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大家都来学化学”是正式系统地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第一个单元,主要指向“化学科学本质”、“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和“物质的多样性”三个大概念的建构。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单元大概念: 1.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如化学合成材料用于制造衣物、建筑材料,食品制作添加化学品等;化学还与环境、健康相关,药物研发依赖化学;同时,化学推动材料发展与社会进步,古代就有诸多化工发明,现代化学在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2.认识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施、安全规则;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如试管、酒精灯等;学会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像液体倾倒、量取、加热等,培养实验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习惯,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3.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判断,像水结冰是物理变化,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通过观察和实验辨别物质性质,提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认知能力。 4.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含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获取证据、得出结论等环节;以探究铜受热变黑等实验为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质性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核心概念: 1.化学关联生活的衣食住行 2.筑牢化学实验根基,练习实验基本操作 3.分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区分物质两种性质 5.掌握科学探究步骤 6.明确化学学科价值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 》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练习实验基本操作”:介绍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阐述化学与生活各方面紧密相连,像家居材料、出行工具制造、环境治理与健康保障,以及化学在古代化工发明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主题2“化学实验室之旅”:带领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施、安全规则,如穿戴实验服、正确使用仪器等。学习常见化学仪器,如试管、酒精灯的用途与操作方法,掌握药品取用、物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习惯。 主题3“物质的变化”: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实例,如火柴被折断、水的三态变化、石熔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变化的特征,从而引出物理变化的概念。接着,又通过火柴梗燃烧、镁条燃烧、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等实验,让学生对比物理变化,总结出化学变化的概念及特征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主题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物质的性质,先介绍物理性质,即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这些性质可通过直接观察或物理方法测定;接着阐述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第二部分着重于科学探究的方法,以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为例,详细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先以“身边的化学”开篇,阐述了化学与家居、出行、环境、健康的重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织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紫甘蓝等家庭中常见的物品开展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安全标志、试剂的摆放规则、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和观念,进而练习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给物质加热和玻璃仪器的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而后通过观察法了解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使学生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后通过探究铜受热变黑的原因、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差异等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其意义,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可安排家庭化学现象分享会:让学生提前观察记录家庭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烹饪、洗涤剂去污等。课堂上分组讨论,分享现象并尝试解释,最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这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操作竞赛:设置常见实验操作任务,如液体量取、固体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学生分组竞赛,按操作规范和完成速度评分。竞赛过程中,其他学生可观察学习,结束后教师总结问题,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物质变化探究活动:提供蜡烛、镁条、石灰石、稀盐酸等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变化。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判断变化类型,分析原因。活动结束后交流讨论,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教学资源方面: 1.实验视频资源:收集或制作涵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变化实验等内容的视频,如正确使用酒精灯、氢气燃烧等。实验前播放视频,让学生预习;实验后播放,帮助学生回顾总结,规范操作。 2.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布置作业、测试,开展讨论。教师可发布与单元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线讨论;也可布置线上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辅导。 3.科普读物推荐:推荐《化学趣史》《元素的故事》等科普书籍,以及“美丽化学”等科普公众号。学生课后阅读,拓宽知识面,了解化学发展历程和前沿成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本单元教学重点:聚焦化学基础认知与实验。重点是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掌握常见仪器用途及操作,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物质的两类性质,熟悉科学探究步骤,为后续化学学习打基础。 本单元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看生活,规范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据现象数据得出结论,提升探究与思维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举例说明化学科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列举化学家创造的对日常生活有价值的物质;能查找资料并讲述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 2.能初步结合具体探究活动说明科学探究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发现和表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出简单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或实践活动方案;能通过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收集证据能初步基于事实,分析证据与假设的关系,形成结论。 3.能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能识别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和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具有预防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意识。 4.能正确选取实验试剂和仪器,依据实验方案完成必做实验,并能初步、简单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能说明必做实验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分析实验实施的合理性,能体现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5.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从宏观视角说明二者的区别;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家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的创造性贡献。
