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中学(唐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中学(唐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16 19: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世界文明古国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各个文明都有关于洪水灾难的故事,如苏美尔人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在水神基恩的指引下,造大船躲避洪水的故事。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的传说。印度有摩奴得到一条鱼的启示,建造大船躲避洪水的神话。而中国古代则有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对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A.传说蕴含着不同的精神风貌 B.文明间可能存在早期联系
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2.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早期喜剧因以政治生活和当政者为主要讽刺对象而被称为“政治喜剧”,剧中作者经常指出名字辱骂和讽刺政府当局或显要人物。古希腊的“政治喜剧”()
A.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 B.反映了城邦观念的削弱
C.折射了民主自由的氛围 D.推动了人文思潮的兴起
3.波斯御道沿途设有驿站,信使日夜兼程传递政令。据记载,从苏萨到萨迪斯(约2500公里)的信件仅需7天即可送达,商队则需耗时3个月。秦朝规定“车同轨”,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松树为标。中央政令通过驿站系统传递至边郡、紧急军情可日行五百里。由此可知波斯与秦()
A疆域辽阔加剧管理难度 B.自治传统影响行政效率
C.经济资源集中程度相当 D.官僚体系运行的相似性
4.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并立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虽缺乏官方直接往来,但借助丝绸之路,双方存在间接经贸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波斯帝国时期中国丝绸已至地中海东岸,使波斯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B.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虽中途受阻,但甘英成功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
C.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因畏惧汉朝实力而放弃东来尝试
D.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此后不断东来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1564年底,伊凡四世率领家人及亲信突然离开莫斯科,对外宣称因不满大贵族的叛国行径与教会的庇护,决定放弃皇位,这一举动引发莫斯科社会极大恐慌。最终,在神职人员和黎民百姓组成的请愿团央求之下,伊凡四世于次年2月重返莫斯科。这一事件()
A.扩大了封建帝国疆域 B.使其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C.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 D.源于贵族反对特辖领地制改革
6.12世纪中后期英国亨利二世赐予林肯城特许状,其中记载:“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则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由此可知,此特许状()
A.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B.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
C.加强了英国王权统治 D.推动了城市自治发展
7.8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中亚突厥帝国与中华帝国四大势力并立的局面不复存在,拜占
庭帝国与中国也随之疏远,唐朝在中亚的势力逐渐萎缩乃至最后放弃西域。这主要是由于()
A.奥斯曼帝国兴起与扩张 B.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
C.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D.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8.“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段关于阿拉伯帝国的描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国生产力水平领先 B.帝国实力世界最强
C.亚非拉存在贸易往来 D.黑奴贸易遍及世界
9.有学者认为它是“传承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载体,继承了哈里发时代的宗教政治传统,实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错综交织......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可谓亚非欧大陆中央地带最后的封建国。”它是()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10.10~11世纪,日本领主为对抗国司(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压榨,将所开垦田地名义上“寄进”给有势力的权贵或寺院等,以他们为庇护者,形成寄进地系庄园,自己充任庄官,维持自己对土地的实际支配权。这一现象()
A.增强了武士权势 B.为地方分裂局势埋下隐患
C.完善了幕府体制 D.提高了封建庄园经济效益
11.学者在探讨中古世界的多元性时指出:“尽管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亚欧大陆不同区域却发展出差异显著的政治模式”。以下选项中,所涉及地区与解释逻辑对应正确的是()
①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为支柱
②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动荡的社会与自然经济的产物
③德里苏丹国的伊斯兰政权-借助宗教维系土著文化的传承
④沙俄的专制集权制度-融合拜占庭帝国与蒙古统治的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对某城市的印象:“在这座城市和建立在湖上的其他所有城镇里,家家户户仅以吊桥或小船作为交通工具......一座座涂有白色胶泥美丽的庙宇,从小建筑群中拔地而起......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象。”据此判断,该城市所属文明()
A.对外出口以黄金和象牙为主 B.拥有世上最古老的文字
C.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 D.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13.14世纪中叶,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游记中写道,“他们(马里人)不没收任何死于他们国内白人的财产”,而是把这些财产托付给一个可靠的“白人”保管,直到合法的继承人领取时为止。由此可推知,当时马里()
①给予了白人贸易特权②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③实现了不同种族平等④注重保护私人的财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1496年,西班牙驻伦敦大使给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写信禀告说:“有一位像哥伦布的人向英国国王提出要进行如同哥伦布向印度航行一样的探险建议”。这位“像哥伦布的人”的探险()
A.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
B.标志着英国新式海外探险活动达到高潮
C.促进了人们对高纬度地区的了解与认知
D.使新旧大陆之间建立牢固的商贸联系
15.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B.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C.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16.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率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两国于1494年订立《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葡萄牙获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1529年,西葡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教皇仲裁案的支持下,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基督教会在殖民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西葡两国试图以法律手段维护殖民利益
③西葡两国的行为有力推动国际法的发展④上述材料体现殖民扩张的有效占领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
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的开辟
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
18.据史料记载,1501年至1600年间,欧洲的黄金总量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从700万公斤激增至2140万公斤。与此同时,西欧主要国家的物价平均上涨2-3倍,面包价格在百年间暴涨6倍。这一现象反映出欧洲()
A.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成本上升 B.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从而推高物价
C.贵金属涌入导致货币的贬值 D.本土金银开采能力提高引发物价上涨
19.据158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马尼拉城2万居民中包括了4000名华人。17世纪初,华人聚居区“八连”发展出独特混合的文化:福建土楼式建筑搭配西班牙拱廊;居民使用中国闽南语和西班牙语的混合方言。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反映出朝贡贸易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B.表明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C.表明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化交融
D.折射出跨大西洋贸易的活跃
20.下表是16世纪英国诺福克郡地产所有权的百分变化比例据表可知,当时的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 B.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崛起
