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7 21:0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黄河九曲,孕育中原农耕文明的shǔ光;长江奔流、滋养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水,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八千年前,兴隆洼先民在辽河流域播下最早的粟种;五千年前,红山人在西辽河畔创造出中华龙图腾;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与黄河的雄浑交相辉映……一个个璀璨的文明印记,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与水共生的传奇。
“一脉薪火传千载,再引清泉润九州!”从大禹“疏九河”的远古智慧,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 甲 (A.匠心独运/B标新立异);从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到当代水利工程惠泽河套平原。华夏文明史,就是治水兴邦的奋斗史。这绵延千年的治水伟业,造就了泽被苍生的水利奇观,更 乙 (A.裁剪/B谱写)了民族历史的壮丽篇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用正楷准确、规范抄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从语段括号内为甲、乙两处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
水性至柔,却可克刚;水本浑浊,静而自清。这看似对立的特性,构成了水最圆融的文化意蕴。①那么儒家则读水之志,既得“逝者如斯”的进取精神,更以“海纳百川”喻示包容气度。②这种刚柔并济的品格,不仅成就了水自身的生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③若说道家见水之德,以其“善利万物而不争”诠释至高德性、柔弱之姿反成滋养万物的力量;④此中真谛,正在于将两种特质融而为一——既能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凿刻岁月,又能以静水流深的从容沉淀万象。
4.语段标序号语句排序不当,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①④②
5.海纳百川、滴水穿石都是蕴含深意的词语,请再写出一个与水有关的词语并说明其意蕴。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将语段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水以百态入诗入文,晕染出流动的画卷。吴均笔下的富春江“① ,② ”(《与朱元思书》),显得澄澈、透亮;孟浩然登临洞庭,见“③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腾的水雾与撼城的波涛交织出磅礴气势、李白放舟出蜀,目送“山随平野尽,④ ”(《渡荆门送别》),江流裹挟着游子的怅惘奔向苍茫天地;秦观漫步春野,轻吟“树绕村庄,⑤ ”(《行香子》),一泓碧水悄然浸润着四周的诗意。你看,灵动的表达,让水的万千姿态与文人的生命情韵,在字里行间和谐共鸣。
三、综合性学习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国有超过半数的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其中约110个城市严重缺水、这一严峻形势警示我们:节约用水已刻不容缓。
“滴水在指尖,节水在心田”。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增强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每一次节水,都是照亮未来的星光;每一次节水,都是______。
7.结合语境,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语段横线处写一句话。
8.同学们要为“养成节水习惯”语段配图,你认为哪一幅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①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观其冒不韪以救房公②,感一宿而颂孙宰③,要郑虔④于泉路,招李白于匡山;此种风义,“可以兴,可以观”矣。后人无杜之性情,学杜之风格,抑⑤末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有删减)
【注】①沉郁顿挫:指诗文深沉含蓄,波澜起伏。常用于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②房公:指房琯,唐朝宰相。③孙宰:杜甫的朋友。④郑虔;唐代文学家。⑤抑:表示轻微的转折。
【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②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闺中:女子所住的地方。这里指作者的妻子。③虚幌:薄到透明的帘帷。
9.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提示 解释词语
“要郑虔于泉路”中的“要”与“便要还家”中的“要”词义相同。 (1)要郑虔于泉路
“未解忆长安”中的“解”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解开,打开;②解释,解答;③明白,知道。 (2)未解忆长安
10.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人无杜之性情,学杜之风格,抑末也!