单元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像水的蒸发、食物的变质等。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也接触过部分与物质相关的知识,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这些认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尚未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 2.学生学习障碍点 本单元部分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性质的微观内涵。实验操作规范性也是难点,学生易忽略操作细节,导致操作失误。此外,科学探究步骤复杂,学生在提出有效假设、设计合理实验以及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方面存在较大挑战,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3.学生学习的发展点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系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解释能力。在实验技能上,学会规范操作仪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和创新性,学会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 化学观念: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一定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等化学观念,初步发展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分析、解决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获取化学事实,逐渐形成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1.学会进行安全、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任务2.初步形成“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获取证据并分析得到结论用科学语言和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的探究思路。3.通过“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等实验的开展,发展从化学视角对常见的实验、生活现象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1.遵守科学伦理和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和观念。2.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积极的认识。
达 成 评 价 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身边的化学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化学实验室之旅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物质的变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身边的化学 1.能举例说明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应用,如化学合成材料用于衣物制造等。 2.识别常见生活用品中的化学品,阐述其作用,像食品添加剂在食物制作中的用途。 3.阐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列举化学在材料研发、医药制造等领域的贡献。 化学与家居 化学与出行 化学与环境、健康 化学与材料、社会发展 1课时
课题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化学实验室的各类设施,熟知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和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的含义; 2.清晰说出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试剂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等基本化学实验操作。 走进实验室、练习实验基本操作 1课时
课题3物质的变化 1.依据定义准确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判断生活中常见变化的类型。 2.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用规范语言描述并记录,如镁条燃烧的现象。 3.从微观角度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能解释相关变化现象的原因。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课时
课题4物质性质的探究 1.能够准确阐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列举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依据物质的变化准确判断其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熟练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够运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3.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探究实验,如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实验。 物质的性质、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课时设计(课题3)
课题 物质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科粤版下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聚焦物质变化规律与本质,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石。其涵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大核心类别,通过火柴梗被折断、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玻璃破碎、食盐溶解再蒸发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即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其特征主要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改变。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区分两种变化的科学标准,理解化学变化伴随能量转换、新物质生成等特性;在能力培养上,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培养科学探究思维;同时渗透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兼具知识传授与科学素养培育双重价值。
2.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内容时,学习者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能直观感知水结冰、铁生锈等现象,但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存在困难,易将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的变化简单归为化学变化。他们虽有观察与探究兴趣,但逻辑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面对分子、原子层面的微观解释会感到抽象。此外,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练,小组合作探究时分工协作能力较弱,教学中需注重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直观实验和微观动画辅助理解,同时加强实验指导与合作训练 。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微粒观:从微观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变化观:理解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形成“物质可以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观念。能量观:认识到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等,初步建立起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观念。【科学思维】: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化学反应常伴随的现象。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认真观察、实事求是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晰准确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熟练握两者的区分方法;学会科学规范地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与记录,总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精准运用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究物质的变化;正确理解并准确提取观察到的现象,避免将某些实验现象错误地当作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2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铁生锈时出现颜色改变、生成新物质,这能说明什么?还有哪些现象常伴随化学变化?(5分)任务二:物理变化①水结冰和蜡烛受热熔化,二者在变化过程中本质相同点是什么?(5分)②打碎玻璃后重新拼接,这个过程是否属于物理变化?如何用物理变化特征解释?(5分)任务三:化学变化①铁生锈与木材燃烧,都产生新物质,二者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明显不同现象有哪些?(5分)②食物腐烂是缓慢的化学变化,怎样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一过程中分子的改变?(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本节聚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观察。【问题探讨】 观看一个“化学魔术”—喷雾写字。老师事先准备好一张白纸,柯柯用装有某种液体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会发生什么现象?看完这个魔术般的有趣实验后,你一定会惊叹:现象真奇妙!由此你可能会联想到许多问题。现在,请从学习化学的角度去想一想,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进行讨论和探究呢? 学问,首先是学会提问。观看完喷雾实验,你是否想问:1. 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试剂写下了隐形字?2. 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试剂?3. 