.《陈情表》主要内容是李密陈情明志,没有体现情景交融。B.《说“木叶”》以“木”“叶”等意象使用的情境与情感的关联为例,对意象生成与情、景的关系做了理论上的论证,但其本身并不能作为例子。C.《登泰山记》描写了作者游历泰山时所见的日出之景,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但在抒情上体现不足。D.《游园》中,杜丽娘游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符合“情”“景”契合的例子。
高考训练
叁
4.王阳明说:“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①这句话阐释了心灵与万物”一气流通”的作用,点明了心灵与感性世界的生成的关系。②与前文观点相结合,表现了心灵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题型:句子作用题 ▲解析:王阳明的话出现在文中第③段,处于“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和“美和美感是同一的,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两个观点之间。而王阳明的话指向心灵的作用,阐释了心灵与万物“一气流通”的作用,点明了心灵与感性世界的生成的关系。与前文的“感性”和“体验”相呼应,表现了心灵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即文章中所说的“这里说的也是心灵的作用”。
高考训练
叁
5.文中提到意象“实现最高的‘真实’”,“显现本源性的真实”等,而在实际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会虚构意象。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意象的“真实”的认识。
5.①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指意象的生成源于身心的真实感受,意象并非绝对客观与真实的事物。②意象的生成源于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呈现了“本真”的特点。③意象的生成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意象本身的不真实,与其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并不矛盾。
▲题型:文意理解题 ▲解析:(1)依据原文第三段“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意象显现本源性的真实”可知,“显现本源性的真实”指意象的生成源于身心的真实感受,意象并非绝对客观与真实的事物,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兴。
(2)依据原文第三段“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呈现本真,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可知,意象的生成源于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呈现了“本真”的特点,通过瞬间直觉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
(3)依据原文第七段“意象生成,是灵思和妙悟,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和“笔者在过去关于意象生成的阐述中,反复提到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直觉的创造是自由的创造,它不服膺于作为外在强制性的“美的典范”,而倾向于在体验中触摸到的真实”可知,意象的生成是超越表象以切入本真的神思妙造,意象生成以诗性直觉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体验中触摸到真实,所以意象本身的不真实,与其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并不矛盾。
知识拓展
肆
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金石可镂】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比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知识拓展
肆
成语积累
【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驽马十驾】比喻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努力不懈,也能赶得上聪明的人。
【积土成山】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积水成渊】聚积小水而成深渊,指聚少成多。比喻事情的成功是逐渐累积而来的。
【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本次课程
到此结束
作业布置
完成1.6高考一轮语文练习
复习1.5高考一轮语文练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