11.【乙】文是否能作为【甲】文画线句所述对杜甫评议的例证?请简要分析。
12.赏析【乙】文画波浪线诗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妙处。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映山红
①晨雾还未散尽,山径已染上胭脂。昨夜的雨在花瓣间蓄成水晶盏,风过时溅起零星的水花。我踩着湿漉漉的苔痕向上攀,忽见几滴暗红渗进石缝——先烈们的血迹与满山杜鹃,在四月的露水里融成同一种颜色。
②(1)那些野杜鹃生长得热烈,拳曲的根须扎进黄洋界的崖壁上。有朵花恰好开在战壕旧址的豁口,五片红色花瓣微微卷曲,像极了红军帽上的布质红星。采药老人说这是“烈士鹃”,专挑旧战场生根,把土里的铁腥气酿成花蜜。他粗糙的指腹抚过焦黑的树桩,那里仍嵌着半枚子弹头,铜绿间却绽出簇新芽苞。
③八角楼前的古鹃最知情意。当年毛委员在花荫下读书,花瓣落满纸页,他便将其中一片夹进书缝。如今那株老树已亭亭如盖,花影投在复原的桐油灯上,恍惚映出那个挥毫疾书的侧影。讲解员姑娘发髻别着绢制红鹃,她说每到清明,山林间总有一些人悄悄前来。他们神色凝重,在老树的树根处放上满载敬意的花束。山风鼓荡,诉说着往昔的壮烈与不能忘却的故事。
④【甲】沿着挑粮小道往深处去,溪水驮着落花往山下奔涌。当年,朱德军长就是踩着这些红石板,把盐巴和草药送上五大哨口。石阶缝隙里挤满细碎的杜鹃,当地人唤作“火把花”,说是夜里会发出微弱萤光。放蜂人掀开蜂箱给我看,金黄的蜜里沉着点点殷红。“杜鹃蜜最是清苦。”他舀起一勺递过来,“甜味要等三咽之后才泛上来。”我细细品咂着,恍然觉悟,那股清甜,恰似先辈们一路走来的漫漫征途,唯有在岁月的沉淀与回味中,方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滋味与无尽力量。
⑤【乙】烈士陵园的花海最是惊心。十万株井冈红鹃列成方阵,花浪顺着山势起伏,仿佛还在等待冲锋号角。守陵人老周正在修剪枝叶,剪刀过处,纷纷扬扬的红屑落满纪念碑。他指给我看某块无字石碑,周围野鹃开得格外浓烈。“这是给所有没留下姓名的烈士立的。”他掸去碑上的花瓣“他们的名字都好像让山雀衔去,撒在满坡映山红里了。”
⑥暮色漫上来时,我坐在挹翠湖畔。(2)对岸的杜鹃燃成连绵一片,映红了湖水。几个穿红军军装的孩子举着花环跑过,笑声惊起白鹭,翅尖掠过水面拖出长长的金红。突然有山歌破空而来,采茶女的嗓音清亮:“日头落山心莫慌哎,夜里还有红月光——”尾音被晚风揉碎,散入无边花海。
⑦夜宿茅坪,忽闻窗外簌簌有声。推窗见月光洗亮的山道上,无数花瓣正随风飞舞,宛如流动的星河。它们掠过残破的碉堡、生锈的矛尖、字迹模糊的标语墙,最后停泊在新修的玻璃栈桥上。晨起时,我发现窗棂卡着半片残瓣,露水凝成的棱镜里,仿佛映出1928年的春天:头戴八角帽的战士正在花丛间练兵,长枪上的红缨与杜鹃纠缠成解不开的结。
⑧下山前,我在纪念馆买了两包杜鹃花种。铝箔袋上印着“星星之火”,种子却黑如焦土。回家后,我把它们种在老屋的菜园里,一个清晨忽然发现嫩芽破土而出,叶脉里渗着极淡的绯色,如一束小小火苗。(3)我微笑着望向东方天际,那里正有朝霞浸染云层,恍若井冈山的红鹃,正随着朝阳的轨迹,一寸寸染红辽阔天地。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梁路峰)
13.通读全文,说说以《映山红》为题有何好处。
14.文中标注【甲】【乙】的两段可否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15.若拍摄《井冈风采》的视频片头,你更愿意推荐(1)(2)(3)句中的哪一句内容作为画面?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校报“热点关注”栏目准备就“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展开专题讨论。下面是编辑部同学收集的材料,请你阅读并参与完成任务。
【材料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发言人指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课间时间延长,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摘自2024年9月26日中国教育在线)
【材料二】
动态分析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近20年来,学生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脊柱侧弯等增长态势明显。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生为36.7%,初中生为71.4%,高中生为81.2%。近10年来,一些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出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低龄化现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约4%的青少年为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摘自2025年4月22日《人民教育》)
【材料三】
①调研发现,“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新政在基层推行时,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②师资、场地不足。一些学校体育活动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部分学校受师资、资金、场地等限制,无法保障所有班级每天一节体育课。
③体育课程设置偏少。按照现行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1-2年级每周4节,3-9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种课程设置很难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
④家长观念阻力。部分家长“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存在,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在校体育活动时间长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摘自2025年3月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①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施行晨间“零点体育”,即学生到校先运动,30分钟的集体跑操、武术、跳绳、足球等项目唤醒身体机能;课间“微锻炼”15分钟,采用眼保健操搭配跳格子、扔沙包等游戏,缓解用眼疲劳;课后“技能拓展”20余项运动课程涵盖搏克、游泳、足球、篮球等传统与现代项目,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空间利用上,学校打破场地限制,将走廊、空地打造成“运动金边银角”,武术器械区、AI体测角等特色功能区随处可见,真正实现“处处可锻炼、时时能运动”。
②呼伦贝尔市中小学除进行广播体操、跑步、跳绳等常规项目,还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滑冰、滑雪等特色活动。各学校积极筹备班级联赛、周末联赛等体育竞赛,并全面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摘自2025年3月29日内蒙古教育发布)
【材料五】
①在焦虑与期待交织的舆论场中,两种声音在碰撞。“孩子的运动衫终于不用在衣柜里发霉了”与“成绩至关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不是添乱吗”形成鲜明对照。这些争论背后,实则暗含着对教育本质的追问——究竟是要培养考场上的解题机器,还是培育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②当教育不再执着于填满每一分钟,那些留白处自会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些在绿茵场上滚动的足球,那些在草坪上大汗淋漓的身影,都在诉说着比分数更重要的成长故事。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③当我们放下焦虑,或许会发现,两小时的运动时光从来不是时间的减法,而是为生命做乘法——让每个年轻的生命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摘自《从“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得低于两小时”新规,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教育启示?》)
16.依据材料,简述你对“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理解。
17.请从【材料四】案例获得启发,联系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一个实施建议。
18.从校长、父母、同学中选定对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段感言,向他(她或他们)表达自己的期许与思考。(100字左右)
六、名著阅读
19.读书需要思索和咀嚼,阅读名著更应如此。让我们开启这样一场体验吧!
