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2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2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23 09:57:4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9张PPT。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一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一、“中体西用”(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进攻,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二)“中体西用”思想形成的经过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产生(1)时间:鸦片战争爆发后(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3)缺陷:没有考虑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2)代表人物:冯桂芬(4)意义:第一次正面论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3)内容:“中体”:“伦常名教”是根本,不得改变 “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则有益于国家发展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 (1)时间:维新运动时期(2)基本涵义: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学习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3)代表人物:孙家鼐、张之洞(《劝学篇》)(三)“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1、洋务运动2、清末“新政”(1901年)(四)对知识分子“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他们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与思想的评价更多是带有感彩的政治判断,而不是文化和思想上冷静的思考与鉴别 。2、他们看不到西方技术、经济与军事优势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根源其实是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发展。3、这种思想主张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是爱国的,但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则是落后、迂腐的。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一)洋务派和顽固派1、分歧:洋务派:使用西方科技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学习西方科技有违“祖宗成法”“立国之道”2、共同点: 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西方民主制度 。(二)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19C70、80S)羡慕与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2、维新派(戊戌变法时期)(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2)主张: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不再局限于羡慕,主张实行“变政”,但仍主张君主立宪制。(三)资产阶级革命派1、反应: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2、表现:(1)兴中会誓词中“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20世纪以后中国许多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的论著 (3)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邹容、宋教仁孙中山“三民主义”课件10张PPT。第二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产生背景: (一)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背景与经历2、主要内容(1)核心:君主立宪(2)“托古改制”理论②变法必要性: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③变法合理性:三世之说与孔子改制说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3)变法维新的纲领和具体方案 ①《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②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3、民主思想的变化发展 变法前夕改设议会、立宪主张为设立“制度局”,统领变法,并处理各方面事务。④评价“托古改制”理论积极:挑战封建传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缺陷:“跪着造反”,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有软弱性,且包含封建色彩。(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主要内容:(1)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相结合: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 (2)“伸民权”与“广民智”相联系:“伸民权”必须先“广民智”,“议院以学校为本”2、民主思想的发展 变法失败后,大力主张自由民主,主张在中国实践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三)对康、梁民主思想的评价 1、基本政治主张都是君主立宪2、资产阶级的政体形式,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而言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3、局限:主张保留皇帝,只在原来政体上改良,与民主共和存在差距(四)谭嗣同思想的特点 《仁学》: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与纲常名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一)民权主义:孙中山民主思想核心1、民权主义的提出:兴中会、同盟会纲领2、主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防止帝制的复辟 (二)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造和借鉴 改“三权分立”为“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三)三民主义各内容之间的关系1、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从不同方向反专制,最终目标一致2、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和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3、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要一次完成 (四)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大大超越君主立宪思想(1)从最终政治目标看,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2、局限性: 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一)康有为与梁启超1、相同:主张君主立宪制2、差异: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二)康有为与孙中山1、相同: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康:保留君主,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三)梁启超与孙中山1、相同: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比较突出2、不同:梁: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课件13张PPT。第三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的背景(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2)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2、“新政”的目的 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一)清末“新政”3、主要举措“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4、“新政”的特点(1)主观目的发动性(2)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二)“清末新政”(1901-1905年)1、主要措施:(1)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2)兵制:编练新军(3)学制: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4)经济: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2、评价:(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2)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三)“预备立宪”(1905-1911年)1、“预备立宪”的历程2、“预备立宪”的实质 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革命形势发展。3、“预备立宪”的后果 立宪派分化,朝廷汉官离心,使清朝专制统治陷入孤立境地。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3、代表人物:邹容、陈天华、章炳麟2、思想武器:西方民主思想、三民主义1、条件:(1)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2)民主改革与革命运动的推动(二)革命团体、政党的涌现1、一批革命团体相继成立2、中国同盟会成立(1)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3)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2)性质: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政党(4)三民主义的形成(三)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1、思想斗争:与保皇舆论的论战2、政治斗争:组织举行多次起义(四)武昌起义和清帝退位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成立中华民国,清王朝宣告终结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一)列强干涉革命的方式和步骤1、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原因:担心失去在华实际利益2、“严守中立”,积极扶植代理人(1)列强改变对华策略的原因①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②列强内部分裂,难以合作与协调行动(2)列强选袁世凯做代理人的原因①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实力与野心②袁世凯能够保护列强在华利益③袁世凯得到封建势力的支持3、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1)军事:加强在华军事力量(2)外交:拒不承认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3)财政: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国外:帝国主义的支持2、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党的进攻 3、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4、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1、性质: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2、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人民的观念的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课件11张PPT。第四课反对复辟帝制、 维护共和的斗争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专权1、对内:(1)暗杀宋教仁(2)武力镇压革命党人2、对外:“善后大借款”目的:讨好列强,筹集对内镇压经费(二)“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力量2、时间:1913年夏秋之际3、意义:革命派反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1)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2)革命派仓促应战,革命具有软弱性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1、对内:(五个步骤)(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2)1913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5)炮制新的 《总统选举法》 2、对外: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二)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复辟的准备(1)国内:①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②组织复辟“请愿团”,制造“民意”借口(2)国外:帝国主义为其制造复辟舆论古德诺《论共和与君主》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洪宪帝制”(三)护国运动(1915年底)1、背景(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2、经过:(1)孙中山《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2)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3)蔡锷组织“护国军”3、结果: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维护了共和制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背景: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公开分裂2、主要的军阀派系3、影响: 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中国陷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二)张勋复辟(1917年) 1、背景(原因):“府院之争”“府院之争”实质: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控制权 2、复辟经过3、结果:张勋失败,段祺瑞重新掌权(1)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2)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三)护法运动(1917-1918年)1、背景:段祺瑞的反动统治政策(1)对内独裁: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2)对外实行卖国政策2、经过与结果(1)孙中山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兵北伐(2)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运动宣告失败3、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1)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指导,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2)“护法”号召力不足,缺乏群众基础(3)仅依靠军阀,缺乏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4)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