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选文《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朝代) (作者)的长篇小说《 》改写的,小说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如 。(至少写两个)
2.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的语言。
(1)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 ;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 。
(2)“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句话是对曹操的 描写,从中你能感受到曹操 。
3.结合你的课外阅读经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手提丈八蛇矛,好不威风”这句话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 )(填序号)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赵云
4.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读读回目,就能猜出这一回讲的是什么故事。除了读回目,阅读古典名著还有许多方法,如 。
课内阅读。
①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外套,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②“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5.这两个自然段写出了孩子越来越生气,从 到 的情景。
6.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下列理解最恰当的是______。
A.孩子受到了水手们笑声的鼓励,想要表现自己,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B.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C.孩子很喜欢自己的那顶帽子,想把帽子要回来。
7.想象一下,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时,心里会怎么想?
爱因斯坦说:“聪明的人会解决问题,而有大智慧的人则会避免问题的发生。”阅读完下面的短文,智慧更上新台阶。
①秘书走了进来。
②“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③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8.朝鲜希望把毛岸英留在朝鲜的理由是 。
9.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意思不变。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10.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把你的感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1.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夏》,完成下列各题。
夏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信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2.短文不仅写出了夏天 的气势,还从 和 两方面分别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 之情。
13.第②自然段从春天到夏天事物的变化,请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芊芊细草→( ) ( )→黛色长墙 ( )→( )
14.③段划线句子中的“举着、匍匐前进”两个词语分别换成“像慢慢生长”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5.第⑤自然段中“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是因为( )
A.夏天暑气蒸腾,使人容易出汗。
B.人们总是想着赶快去给秋苗施肥,浇水。
C.人们肩挑夏秋两季,总是在紧张忙碌地劳作。
D.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16.结合选文中夏天的特点,联系学习经历,谈谈受到的启发。
阅读课文《刷子李》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刷子李(节选)
①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③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④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⑤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⑥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17.④⑤段中“一模一样”和“模样”中的“模”读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
18.根据图示中的关键词,找出描写曹小三心理的语句,摘录下来,体会他的内心。
内心
牛!→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店也没发现 →佩服
啊?→ →
真牛!→ →
19.选文的主人公是刷子李,能否删掉描写曹小三的语句?为什么?
20.刷子李对徒弟曹小三说“好好学本领吧”,他想告诉曹小三什么?
21.读到最后一段,再联系全文,你觉得曹小三见到的是 ;听到的是 ;学到的是 。
阅读。
威尼斯小艇
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们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②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A.zhù B.dǎo)告。
2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 )
23.在选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4.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文中 这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
25.“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的倒退”表现出 。
26.下列不能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一项是( )
A.行驶速度极快,操纵自如。 B.极窄的地方也能平稳地穿过。
C.拥挤时,左拐右拐的挤过去。 D.我们的眼睛不知看哪一处好。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②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27.第②自然段是围绕哪两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8.第②自然段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 ”,体现了园中景物的共同特点是( )(填序号)
A.肆意生长,不服管教
B.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C.自由散漫,贪图安逸
29.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大树”“土墙”真的会回应我吗?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30.在萧红眼中,祖父的园子是特别的。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正是因为孩童调皮天真,所以感觉园中的一切都是都是好玩的、都是活的。
B.作者既写出了园中的生机,也写出了自己对园子的喜爱,对自由的追求。
C.作者能度过一段快乐时光,不仅是因为有园子,更多的是因为有祖父。
D.祖父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任由园子里的一切自由生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选自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片段二】
①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
……
②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①晚上在圣马克广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②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
——选自朱自清的《威尼斯》
31.以上两个片段都介绍了 。
32.【片段一】画“_________”的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外形 ,行动 。
33.【片段二】第②自然段描绘了威尼斯 ,其中第①句是对景物的 描写,第②句是对景物的 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
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阅读链接】
①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②那园里的蝴蝶、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③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改动
34.选段是围绕哪两句话写的?用“ ”划出来。
35.选段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请根据选段内容填一填。
36.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作出批注,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批注:
37.关于选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围绕“自由”二字来写,借助园中事物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B.因为作者在园子中感觉十分自由,所以将这种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