(1)请依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成长历程,阐述这一小说形象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2)名著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物,作品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请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备选名著:《儒林外史》 《艾青诗选》 《经典常谈》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陪伴、包容、分享、协作……在人与人的共处中,我们积聚着情感体验,从懵懂无知到被触动、被感染,甚而再到学会给予,懂得传承。生命的烛火,正是在这般心与心的映照中,不断跳动,照亮人世间。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2025年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曙 càn 2.一脉薪火传千载,再引清泉润九州 3.甲A乙B
4.D 5.示例:逆水行舟。顶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在逆境中不惧困难而前行。
源头活水。来自发源地的永不枯竭的流水。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精卫填海。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6.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气蒸云梦泽 江入大荒流 水满陂塘
7.示例:润泽时光的甘霖
守护生命的诺言 8.示例1:我选图一。水龙头上标示循环标记,提示做好水的循环利用;水滴下有一只伸展的手,喻指护水节水;手的形态与水的波浪自然融合,彰显节约每一滴水就能汇聚成更大的清泉。图示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用。
示例2:我选图二。它将汉字“节水”巧妙地构筑成管路和波浪的形态,一滴滴水汇聚起来,显示出节水的效用;一行标示语更是鲜明地将节水行动的倡议显露出来。图示简约又富有激发、动员效应。
9. 同“邀”,邀请 明白,知道(或③) 10.示例:后世的人没有杜甫的性格情怀,(他们)学习杜诗的风格,是舍本逐末了! 11.示例:能做例证。乙文《月夜》一诗是杜甫被困长安后在月夜对妻儿思念的深切表达,诗人描写妻子在鄜州同样思念自己的情形,实在是感同身受增强思念程度的情感抒写,吻合甲文“一往情深”的评议。 12.示例1:诗人遥想“倚虚幌”的团聚场景,但却以“何时”表达聚期不可预料;又以“双照”突显现实同看明月彼此思念的自己和妻子,“泪痕干”则是寄望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情感表达。时空的跳转,人物情状的描摹,都使诗人的愁思之情深沉而感人。
示例2:诗人从前边现实的畅想,来到对不可知的将后的憧憬,以“双照”呼应前面的“独看”,妙在从妻子一方生发出自己的感情,将自己和妻子彼此思念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简约质朴的表达展现了深沉的感染力。
13.全文以映山红为线索,串联起井冈山的战壕旧址、八角楼、烈士陵园等革命遗迹,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杜鹃花贯穿全文,既是自然景物,又是情感载体,将作者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红色精神的感悟融为一体;映山红(杜鹃花)在文中象征着革命先烈和红色精神,与井冈山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体现了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事业的传承;映山红的鲜艳红色与革命精神相呼应,营造出壮美而深沉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4.不能调换位置。【甲】段写朱德军长送粮的往事,与前段毛委员花荫下读书,构成前后相承的关于革命领袖的故事描述;【乙】段转到对陵园内无名烈士的讴歌,若将其放到【甲】段前,会破坏内容和情感表达。 15.示例一:推荐(1)句。作为片头,它以井冈山的自然风光起始,突显盛开的杜鹃花状貌;再以特写巧妙地由杜鹃花瓣联想出红军帽上的布质红星,这样就能自然的引发出对红色革命圣地井冈山的介绍。画面物象的呈现,有喻指,能引人联想,体现拍摄创意。
示例二:推荐(2)句。作为片头,它有景物的描摹,更突出了孩子的衣着和情态,构筑出红色氛围中的动感画面。这样就将服装意象与和平年代的幸福图景勾连起来,展现出井冈山富有生机和孕育革命传承的现实风貌。
示例三:推荐(3)句。作为片头,它呈现出一个人物的情态,并以他的视角去展望祖国大地被朝阳浸染的情境,由此自然牵引到杜鹃花盛开的井冈山,喻指红色精神的深远传播。如此,人物、景象、情思就融合在一起,富有深意。
16.示例:是指中小学生每天的晨练、所上的体育课、课间体育锻炼、课后在校或在家的体育运动时间总长不少于2个小时。 17.示例1: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场地,设计晨练、课间活动、课后自选运动项目的具体内容,将学生在校体育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
示例2:发挥学校排球特色学校的优势,扩大排球训练团队规模,引导各班组建排球队,开展日常培训,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校内班级联赛。 18.敬爱的校长,请将体育运动的时空向我们打开吧,欢畅的奔跑、自在的训练能令我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松。草坪上、阳光下,运动的激情和渗出的汗水更会造就大脑灵活、身姿敏捷的青年。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锻造强健的体魄才能让未来的我们更好地发挥才智建设祖国!
