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 这反映出古希腊( )
A.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文主义使人性张扬
C.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 D.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
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反映出该文明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体现该法典特点是宣扬君权神授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3.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对日耳曼人军事首领与侍从兵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兵们则为酋帅而战斗。日耳曼人首领和侍从兵之间的关系,后来一直影响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关系。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根植传统社会关系 B.以庄园经济为基础
C.产生于日耳曼地区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646年,日本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豪族则由政府发给“食封”;建立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根据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上述改革措施( )
A.推动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使武士集团重要性增强
C.促进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D.巩固了镰仓幕府的统治
5.小张同学希望了解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地区的发展情况,他找到了以下这份材料:清晨,村民曼苏尔喝完南瓜汤后,抓了两片刚做好的烙麦饼往农田赶,田里还有许多玉米和烟草等待着他去收割。路上,他看到邻居伊比利正赶着两头牛到农田里帮忙犁田,忙碌了一天后,回家的曼苏尔喝着亲自酿的葡萄酒,突然想起院子里的猪圈还没有修补…请你帮忙指出材料中共有几处错误?( )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6.15世纪中期,德国商人古登堡利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拉丁文版《圣经》,虽然精美,但是古登堡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最后破产。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使阅读《圣经》的人越来越多,此后各国陆续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从此印刷商们有了全新的市场,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断( )
A.德国印刷术领先于世界 B.天主教在欧洲广泛传播
C.欧洲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D.文艺复兴开阔人们视野
7.下表呈现的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的思想观点。由此可知,这些启蒙思想家( )
思想家 观点
孟德斯鸠 由世袭贵族、在职贵族、纳税人团、民选议会组成的中间权力机构来治理国家,基于中间权力机构全体成员的荣誉感的君主政体才是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
伏尔泰等 驯服君主制的最好方式不是划分权力或保护传统特权,而是使政府现代化,从而使它们运作得更有理性、更有效率。
A.主张限制君主的专制权力 B.借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
C.强调用分权原则治理国家 D.支持建立现代政府以捍卫君权
8.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拒绝将妇女选举权写进宪法,原先承认妇女选举权的9个州也在选举法中的选举权前面加上了“男子”两字;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也规定,女子出嫁前受父亲监护,出嫁后由丈夫监护。这些规定( )
A.深受封建等级制度影响 B.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C.忽视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D.暴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
9.在1848年欧洲革命刚刚过去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欧洲革命很快又会爆发,社会主义的胜利近在咫尺。1895年,恩格斯公开承认企图通过一次突然的暴力袭击就能取得胜利是“错了”,工人阶级应该改变自己的斗争形式,要准备与资产阶级做长期的、合法的斗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C.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D.推动工人斗争实现国际联合
10.刘宗绪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指出:“这次革命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这次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B.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推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11.1916年2月,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它是骄傲地面对梅斯(洛林地区的首府)的伟大要塞,它的名字许多世纪以来不停地萦绕在德国人的脑海中,它是法国最进步的城堡,是法国东部边境的主要堡垒,它的陷落将在整个欧洲产生影响,”与“它”相关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战役的结束标志“速决战”的破产
B.此役后德国未能突破英法的海上封锁
C.此战役发生于法国东北部索姆河流域
D.该战役所在战线为一战的决定性战场
12.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观点,后来列宁逐渐认为“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滋长”,“我们的任务就是经商做买卖”,列宁对商业贸易态度的变化得益于( )
A.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实施
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迅速推进
13.历史漫画蕴含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传递的信息是( )
译文: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左同)
A.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B.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
C.美苏两国冷战对峙全面升级 D.美苏在冷战中保持克制与妥协
14.某同学在准备历史小论文时,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了下图中的三个类别。据此判断,小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十国集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A.国际贸易体系的完善 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社会生产的国际化
15.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A.社会制度决定国家政策 B.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发展
C.美国经济霸权牢不可破 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16.古代世界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图中所示是四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甲的政治文化深刻影响基辅罗斯
②乙在地方管理上首推行省制
①丙注重利用法律维系统治秩序
④丁统治者哈里发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8.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建立统治地位服务的。这说明殖民主义( )
A.加剧了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掠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C.扩大了西欧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D.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9.阅读下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的是( )
A.白银世界性流动 B.天花病毒的传播
C.西方的殖民扩张 D.麦哲伦环球航行
20.对下图中四个国家近代政治发展进程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国家统一
B.②颁布《人权宣言》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
C.③革命过程中曾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D.④从奥斯曼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
21.据下表可知,当时法国( )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职业人数 0.5—0.6万 0.6—0.7万 0.7—0.8万 0.8—1.0万 1.0—1.5万 1.5万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22.下图为苏俄国家瓷器厂于1921年绘制的“俄国革命瓷盘”,用于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瓷盘正面绘有红色工厂和手拿锤子的工人图案,但是瓷盘背面同时绘有沙皇尼古拉二世标志与苏俄的镰刀锤子标志,因为保有尼古拉二世标志能让瓷盘在国外卖出更高价格,缓和外汇紧张的情势。由此可知,新生苏维埃政权( )
A.采取“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 B.经济实力增强但外汇储备量不足
C.注重提高艺术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D.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之间妥协
23.有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并不懂得苏联经济改革的实质,他只是肤浅地认为,苏联的经济改革将和“布拉格之春”一样,把苏联引向混乱和“市场社会主义”。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