C.作者既写出了园中的生机和活力,也写出了自己对园子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D.祖父是个懒惰的人,任由园子里的一切自由生长。
38.读上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课内阅读与理解。
军神(节选)
①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②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③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④“试试看吧。”
⑤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⑥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⑦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⑧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⑨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⑩“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
39.像“汗如雨下”这样含有比喻修辞的四字词语有: 、 。
40.选文画“_____”句子运用了 描写,“紧紧抓住”、“青筋暴起”、“使劲”等词语写出了 ,此时刘伯承的内心可能在想 。从这一处人物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位 的刘伯承。
41.画“ ”句子是人物的 描写,从“勉力一笑”一词中,体会到刘伯承 的精神品质。
42.根据选文内容,写出沃克医生称病人为“军神”的原因。
课内阅读。
军神(节选)
①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②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③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④“试试看吧。”
⑤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⑥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43.结合短文,将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补充完整。
→ →额上汗珠滚滚
44.朗读画横线句子时,应该读出的语气是( )
A.兴奋期待 B.犹豫疑惑 C.冷静镇定 D.缓慢悲伤
45.用“____________”划出刘伯承不用麻醉剂的原因。
46.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是对沃克医生的 描写,体现了他 品质;“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是对刘伯承的 描写,此时他内心在想: 。
47.结合所学课文,对于“军神”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刘伯承作战经验丰富。 B.赞颂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定意志。
C.赞美了沃克医生医术精湛,仁爱之心。 D.凸显了手术的复杂和危险。
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①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②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8.主席为什么会“踌躇”?联系选文及课文填一填。
作为父亲 希望 因为
踌躇
作为领导 希望 因为
49.下面对画“___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B.句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都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
C.“示意”说明毛主席不想说话,他在纠结,想再拖延一段时间。
50.句意不变,把下列问句变成末尾是句号的句子。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5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 一 项是( )
A.“‘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B.“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
52.阅读选文,下列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黯然”在文中形容毛主席目光坚定有神的样子。
B.“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本文中指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的烈士遗体。
C.“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襄尸还”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53.请你根据画“~~~~~~~”的句子写写主席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夜深人静,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翻涌:
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4.选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描写的是一位 的心声,画“~~~”的句子描写的是一位 的心声。这样复杂犹豫的心理,用选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 ”。
55.选文描写了毛主席的悲痛心情,这种心情可以从选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请用“ ”画出两处。
56.下面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忠骨”指忠烈之士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B.“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烈士英勇作战、牺牲在战场。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为国牺牲,但却得不到厚葬,真是悲哀。
D.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也表明了毛主席的态度,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57.毛主席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决定?
阅读《军神》选段,回答问题。
①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②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③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④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⑤“七十二刀。”
⑥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58.画“ ”的句子主要是对刘伯承的 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感受到 。联系上下文,刘伯承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刘伯承心里可能会这样想:
59.画“______”的句子要用 的语气来读,“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将 比作 ,突出了 。
60.“七十二刀”这一具体数字的作用是( )(多选)
A.突出手术过程漫长。 B.说明刘伯承伤势严重。
C.衬托刘伯承意志坚强。 D.体现沃克医生医术精湛。
61.结合全文,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会称刘伯承为“军神”。
感受近现代作家的童年生活,请完成下面各题。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62.《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小说《 》。
63.这段话是围绕哪两句话展开的?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
65.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哪些事物?
66.在“我”的眼里,院子里的一切都是 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
阅读《草船借箭》片段,回答问题。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67.选文是根据 (填作者)的古典小说 中的一段改写的,我还读过其中的很多故事,如 、 。
6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69.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70.结合选文,下列对诸葛亮“笑着说”的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断定他不敢贸然出兵,这是嘲讽的笑、轻蔑的笑
B.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友善的笑。
C.笑周瑜计策落空,却又无可奈何,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D.笑自己,临阵不惧,谈笑风生,安抚士兵情绪,这是故弄玄虚的笑。
任务三:穿越时空,悟吾辈亲情。对比阅读,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一)祖父的园子
①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②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二)我的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1.选段(一)第①自然段写了园中哪些趣事?
