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课题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
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
(科粤版)九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组成的探究历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能依据实验事实推理水的元素组成。
01
02
掌握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方法,能正确检验水分解的产物,通过实验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03
学会制作水分子等分子模型,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新知导入
本节聚焦
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水的组成;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
问题探讨
新知导入
2022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新知导入
制作分子模型,展示“水分子漫游记”的情景剧。
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
◆ 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学习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
◆ 制作分子模型:选取适合的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拆分和组合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编写、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模块一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
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英国:道尔顿
建立原子学说
意大利:阿伏伽德罗
(A. Avogadro,1776—1856)
提出分子学说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18 世纪末
法国:拉瓦锡“分解水”获得“可燃空气”
公元前 5世纪前后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 460—约公元前 370)创立“原子论”
法国:盖-吕萨克
(J.L. Gay-Lussac,1778—1850)
提出气体化合体积定律
19 世纪初
公元前10世纪前后
中国:阴阳说、五行说等
古印度:朴素元素论
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时间轴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论(冷、热、干、湿)
中国“五行之说”
(金、木、水、火、土)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178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J. Priestley,1733—1804)、卡文迪什(H. Cavendish,1731—1810)分别将“可燃空气(氢气)”与空气或“脱燃素空气(氧气)”混合后点燃爆炸,发现有水生成。
普里斯特利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拉瓦锡听说这一发现后,认为水不可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他利用自制的装置,将玻璃曲颈甑中的蒸馏水加热,水蒸气进入用陶瓷密封的红热铁管后,在试管中收集到了“可燃空气(氢气)”。
铁和水蒸气的反应装置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讨论与交流
1. 拉瓦锡通过“铁和水蒸气反应”实验收集到了“可燃空气(氢气)”, 结合普里斯特利、卡文迪什的实验结果,推理得出结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你认同吗?为什么?
氢气 + 氧气 水
点燃
铁 + 水蒸气 四氧化三铁+氢气
高温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1.不认同。虽然拉瓦锡等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为水的组成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仅通过“铁和水蒸气反应”收集到氢气,结合普里斯特利、卡文迪什的实验结果,不能直接得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铁和水蒸气反应只能说明水参与反应后有氢气生成,普里斯特利、卡文迪什的实验可能涉及到氢气的性质及燃烧等,但这些实验没有直接证明水的组成元素。要得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还需要更多定量实验,如精确测量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以及氢气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关系等,来确定氢和氧的质量比,从而证明水的组成。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讨论与交流
2. 图中道尔顿、盖-吕萨克、阿伏伽德罗对“氢气和氧气反应” 实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你更赞成哪一位科学家的观点,为什么?他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分享你的看法。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道尔顿
建立原子学说
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
的,并且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氢气和氧气结合成水的微观过程是:
盖 - 吕萨克
提出气体化合
体积定律
通过实验发现 2 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反应生成2体积水蒸气,推测:
阿伏伽德罗
提出分子学说
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提出“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气体含有相同数目分子”,推测:
三位科学家对“氢气和氧气反应”实验做出的解释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2.阿伏伽德罗的观点更合理。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这一观点无法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组合方式;盖-吕萨克提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这与一些实验结果不符,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实验,根据他的观点会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而阿伏伽德罗提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很好地解释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关系,即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反应生成2体积水蒸气,符合实验事实。
他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探索物质的组成与构成。道尔顿运用了逻辑推理和假设的方法,根据一些实验现象和思考提出原子学说;盖-吕萨克通过实验测量气体体积关系来研究物质反应的规律;阿伏伽德罗则在前面科学家的基础上,综合实验事实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运用了科学的推理和假设,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来建立理论。这些方法体现了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理论的过程。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 提出问题 水由什么元素组成呢?
● 设计实验 1. 实验装置设计
方案一、方案二是两种电解水装置,请你仔细阅读并画出方案三的简易电解水装置图,所需仪器如下:水槽1个、试管2支、胶塞2个(中间打孔插入电极),电极2个,电源1个,导线2根。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方案一:水电解器
方案二:简易电解水装置
方案三:简易电解水装置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2. 检验生成物的方法
根据下面的框架图,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
氢气: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火焰为淡蓝色,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则证明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氧气: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验证氢气的方法 验证氧气的方法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 进行实验
利用方案一的水电解器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是:①电解水;②检验产物,注意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方式,观察并记录现象与数据。
● 撰写实验报告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
姓名: 班级: 日期: 提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
实验原理: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O) 氢气() + 氧气()
电解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导线、烧杯、酒精灯、火柴、小 木条、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等。
实验示意图 实验步骤 观察与记录
电 解 水 1. 取 约 100 mL 的水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①,搅拌。
╱
①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以增强导电性。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实验示意图 实验步骤 观察与记录
电 解 水 2. 打开两支刻度管的活塞,将溶液注入电解器中至两支刻度管充满 ,关闭活塞,连接直流电源。 3. 通电,观察并记录电极上和刻度管内的现象。 4. 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 ①通电后,两个电极的表面出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
②电解后,连接电源负极的刻度管内气体体积为2V ,连接电源正极的刻度管内气体体积为V ,它们的比约为2:1。
刻度管内不可留有空气,以免点燃气体时造成爆炸。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实验示意图 实验步骤 观察与记录
检 验 产 物 5.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刻度管管口,打开活塞,在尖嘴口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并记录现象。 ③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刻度管内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电源 电源
活塞 活塞
负极 正极
活塞 活塞
负极 正极
控制活塞的开启速度,使气体缓慢放出,点燃气体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爆炸。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实验示意图 实验步骤 观察与记录
检 验 产 物 6. 关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刻度管管口活塞。用燃着的木条靠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刻度管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④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刻度管内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负极 正极
活塞 活塞
电源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收集证据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V正∶ V负 ≈1:2 。
2. 分析证据
项目 反应物 生成物 物质种类 水(O) 氢气() 氧气()
元素组成 氢元素和氧元素 氢元素(H) 氧元素(O)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3. 得出结论
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同时结合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实验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反思与评价
1. 电解水和煮沸水时都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有何不同?
