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洛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洛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16 18:3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洛南中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下图为发现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古城遗址中的滑石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雕刻着类似独角兽的牛的图案和一些文字符号,用于在粘土或封蜡上盖印。历史学家认为它用于签署文件、标注身份和货物归属。这种印章不仅在当地被大量发现,在两河流域也有类似印章出土。对于此类印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作为早期商业活动与私有制物证 B.其文字符号直接演变为后来的梵文
C.反映了印度河流域牛耕技术的普及 D.表明当时已存在跨区域的贸易往来
2.古代文明的地域性扩张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先后兴起,人类最初的文明走出了“孤岛”状态,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文明区域。关于上述古代帝国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②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以基督教为帝国国教④有强大的武力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因为没有尼罗河流域的优良环境,所以只能等埃及、两河流域等文明兴起后,为它带来宗教、知识、技术,才能得以克服黑暗,进入白昼。”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 B.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C.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D.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4.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的发现使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据此可知()
A.考古发现是确定信史的必备条件 B.人类文明发源于古希腊
C.考古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方法 D.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5.法国学者布瓦松纳评论道:“在大地主保护之下,就形成了一整套领地主人和自由仆从的阶级体系,其条件就是相互交换服务和将称为采邑或恩赐地的地产给与陪臣。这意味着,法兰克的各级封臣被授予了完全的、甚至是世袭的庄园(采邑)支配权,就是国玉及其代理人均不得干预的封建领主特权。”这反映了()
A.庄园制是西欧封建土地制的物化形态 B.中古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农奴对领主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领主世袭统治权易使中央集权强化
6.下表所示为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学校分类情况。这反映出,当时的学校教育()
分类标准 学校类型 概况
组织机构 行会学校 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基尔特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
教学内容 拉丁文法学校 提供处理商业事务、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读写学校 采用民族语言教学,提供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
A.深受科学革命的影响 B.培养了大量手工业人才
C.传承了经商理财之道 D.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
7.公元8世纪至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中心之一。智慧宫作为图书馆和翻译机构,吸引了来自希腊、波斯、印度、拜占庭等地的学者。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A.经济繁荣交通便利 B.疆域辽阔地跨三洲
C.文明成就领先世界 D.文化氛围包容开放
8.下列图片反映了早期农业起源的多元性,下述选项中提到的农业起源地区及其主要农作物,表述错误的是()
A.①一大麦、小麦B.②一粟、水稻 C. ③-菠萝、番茄D.④一可可、南瓜
9.下表为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地理环境 谷地多湖 高原山脉众多
农业生产 情况 发明奇南帕农业-以木料和泥土于湖 中建造漂浮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 通过修建梯田将生产区域扩大到海拔4000米的高峰
A.农业生产重视创新 B.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土地资源较为富足
10.1496年英国人发现北美纽芬兰附近海域盛产鳕鱼,开始在此建立殖民地,用鳕鱼养活西印度群岛成千上万的奴隶,还用鳕鱼与西非奴隶贩子交换奴隶。这一做法()
A.揭开殖民扩张序幕 B.开创洲际远洋贸易
C.导致价格革命爆发 D.助推资本原始积累
11.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公主的嫁妆史无前例的丰厚,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有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印度孟买的所有权,以及葡萄牙船队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美洲的蔗糖、印度的香料以及一箱来自神秘中国的神奇树叶等。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B.国际分工更加明确
C.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这些交易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商业革命的扩展,商业利润的刺激 B.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C.价格革命进行,经济关系的搅动 D.欧洲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13.1364年,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出生于威尼斯。丈夫逝世后,她并未改嫁或进入修道院,而是投身文学,执笔著书,成为欧洲第一位专职写作的女性作家。在著作中,她写道:“女性可以优雅而甜美,希望你有幸能够遇到这样的女性。”她的生平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B.人文精神激励女性追求幸福
C.经济发展推动文学风格变革 D.宗教改革扩展至威尼斯地区
14.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成立宗教事务委员会,严格控制东正教会一切活动,并明确“全俄罗斯的君主、我们最仁慈的沙皇是这个宗教委员会的最终裁决人”。这一举措()
A.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B.加快了俄国的封建化发展进程
C.促进了沙皇专制的形成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世俗化趋势
15.18世纪,法国建筑师布雷设计建造了一系列的建筑,其特征是采用圆柱体、方锥体、圆锥体、球体和半球体等单纯的几何体,建筑体量与空间尺度异常巨大而令人震撼。布雷宣称,我们喜爱巨大的形象,因为我们的灵魂渴望着拥抱宇宙。据此可知,布雷()
A.专注技术发明创作 B.关注产业技术革命
C.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重视科学实验方法
16.美国联邦政府于1828年通过“可憎关税法案”,将进口商品关税提高至45%以上。北方工业州对此欢欣鼓舞,认为此举能保护本土制造业;南方各州则强烈抗议,称该政策迫使其以高价购买工业品,同时因英国对美棉需求下降而蒙受损失。该分歧()
A.本质上是南北经济结构的对立 B.体现了南北工业技术差异的扩大
C.揭示了启蒙运动对美洲的影响 D.凸显了资本主义在美洲不断扩展
17.下表所示为《马赛曲》成为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历史进程。据此可知,法国()
时间 内容
1792年 国民公会颁布法令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的庆祝活动中演唱《马赛曲》
1793年 救国委员会(由国民公会创立)决议规定在在日演出和公众要求的情况下演唱《马赛曲》
1795年 国民公会颁布法令要求国民自卫军在每日换岗仪式中演奏《马赛曲》
1879年 通过众议院辩论和战争部长通函的形式恢复《马赛曲》的官方地位
A.启蒙思想对民众影响深刻 B.议会是国家政治权力运转中心
C.革命原则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主共和制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18.下表为“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情况”表,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
1870 1881-1885 1896-1900 1906-1910 1913
英国 32 27 20 15 14
美国 23 29 30 35 36
法国 10 9 7 6 6
德国 13 14 17 16 16
-资料来自:W.W.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B.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殖民地数量与工业发展呈正相关
19.19世纪,在工厂制度下,英国的工人根据汽笛声而非自然节律作息,以分钟为单位劳作,“人体动作被拆解为可量化单位”。这说明工厂制()
A.导致计时工具日益精确 B.改变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C.推动时间观念的个体化 D.使时间沦为资本增殖工具
2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他自己的掘墓人”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提出“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
C 1871年巴黎公社宣布“一切反动政府走狗的动产和不动产都由国家管制” 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1958年苏联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体制
21.下表是巴黎公社运动发生后欧洲其他主要国家国内的反应情况。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国家 反应情况
英国 资产阶级媒体谴责公社暴力,工人阶级声援公社革命,政府默许法国镇压行动
德国 与法国联合镇压公社,马克思总结教训、丰富工人运动理论
俄国 革命者将公社视为无产阶级政权雏形
意大利 配合法国追捕流亡者
A.资本主义秩序受冲击 B.实力均势格局难以维持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各国分化组合进程加快
22.1898年11月,法国刊物《小日报》发表了讽刺漫画《小红帽》。该漫画将法国刻画为“小红帽”,而把英国描绘成“狼外婆”。“小红帽”手中抱着“法绍达”(位于今南苏丹),“狼外婆”身旁的窗帘上绘有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像图案。该漫画反映了()
