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氓》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氓》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3 10: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难点:在诵读中基本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
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篇,所以又称“
”。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
”“
”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是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


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熟读课文,想想诗歌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你认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

蚩蚩(
) 
匪来贸丝(

乘彼垝垣(
)(
) 
愆期(

将子无怒(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 (

桑葚(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其水汤汤(
) 靡有朝矣(
)
士也罔极(
)
渐车帷裳(
) (

夙兴夜寐(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

2、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三
)重点精练和疑点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

隰则有泮(

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
泣涕涟涟
古义:
今义:
女也不爽
古义:
今义:
总角之宴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将子无怒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4)词类活用
其黄而陨(

三岁食贫(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夙兴夜寐(

2、诵读课文,学生讨论交流,复述诗中的故事后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明确:
四、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
其黄而陨
言笑晏晏
B.载笑载言
咥其笑矣
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
匪我愆期
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
于嗟鸩兮
隰则有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3、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我就有说有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默写
(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4)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认识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认识作品主题。
2、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及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2、了解“比、兴”
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难点: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认识经典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思考:1、诗中的女主人公及其丈夫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中那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何好处?
3、“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氓》这首叙事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精讲
(1)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引导学生利用诗眼“怨”来理清本诗的脉络,和体会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1、女主人公因何而怨?
明确:
2、她怨什么?
明确:
3、怨过之后,她又作出了什么选择?
明确:
小结:女主人公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女性形象;氓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四)疑点探究
探究一:你觉得女主人公与氓决绝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明确:
探究二:“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氓》这首叙事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氓》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305篇
诗三百
2、风


风骚
民间歌谣
宫廷乐歌
宗庙祭祀的乐歌
3、赋


4、(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略)
2、B
(三
)重点精讲和疑点探究
1、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愆:动词,拖延
将:动词,请,愿
贿:名词,财物
耽:动词,沉溺
徂:动词,往
渐:动词,溅
( http: / / www.21cnjy.com )湿,浸湿
爽:名词,过错
德:名词,品德,德行
言:助词,无实义
遂:动词,顺心,满足
隰:名词,低洼的地方
以:介词,把
以:连词,来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直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
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酒席,宴会
(3)通假字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4)词类活用
黄:名词作动词,变黄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写了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第三、四、五章)、 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四)课后巩固练习
1、D
2、D
3、B
4、C
5、略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2、答案:纯真热情
3、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4、答案:清醒、刚烈
(三)重点精讲(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39-40)
(四)疑点探究
探究一:(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40-41)
探究二:(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