亲爱的父母,你们忧虑孩子的学业,担心增加体育运动时长会耽误我们的学习、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但你们同样要明白,年轻的身体需要运动去激发活力增强耐力,要相信多运动才能让我们获得调节自己保护自己的经验和本领。希望你们积极支持我们的体育活动,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同学们,当视力不良、体重超标、心理健康失衡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时,你是否被触动?是否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对我们的重要性?运动本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繁忙的学习后,在沉迷于网络科技的现实中,还有体育活动是我们不能舍弃的必需。要成为“身上有汗,眼中有光”的青年,请积极加入到运动训练中来吧!
19.(1)示例:苦难的童工生活没有让保尔迷失和沉沦,战场的生死考验让他成为坚强的红军战士;不畏艰苦,他勇当筑路先锋;身患重疾后,他又以写作来实现生命的价值。保尔在不同境遇中,不断思索和追寻有价值的生命航向,不断坚定革命信念、锤炼革命精神,这是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成长的锻造。
(2)示例1:吴敬梓窥破世间真相,将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对社会的深入思考融入《儒林外史》的创作中,他塑造了科举制度下诸多儒生形象,借助他们揭示功名利禄对人性的侵蚀,以辛辣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现实。
示例2:艾青以现代诗的形式在不同年代写下对祖国的歌咏。抗战时期,他以“土地”和“光明”为意象,激励人们救国图强;1978年以后,他继续歌颂光明赞美社会新貌。这些无不显示出诗人的情思和担当。
示例3:为引导大众亲近古典文化典籍,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朱自清对《说文解字》《诗经》《史记》等古代经典著作做了通俗而不失学术性的介绍,使《经典常谈》成为引导人们走进经典的入门书。
20.例文:
巷口的灯
外婆家巷口的灯,是盏老旧的铁皮路灯,灯泡蒙着灰,光总像浸在水里似的,晕开一圈暖黄。我小时候怕黑,每次从外婆家出来,都要攥紧妈妈的手,盯着那盏灯一步步挪到路口。
上初二那年,妈妈住院做小手术,爸爸白天守在医院,晚上回家照顾我。那天放学,我背着书包走到巷口,发现路灯没亮。风卷着落叶擦过路面,沙沙声像有人在身后追。我攥紧钥匙,心跳得像要撞破喉咙。突然,身后传来“咔嗒”一声轻响,一道光束从背后照过来。回头看,是隔壁的陈爷爷,他举着家里的老式手电筒,光柱在地上画出歪斜的圆。“丫头,怕黑啊?”他的声音带着老年人才有的沙哑,“爷爷送你到单元楼下。”
光跟着我挪了几步,我听见他拐杖杵地的声音。“陈爷爷,您咋也出来了?”“瞧你这孩子,巷子黑,我出来遛弯顺便开灯。”他顿了顿,“电工说明天来修,今晚先凑合用。”走到单元门灯下,我转身想道谢,却看见他扶着墙,另一只手悄悄揉着膝盖。原来他的风湿腿早就疼得厉害,却为了送我,硬是撑着走了这么远。
后来我才知道,那几天陈爷爷每天都提前坐在巷口的石凳上,等我放学时就打开手电筒。有次下小雨,他披着雨衣坐在那里,手电筒用塑料袋裹着,光透过雨丝,碎成点点暖金。我接过他递来的伞,指尖触到他袖口的潮湿,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人与人之间的暖,是会传的。”
现在每次走过那盏路灯,我都会抬头看看。灯泡换了新的,光清亮亮的,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次下晚自习,看见一个低年级的小姑娘在巷口犹豫,我摸出书包里的小台灯,按下开关:“同学,我送你过去吧。”她回头时,眼里的星光和当年的我一样亮。
原来有些光,从不会熄灭。它只是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心里,在每一次传递里,变成照亮世界的炬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