( )→(追蜻蜓)→( )→( )
72.选段(一)第②自然段中的“乱闹一阵”指
73.读选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把你的阅读感受写下来。
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74.关于选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多选)
A.两篇散文都回忆了园中的美好景致、作者做过的趣事。
B.两篇散文都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园中的事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
C.两篇散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怀念。
D.两篇散文都体现了作者对园子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75.文段中园子还有哪种植物或动物是自由的,请你发挥想象,选择一种写一写。
课内阅读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76.(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 写的古典名著《 》中的一段改写的。
77.“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的解释应选 。
78.文中画“____”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 ,又写出了曹操 的性格特点。
79.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停在江中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80.诸葛亮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的目的是: 。
8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两个。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练习。
文段一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④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⑤“七十二刀。”
⑥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文段二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82.文段一中的病人指的是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83.文段一中画直线的部分主要抓住了人物的 描写,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
84.文段一第一段写沃克医生与平时的不同表现,有什么作用?
85.文段二出自名著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文段抓住了关羽的 、 和 描写,刻画了关羽 的形象。
86.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答三点。
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①【A】毛主席(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 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思念)。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诀别 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B】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 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 黯 淡 )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87.请用“√”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88.选文主要写了 。
89.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内心。
【A】句是 描写,作为父亲,此时的毛泽东在想: 。
【B】句是 描写,作为主席,此时的毛泽东想到 ,最后,他选择 。
90.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 )
A.毛主席是个特别爱孩子的父亲 B.毛主席不搞特殊化的高尚情操
C.毛岸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D.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情怀
91.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历史上有无数为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结合你了解的故事,写写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页,共18页
第17页,共18页
《2024-2025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1. 元末明初 罗贯中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2. 善于利用天时,料事如神 制造声势,迷惑曹军 语言 谨慎多疑,不敢轻举妄动 3.C 4.结合注释理解
5. 气得脸都红了 气极了 6.B 7.好哇,连一只小小的猴子都戏弄我。你们这些水手还在一旁笑话我,我定要追上猴子,拿到帽子,看你们谁还敢这样对我。
8.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9.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10.从“不由自主”可以看出主席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而“无限的”则体现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展现了伟人作为普通父亲的深情。 11.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主席强忍悲痛,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体现了他不搞特殊、与千万烈士同等待遇的高尚品格。
12. 磅礴 色彩 旋律 赞美 13. 密密厚发 淡淡绿烟 飞舞蜂蝶 蝉儿长鸣 14.文中的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 15.C 16.人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将来有所成就。
17. mú mó 18. 裤子上出现了一个小白点,黄豆大小 质疑 那白点原来是一个洞 崇拜 19.不能删掉。因为通过对曹小三的描写,从侧面把刷子李刷浆手艺高超的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20.他想告诉曹小三,自己的绝技不是天生的,是一天一天苦练出来的,靠的是专注和持之以恒的练习。 21. 师傅高超的技艺 人们夸师傅有一手绝活 如何做人处世
22.B 23.而且 还 24.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操纵自如 25.行船速度之快或船夫的技术好 26.D
27.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8. 愿意 B 29.从句中的“仿佛”“好像”可以看出,它们没有真的回应“我”;从中体会到“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很喜爱的情感。 30.D