C.圈地运动已兴起并发展 D.新教兴起引发社会变动
21.14世纪,意大利的富人在乡间造别墅成为当时的风气。城市中的婚姻家庭模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早婚早育以便生育出更多劳动力的观念,已为男子个人奋斗和晚婚观念所取代。这反映出当时()
A.宗教伦理遭到彻底否定 B.世俗追求冲击传统观念
C.宗教改革推动人文发展 D.自由平等思想广泛流传
22.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下列材料所反映的史事能够印证这一论断的是()
A.“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他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B.“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C.“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
D.“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他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23.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
A.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B.结束了本国四分五裂局面
C.反击了外来干涉建立军事帝国 D.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4.“光荣革命”以后,国王对议会通过的法案不止一次地予以否决。据记载,威廉三世曾四次行使否决权,安娜女王在1707年也行使过一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B.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C.议会中心地位遭破坏 D.国王逐渐控制了议会
25.1871年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联邦议会有权否决,而联邦议会通过的法案,帝国议会则不能否决。”这-规定表明()
A.帝国议会的产生方式不够民主 B.帝国议会不具备立法的地位
C.联邦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德国政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26.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逐渐缩小的世界”、“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27.新航路开辟后,蔗糖作为奢侈品传入欧洲;18世纪,蔗糖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带来蛀牙、肥胖等健康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甜菜糖的产量超过了蔗糖并迅速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学方法制成的热量很低的甜味剂)。这反映了()
A.人们对糖类多样化需求的增长 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产量供不应求
C.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革新 D.垄断组织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销售
28.马克思在其一部著作中写道:“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的实践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这部著作还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巴黎公社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伟大实践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9.1898年11月,法国刊物《小日报》发表了讽刺漫画《小红帽》。该漫画将法国刻画为“小红帽”,而把英国描绘成“狼外婆”。“小红帽”手中抱着“法绍达”(位于今南苏丹),“狼外婆”身旁的窗帘上绘有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像图案。该漫画反映了()
A.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延续 B.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C.英法争夺工业革命主导权 D.英法瓜分非洲的利益交锋
30.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A.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B.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D.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31.一战期间,英国政府加强对生产能力的控制,通过特许的方式对贸易和进出口进行干预,并对资本的投入也实行了类似的控制。......到大战结束之际,政府已经直接控制了海运、铁路和运河航运,国内80%以上的食品都由政府来销售,并且还控制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政府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借鉴苏俄共产主义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32.有一次,某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发现市场上对某种作物的需求很大,但他们却无法种植这种作物,因为国家的计划已经规定了他们要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数量。结果,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自己的产品却由国家统一调配到其他地方。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农奴制改革后的沙皇俄国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苏俄
C.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 D.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
33.1931年,甘地与英国总督签署《德里协定》,同意暂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消息传出后,遭到国大党激进派强烈反对,民众焚烧甘地画像。这说明()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去民心 B.印度社会对斗争策略存在分歧
C.英国殖民者作出策略性让步 D.宗教矛盾制约民族主义的发展
34.1959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等主要城市巡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表达了主人公克服自私冲动和摆脱旧社会束缚的能力。剧中群众的选择和倾向也表明了他们对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进步的渴望。这反映出()
A.苏联文化广受美国民众的欢迎 B.美苏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
C.文化交流成为美苏外交的工具 D.苏联对美国进行文化渗透
35.阿尔及利亚独立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石油法规定,行使法国颁行的采矿许可证所赋予的权利,在发给新的采矿许可证时,如其他条件相等,应优先给予法国公司。该现象反映了独立后的阿尔及利亚()
A.经济主要依赖法国 B.仍是法国殖民地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面临新殖民主义
二、材料题(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二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殖民地革命而言,“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有哪些?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带给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说是一部大侵略史。
-摘编自《新航路开辟》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扩张领土的同时,凭经济实力,加紧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财富。通过掠夺性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输出、掠夺性贸易、海陆交通及通讯工业发展,瓦解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把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起,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条件。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中学(唐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C
  2.C
  3.D
  4.D
  5.C
  6.D
  7.C
  8.A
  9.C
  10.B
  11.C
  12.C
  13.C
  14.C
  15.B
  16.A
  17.B
  18.C
  19.C
  20.D
  21.B
  22.D
  23.C
  24.A
  25.D
  26.A
  27.C
  28.D
  29.D
  30.C
  31.B
  32.D
  33.B
  34.D
  35.D
  二、材料题
  36.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产生极大鼓舞;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为亚非拉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欧洲力量;反法西斯战争使亚非拉民主力量增长,民族意识增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民族民主运动新发展;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尤其是中国革命胜利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
  37.
  (1)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增加,商品世界性流动;出现殖民主义,从拉美掠夺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海陆交通及通讯工业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落后国家经济命脉,将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