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博雅明德高级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48分)
1.用“文明”指某个区域或人群、时代,大多因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观感上有显著的一贯性,与以外的区域、人群、时代不相同。下列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制度 楔形文字
② 法老 象形文字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2.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首次铸造金币。此后大流士当政时,中央统一铸造的“大流克”金币流通于全国。考古学家在中亚撒马尔罕、铁尔梅兹附近发现过“大流克”,它们是丝绸之路西段通往东方的必经之地。材料表明,波斯帝国
A.垄断了东西方商品贸易B,加强了区域文明的联系
C.建立了完善的税收系统D.维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3.在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发现了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这一事实最可佐证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B.文明间存在横向交流
C.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D.中国制瓷业技艺高超
4.公元8世纪末,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颁布了《庄园敕令》,规定“每个管理人员在他的管辖地区应有好的工人,如铁匠、金匠、银匠、鞋匠......造胰皂工人,能造啤酒、苹果酒、果酒以及其他饮料的人,能烤面包与点心的工人,造猎网、渔网、鸟网的工人以及其他工人”。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庄园
A.改变了封建剥削的方式B.注重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兼具经济和行政的功能D.呈现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特点
5.12世纪的法国,“国王被认为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拥有神圣的权威,但实际上,国王的统治范围常常局限于王室领地,对于其他封建领主的控制较为有限”。到15世纪,“国王通过联姻、战争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形成B.基督教会的支持
C.城市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繁荣
6.美洲印第安文明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这些文明的发展条件,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发展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大河文明优越于山地高原型文明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的高度
C.印第安文明具有多元统一的特点D.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影响较大
7.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A.专制王权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C.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8.16世纪以来,有不少中国商船由广东、福建载着生丝及丝绸开往菲律宾,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积极参与中菲贸易,中国银与丝遂成为西班牙大帆船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这表明
A.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B.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网逐渐形成
C.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不断创新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据西班牙塞维利亚商会的记载,16世纪末,塞维利亚市场上的小麦价格相较16世纪初上涨了4倍多,橄榄油价格上涨了近3倍。同时,工人工资仅增长了约2倍。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西班牙国内农业生产严重衰退B.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市场D.西班牙海外贸易的持续扩张
10.意大利绘画发展到15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们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他们的作品都
①倡导理性主义②歌颂现世的幸福
③抨击宗教信仰④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1.据表2可推知,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
表2
意大利布鲁诺 1584年所写的《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太一》等书中进一步提出,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
意大利伽利略 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德国开普勒 在1609年《新天文学》一书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客观规律,判定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时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
A.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天主教会的权威得到加强
C.科学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实践D.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12.如图为美国1787年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示意图,这一政治体制采用了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伏尔泰B.卢梭C.孟德斯鸠D.康德
13.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有同学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以下整理。下边表中“典型国家”栏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模式 特点 典型国家
模式1 渐进改革,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①
模式2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②
模式3 专制独裁,专制主义借尸还魂 ③
A.英国、法国、德国B.美国、德国、英国
C.法国、美国、日本D.日本、英国、法国
14.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在古代学习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近代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两次学习都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转型和发展。这两次改革运动分别是
A.大化改新,维新变法B.维新变法,明治维新
C.明治维新,文明开化D.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15.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的德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B.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D.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1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简况。该表可用来研究
时间 运动 政府的应对 结果
1831年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军事镇压 失败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拒绝接受请愿书,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失败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军事镇压 失败
A.资产阶级的妥协性B.民主革命方式的多样性
C.工人运动的联动性D.科学理论诞生的必要性
二、非选择题
17.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大西洋沿岸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摘编自孔祥明《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自《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对明清社会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欧洲引发的社会变革。(6分)
18.【社会变革与民族主义】(15分)
材料一
1520年8月,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在信中,他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主张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主张凡属俗世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俗世当局处理。这个时期,他还从事《圣经》的翻译,把它译成德文,所依据的是未被篡改的希伯来文及希腊原文。他的德文《圣经》译本在文章结构、词汇和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有创新,为德文立下了规范,对于德文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所有主权在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此时的民族意识与反对封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意识相一致。法国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显示出极强的政治影响力,并且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展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播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将大革命的成果以战争的形式向外输出,加速了欧洲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普鲁士承担了这种责任,同时也将“强权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主义推向极致。
-摘编自陈乔一《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族历史书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建构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传播的特点,并分析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作用。(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表2
经济/政治转型 社会转型 日常生活的改变
发展出基于工业和工厂的劳动力雇佣制度 城市化,人口密度的增加劳动分工的加强,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正式分离 劳动从乡村到城市,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家庭小作坊转移到工厂和矿场庞大而缺少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条件
薪水制劳动制度 财富重心从土地转向大规模的企业,权力集中于少数工厂和矿主 工人为数众多,但是缺乏组织势单力孤,日常生活一成不变
城市化和工厂-住宅混合型城区 就近工作的便利,但是被日益加剧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所抵消;肮脏的环境,城市人口密集,缺少公共卫生设施 霍乱、痢疾等疫病以及肺结核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增加了
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管辖权的加强 产生“公共卫生”观念,以此减少疾病和瘟疫,降低婴儿死亡率等 城市规划的加强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均寿命,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
全球贸易的增长 货物与贸易商在全世界各个港口城市加快流动;财富的创造迅速增加 进口货和奢侈品以及技术创新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快速普及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表2叙述了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从表2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拟
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1-5:CBBDC
6-10:DBBCD
11-16:DCADBD
二、非选择题
17.
【答案】
(1)特点: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任选4点4分)
影响: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促进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推动贫瘠地区开发。(改变了饮食结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点4分)
表现: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英法荷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4分)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任写3点给6分)
(3)中国:赋税制度变革;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推动商业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等。(任选2点得4分)
欧洲: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或推动欧洲社会转型。(2分)
18.
【答案】
(1)作用: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逐步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国王的权力;增强了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6(分)
(2)特点:与反封建斗争紧密相连;通过战争和扩张的形式传播;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具有双重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β3分,一点2分,两点3分)过分强调本民族利益,导致对外侵略扩张。(2分)
19.
【答案】
参考示例:
论题:工业化促进社会转型。(3分)
阐释: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技术的改进,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工厂选址也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推动大量新兴城市的兴起,也改变了人口地理结构。进而,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工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加重,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工人运动。
(9分)
总之,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