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15: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手法。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手法。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杜牧、李商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学校将开展“诗歌美读”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推荐一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选择合适的诗歌进行推荐。
二、教学过程
任务一: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拔。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著称。他的《山行》《赤壁》《江南春》《清明》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2.背景资料
《泊秦淮》,本诗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这首诗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河时所作。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悲愤的七绝,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
《贾生》,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
任务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朗读要求:
①听音频,标注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②学生自由读,在朗读中初步感悟诗歌。
③全班齐声读,教师予以点评。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自主探究
探究任务:
①再次自主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②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泊秦淮》
(1)注释:
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2)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贾生》
(1)注释
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才能。
无伦:无与匹敌。
可怜:可惜。
虚:徒然。
(2)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任务三: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从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角度,分别赏析《泊秦淮》和《贾生》。
探究过程:
1.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
2.各组针对诗歌内容,手法,主旨情感展开讨论,并记录交流要点。
3.各组选择代表进行交流成果分享,师指导点评。
成果展示:
(一)《泊秦淮》
1.内容解读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
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2.疑难解析
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3.主题概括
《泊秦淮》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河的所见、所闻,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局的忧愤。
(二)《贾生》
1.内容解读
①宣室求贤访逐臣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②贾生才调更无伦。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④不问苍生问鬼神。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诗人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内容上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2.主题概括
这首诗写的虽然是汉代的事,但其实是托古讽今,讽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我们一共学习了两首唐诗,两首诗歌都展现了诗人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牧夜泊秦淮河触景感怀,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李商隐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感悟,选择其中的一首,为其写一篇赏读推荐稿,参与学校的活动。
板书设计
《泊秦淮》
烟寒水月沙(写景)
秦淮河酒家(地点)
商女亡国恨(曲笔)
犹唱《后庭花》(亡国之音)
《贾生》
第一二句:文帝求贤若渴
第三四句:问鬼神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