A.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延续 B.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C.英法争夺工业革命主导权 D.英法瓜分非洲的利益交锋
23.下表为1870-1917年拉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当时拉美地区
领域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外贸 主要出口产品 石油、金银 咖啡、橡胶 咖啡、橡胶
占总出口比 85% 90% 95%
外资控制领域 石油(美资) 种植园(欧美) 肉类加工(英资)
粮食自给率 谷物减产40% 部分依赖国外 产量高但优先出口
工业结构 采掘:制造=2:1 轻工业占80% 食品加工为主
A.殖民主义遗患未消 B.农业生产自给自足
C.工业发展尚未起步 D.民族独立完全实现
24.寄生在南美洲红色仙人掌上的一种小昆虫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红颜色的原料。印加人把这种胭脂虫视为奇珍异宝,密不告人。后来西班牙殖民者也将其视为重大商业机密,不容他国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纪,一名法国人在南美种植园窃得这种昆虫,开始在欧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对此种颜料的长期垄断。胭脂红颜色的原料从秘密到广为人知的既成事实,最适合用来说明()
A.细节描述是历史书写的有益方式 B.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C.资源垄断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内容 D.偶然事件是历史必然的重要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不同于属于城市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这一文明之所以能够非常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尼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并且还不易遭受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这块安全的流域地区,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而无须像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样时刻都在准备着应付外敌入侵。而且埃及也没有因不时的外族人侵而引起的万花筒似的帝国更迭。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了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屁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得北上的航行变得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凤、西北风又使返航显得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的统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两地文明有何影响?(6分)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10分)
26.每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是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教皇制度和封建制度,是中古历史的中心点。教皇制度是欧洲的一个合力,它把全欧洲统率在一个主权之下,使各地的人民奉同样的教主。封建制度所代表的,却是一个分力,它把欧洲分之又分。在这两个相对势力之下,便可以明白,列国之兴,乃是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列国制度,对于封建制度是一个合力,但在教皇的眼光中,列国的成立却是妨害欧洲的统一。列国的君主,一方面要打倒国内分权的诸侯,一方面又要从教皇手中把政教各权分夺过来,他们终于得胜了这两个中古历史的主要制度。
--整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中古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1020年,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研究罗马法律的本源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
1497年,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
材料三
材料四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在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发展,或者,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的起飞”。更确切地说,当时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产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靠原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其自己的需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西欧“中古历史”的基本特征。(4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6分)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材料三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8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世界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往往诞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孕育不同的文化。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碰撞与融合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主题。几乎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但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不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这种现象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摘编自曹桂生、曹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高一历史期中答案
一、选做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C A D D C A D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A D B D B A D A D
二、
25(1)影响:根据史料一中“(埃及)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根据“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可知,古埃及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根据“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2)特点:根据史料二中“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可知,城邦是小块政治单元:根据“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原因:根据“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可知,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可知,城邦崇拜情结;根据“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可知,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26.(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列国的君主,一方面要打倒国内分权的诸侯,一方面又要从教皇手中把政教各权分夺过来,他们终于得胜了这两个中古历史的主要制度。”可知,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在经济上实行庄园与农奴制度。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变化:根据材料“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可知,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材料“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可知,城市商业发展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根据材料“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研究罗马法律的本源”可知,创办了多所大学;根据材料“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可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等。
(3)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第一小问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80年代(英国)。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可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根据材料“在18世纪80年代间,生产力确实有了惊人的发展”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根据材料“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7.示例:
论题:多种因素促进世界近现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阐述:政治因素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向美洲的移民以及黑奴贸易,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在拉美地区形成混血人种和多样性的文化。
一战在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和瓦解着世界殖民体系。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以来,铁路、水运、航空等缩短了各国的交流距离,电报、互联网等打破信息壁垒,使跨地域文化互动成为常态;当代,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快速扩散,这些都促进文化碰撞与融合。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推动全球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综上所述,世界近现代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是政治因素、国际形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若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