31.威尼斯小艇 32. 比喻 别致 轻快灵活 33. 夜景 静态 动态 突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34.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5.虫子 蝴蝶 黄瓜 玉米 36.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在园子里的独特感受。在作者心里,倭瓜和黄瓜全凭自己的意愿开花、结果,体现了作者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 37.D 38.将“阅读链接”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我们不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园子的热爱,还感受到作者对祖父、园子和已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之情。
39. 力大如牛 泪如雨下 40. 动作、神态 病人承受手术中剧烈的疼痛 我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叫出声来,我要保持清醒,不能让手术受到影响,我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这疼痛 具有钢铁般意志 41. 神态、语言 顽强坚持、乐观无畏 42.刘伯承伤势很重,可他不但不慌张,而且很镇定;手术中刘伯承没有使用麻醉剂,一声不吭强忍剧痛,并且清楚地数着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觉得他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毅力简直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称刘伯承为“军神”。
43. 生气 愣住 44.C 45.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6. 语言 体现沃克医生的关心 动作 我必须坚持住,绝不能放弃 47.B
48. 见儿子岸英的遗骨 父子情深,难以接受永别。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岸英安葬在朝鲜 要顾全大局,维护中朝友谊。 49.C 50.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51.C 52.A 53.夜深人静,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翻涌:岸英是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他是朝鲜人民的英雄。若接他回来,虽是父子之情,却违背了国际道义。我怎能因私情而忘大义?就让他的忠骨与青山同在,与万千烈士共眠吧……
54. 父亲 领袖 踌躇 55.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56.C 57.毛主席最后的决定是把毛岸英葬在朝鲜,他这样决定是因为他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不愿搞特殊,体现了他以革命大局为重、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
58. 动作 刘伯承正在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 59. 惊叹 刘伯承 钢板 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毅力 60.ABC 61.刘伯承受了重伤却十分镇定,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中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冷静地数刀数;手术后能谈笑自如,他有着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62.《呼兰河传》 63.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64. 排比/拟人 拟人/排比 动植物自由自在 65.花、鸟、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66. 自由 因为在院子里,“我”无拘无束地玩耍,内心充满快乐和自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在“我”的眼里,院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67.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桃园三结义 68. 环境 通过对大雾天的环境描写,突出诸葛亮通晓天文,也为下文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埋下伏笔,为诸葛亮“借箭”创造条件。 69.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谨慎,不敢贸然出兵的性格,因而虚张声势,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诱使曹军射箭。 70.D
71. 摘黄瓜 采倭瓜花 捉蚂蚱 72.祖父浇菜,我拿着水瓢,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下雨啰!” 73. 拟人 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74.BC 75.萤火虫在夜幕中提着灯笼,穿梭于花丛与篱笆间,时而盘旋在溪面上,时而隐没在草丛深处。
76. 罗贯中 三国演义 77. M 氵 ② 78. 神机妙算 多疑谨慎 79.A 80.制造声势,迷惑曹军,使其不敢轻易出战 81.空城计、三顾茅庐。
82. 刘伯承 因为他在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做完了手术,自始至终一声不吭,还能清晰地数出沃克医生的刀数,他那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沃克医生,所以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83. 动作 革命尚未成功,以后还有可能会打更多的硬仗。我必须得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我一定要咬牙坚持。 84.这是一种侧描描写的方法。作者有意通过描写沃克医生与平时的不同表现,衬托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85. 《三国演义》 刮骨疗毒 神态 动作 语言 勇敢坚毅的大无畏英雄形象。 86.(1)都表现了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
(2)都是通过生动传神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品质的。
(3)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医生的赞叹,突出主人公顽强的意志。
87.不由自主 眷恋 永别 黯然 88.毛主席在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强忍悲痛,最终做出将儿子遗体留在朝鲜的决定。 89. 动作和神态 儿子为国牺牲,我却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如今连遗骨也难以相见,这种痛苦该如何承受? 语言 无数志愿军烈士同样长眠异乡,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化 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尊重朝鲜人民意愿。 90.D 91.这句话的意思是:英雄的忠骨可以长眠在祖国的任何一片土地上,不必非要回到家乡安葬。这不仅是对儿子牺牲的释然,更是对无数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崇高敬意。就像抗美援朝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牺牲时年仅21岁。他的遗体永远留在了上甘岭,但他“舍身堵枪眼”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此处黄继光事例为举例说明,学生可选取1-2个最熟悉的英雄故事展开,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即可)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