C.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D.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国防领域
24.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看到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25.19世纪,英国史学家考尔德科特在《大英殖民帝国》一书里写道:“英国殖民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不像西班牙人那样大肆杀戮,而是“征服了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将其驯化为奴”。对于被视为英女皇王冠上宝石的印度,作者更是强调:“英国统治印度的目的在于教化”。这些记录( )
A.说明历史叙述受作者立场的影响 B.夸大英国殖民对印度的积极作用
C.提供研究英国殖民史的一手史料 D.客观上缓和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人类文明发展是文化多样性、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蔡元培先生在《东西文化结合》中指出:“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文化”,如希腊人与埃及及西亚地区接触,所以产生雅典的文化。而“移民文化”的出现,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论述的那样,会促进文化创新。
——摘编自傅腾霄《移民文化与文化创新》
材料二
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的引入,英国大多数手工工场逐渐完成了向近代工厂过渡,在工厂资本构成中,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远远超过前工业化时期所占比重,与此同时,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在工厂制时代,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用餐,在严密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例如,在英国韦奇伍德的制陶厂,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但工业化时代的劳作方式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主导地位,劳动负荷超标,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古代“希腊人与埃及及西亚地区接触”为例论证蔡元培的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的态度。(7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厂劳作方式对英国近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8分)
27.两次世界大战引发国际秩序重要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规定,“任何太平洋问题而引发的争端”都由英美法日四国进行协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被纳入《九国公约》,得到列强的承认,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0世纪20年代英美日三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在华利益,采取了扶持不同军阀的政策。比如,日本扶持奉系张作霖,英美支持直系吴佩孚。《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立了美英日三国海军主力舰“5:5:3”的比例。日本海军顾问加藤宽治愤怒地表示,“我们绝不接受美国建议基础上的妥协”“对美国的战争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对此进行报复”。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受到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设计。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秩序受到的冲击和解体。(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国际格局变动的因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历史大事 损失和破坏情况
“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来) 新航路开辟后100年间,美洲的印第安人减少90%—95%。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
拿破仑战争 (1792—1815年) 1807年至1809年,拿破仑从普鲁士等国强征了十亿法郎;在从埃及进军叙利亚时,拿破仑将俘虏的四十多名战俘全部杀害;在开罗,法军洗劫并烧毁许多村庄,法军在攻下马德里后屠杀了西班牙两万多名守备部队和三万多名市民。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选择性必修2教材及相关历史著述整理
材料二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
请选取材料一中的一个事件,运用相关史实,结合材料二中恩格斯的观点,撰写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C C A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C D B C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D B 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答案】(15分)
(1)与埃及: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模仿埃及。(1分)
与西亚:西亚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传到希腊,成为希腊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2分);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1分);腓尼基的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1分)
态度: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1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分)
(2)基本特征: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1分)资本大量投入;(1分)劳动力高度集中;(1分)劳动专业化分工加强;(1分)生产管理严格规范(严格的时间要求)。(1分)(任答4点得4分)
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1分);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1分);推动了城市化(1分);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1分);工人劳动自主性丧失(1分);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1分);促进工厂改革运动发展(1分)(任答4点得4分)
27.【答案】(13分)
(1)秩序设计:美、英、法、日四国共同主导太平洋地区的秩序,防范日本一家独大;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防止日本独霸中国;规定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比例,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扩张;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4分)
冲击和解体: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中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冲击了美、英、日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任答3点得3分)
(2)变化:从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分);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分)
因素:综合国力;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任答三点得3分)
28.【答案】(12分)
评分参考
(1)标题2分:有价值判断的标题1分。标题体现两面性的再给1分,价值错误的标题不得分。
标题示例:哥伦布大交换的罪与恩/拿破仑战争:苦难与新生的双重创造者
(2)结构3分: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2分,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价值升华可从家国情怀、当代启示出发,如“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能以牺牲他国利益、践踏他国主权为代价”。
(3)分论点及史实6分:“灾难”史实2分,可依据材料一或所学概括;“进步补偿”的论点和史实4分,须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两个分论点及相应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且符合“进步”趋势,史实错误不得分。
(4)表述1分。
示例:
《哥伦布大交换的罪与恩——灾难与进步的双重奏鸣》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明互动——哥伦布大交换。这一进程既以血腥的代价撕裂了旧世界,又以革命性的变革重塑了人类文明,印证了恩格斯“灾难与进步共生”的历史辩证法。
灾难:文明碰撞中的血腥代价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以“传播文明”为旗号,对美洲原住民实施系统性屠杀与奴役。仅100年间,印第安人口锐减90%—95%,玛雅金字塔沦为废墟,阿兹特克太阳历石被熔铸为枪炮。更致命的是,欧洲病原体如“死神镰刀”般横扫美洲,天花、麻疹等传染病造成近1亿原住民死亡,其灭绝速度远超黑死病对欧洲的冲击。这场灾难的本质,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殖民者对生命权的蔑视,是西方中心主义霸权逻辑的残酷实践。
进步:全球互联中的文明跃迁
然而,黑暗中亦孕育着曙光。哥伦布大交换打破了地理隔离,重构了人类生存图景:
物种革命:玉米、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亚非,使中国明清时期人口突破4亿,欧洲工业革命获得廉价粮食支撑;马匹的引入则彻底改变了美洲交通与战争形态。
技术裂变:中国指南针与阿拉伯三角帆技术催生欧洲远洋船队,火药武器终结了骑士阶层,推动封建制度解体。
思想启蒙:原住民的苦难激发了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呐喊,跨大陆物种研究催生了现代生物学,科学革命与民主革命在此交汇。
结语:今日之世界,仍面临生态危机、文化霸权、技术垄断等新殖民主义挑战。唯有以平等对话替代暴力征服,以可持续发展消解生态掠夺,方能避免“进步的灾难”重演,真正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