电解水时,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化学变化;
煮沸水时,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水中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等)逸出,从而产生气泡,这是物理变化。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 反思与评价
2. 以上实验中有哪些现象和数据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电解水实验中,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不同的物质,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且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 ,这些现象和数据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 表达与交流
根据这一实验,你认为探究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
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物质分解或转化为其他物质,分析生成的新物质的元素组成,再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来探究物质的组成。例如电解水实验就是将水通过电解反应转化为氢气和氧气,通过分析氢气和氧气的元素组成,从而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任务二
项目活动 1 学习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
探究新知
思路与方法导引
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
探究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时,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变 化”这一规律,若能将化合物分解为已知组成的物质,就可通过分析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来推测该化合物的组成;反之,若能用已知组成的物质合成化合物, 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反应物的元素组成来推测该化合物的组成。
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科学家还会借助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 射线衍射仪等仪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例1、电解水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2中得到氧气
B.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
C.实验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D.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课堂典例
【答案】D
【解析】A:试管2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B:试管1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多,是气,气具有可燃性,能够燃烧。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发生变化,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气和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D。
例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将该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课堂典例
【答案】A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将该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选A。
例3、 最早通过实验测定水的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道尔顿
B. 拉瓦锡
C. 门捷列夫
D. 阿伏伽德罗
课堂典例
【答案】B
【解析】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是最早探究水组成的科学家。
模块二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模型拼装可以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制作分子模型吧~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1.制作模型
请你用橡皮泥或黏土等材料制作6种分子模型(如图),各分子模型的制作数量要求如表所示。
2个氢分子() n 个水分子(nO,n≥6)
1 个氮分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
2 个氧分子() 1 个氨分子()
分子模型的制作数量要求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2.拼装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请你将制作好的水分子模型按照方案二或三进行拼装,然后根据演示结果画出相应的微观示意图。
方案一: 用2个水分子模型演示 以2个水分子(2O)分解为例:
方案二: 用4个水分子模型演示
方案三: 用6个水分子模型演示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讨论与交流
1. 方案一、二、三中水分子模型拆分后分别得到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2. 方案一、二、三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后分别得到多少个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3. 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结合该实验说说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1)拆分后均得到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2:1。
(2)重新组合后分别得到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是2:2:1。
(3)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都不发生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单质模型如、;化合物模型如O;氧化物模型如O。
任务三
项目活动2 制作分子模型
探究新知
最后,请你将所制作和拼装后得到的模型进行分类,分别放进右边的三个筐中。
例4、某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表示水分子的模型是( )
课堂典例
【答案】C
【解析】A,图中展示的是两个单独的氢原子和一个单独的氧原子,不是水分子,A错误。B,图中展示的是两个氢原子结合成的氢分子,不是水分子,B错误。C,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符合水分子的结构,C正确。D,图中展示的是两个氧原子结合成的氧分子,不是水分子,D错误。C正确。
例5、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A. 氢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课堂典例
【答案】B
【解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约为1:2。所以选B。
例6、 制作水分子模型时,需选用的小球数量比例为( )
A. 氢球1个,氧球2个
B. 氢球2个,氧球1个
C. 氢球1个,氧球1个
D. 氢球3个,氧球1个
课堂典例
【答案】B
【解析】水分子化学式为H O,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模块三 项目活动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任务四
项目活动 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探究新知
任务四
项目活动 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探究新知
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演一部“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体会水分子在变化中的经历。
内容:“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时间:5 分钟
主角:水分子
形式:现场表演 / 视频展示
任务四
项目活动 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探究新知
提示:在进行展示前,每个小组需要以“水分子”为主角编写故事大纲。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充分挖掘生活中见过的水的状态、运动途径及变化情况(漫游地点尽量含自然环境、动植物体内),写好剧本后,小组成员共同制作道具,分配角色并做好预演或拍摄。
情景1 :
阳光照在湖面上,
湖水蒸发……
。
情景2 :
云里的冰晶落下,到半空变成水珠,下雨了……
。
情景3 :
水被树根吸入,随着导管到了叶肉细胞里,和二氧化碳变成……
。
任务四
项目活动 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探究新知
有创意!我们组拍视频,就用之前做的分子模型做主角。
小组现场表演,我用水分子头箍做道具。
任务四
项目活动 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探究新知
最后,请你对自己在制作模型、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你的表现如何?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项目评价
课堂总结
模块四 练习与实践
1、下列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课堂典例
【答案】C
【解析】水是纯净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宏观用“组成”,微观用“构成”。选C。
2、 下列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 )
A. 水的蒸发
B. 水的净化
C. 水的电解
D. 水的蒸馏
【答案】C
【解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分层作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 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O
D.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课堂典例
【答案】D
【解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氢元素质量分数为(2/18)×100%≈11.1%,电解水氢气与氧气质量比为1:8,化学式为O。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