两种化学试剂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你一定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吧,那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化学这门既有趣又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吧! 【小组讨论】 同学们分成小组探讨问题。 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点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观察活动】 请你仔细观察以下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目的 了解物理变化的特征。实验一: 火柴梗被折断。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形状 ____(填“变化”或“未变化”),____(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二: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 ____(填“变化”或“未变化”), ____(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三: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的状态 ____ (填“变化”或“未变化”), ____ (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四:食盐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教师讲解】在上述列举的变化过程中,有的物质只发生形状的变化,有的物质的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都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课堂提问】请举出生活中发生物理变化的两个例子: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物理变化 【小组讨论】实验一:火柴梗被折断。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二: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 _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三: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实验四:食盐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观察到的现象是:食盐入水渐溶成无色溶液,加热蒸发,水沸冒气,最终析出白色食盐晶体。【课堂提问】生活中发生物理变化的例子:1.水结冰,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2.气球充气,气球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气体只是被压缩进气球。3.铁水铸锅,铁从液态变成固态,物质状态改变,成分不变。4.玻璃破碎,玻璃的形状由完整变为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5.酒精挥发,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变化,物质本身不变 重点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没有新物质生成。通过课堂提问、实验观察及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常见物理变化现象(如物质三态转变、形状改变)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否用物理变化知识解释生活实例。对于能熟练分析物理变化过程、准确阐述其特点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存在概念混淆、判断错误的学生,针对性指导,强化对物理变化核心要点的理解与运用。
设计意图:先通过生活中火柴折断、石蜡熔化等直观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变化特征,培养观察与总结能力;对比不同物理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无新物质生成”本质。通过分析复杂情境,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认知框架,为后续区分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任务三:化学变化
【观察活动】实验一:火柴梗燃烧实验二:镁条燃烧注意:观察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思路与方法导引】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借助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等进行感知,通过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不同阶段的现象,搜集和获取证据,进而分析推理,最后形成结论。【讨论与交流】在实验二中,请你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观察活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验1:气体生成:在装有少量小块石灰石固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实验2:颜色变化:在装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 2 mL稀硫酸。实验3:将未开封的可乐瓶的瓶盖打开后,改用带导管的瓶塞把瓶口塞紧,把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轻轻摇动可乐瓶。【教师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变化无处不在,如烟花爆竹的燃放、食物的腐败、酿酒等过程都发生了化学变化。【思考】1.有发光、放热、爆炸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教师讲解】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课前问题:利用不同化学物质间的反应来呈现字迹:酸碱指示剂显色反应:酚酞是常见酸碱指示剂,本身无色 。当用酚酞溶液写字晾干后字迹隐形,再喷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 ),酚酞遇碱发生化学反应变红,使字迹显现 。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碘伏有强氧化性 。用维C溶液写字晾干后,喷碘伏时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字迹显现 。络合反应等其他化学反应:不同化学物质相遇可发生络合等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如三氯化铁溶液和硫氰化钾溶液相遇发生络合反应显血红色 ;碘水中碘单质与纸张中淀粉发生反应变蓝,若用米汤等含淀粉液体写字,晾干后喷碘水可显字。【长话短说】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化学变化的观察: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即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化学变化常伴随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板书】化学变化 【观看图片】火柴梗的燃烧现象: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的固体镁条的燃烧现象:燃烧前:镁条是白色固体 燃烧时:发出白光,并且放热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固体状物质【讨论与交流】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通常呈长条状,质地较软,可以弯曲。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白色粉末状固体,颜色变为白色,形状从原来的长条状镁条变成了细小的粉末状固体。化学变化的证据: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了白色粉末状的新物质氧化镁。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镁条燃烧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和形状等都发生了变化,且生成的白色固体氧化镁与燃烧前的镁条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差异,这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观察活动】实验1:观看视频现象:石灰石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石灰石逐渐溶解,试管内液体变浑浊。判断及理由:这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石灰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符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实验2:观看视频现象: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判断及理由: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其中,溶液变蓝是由于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这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实验3:观看视频 现象:打开可乐瓶塞后,会听到“嘶嘶”声,有气体逸出。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并摇动可乐瓶,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及理由:发生了化学变化。可乐中溶有二氧化碳,打开瓶盖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通入澄清石灰水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符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对化学变化知识点的学习评价,可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判断常见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能否说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产生沉淀等)及本质特征。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表现,了解学生对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变化的理解程度,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评估知识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化学变化知识点设计以镁条燃烧、铁钉生锈等典型现象切入,借助直观实验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究欲。引导学生观察颜色改变、气体生成等现象,分析归纳化学变化本质,培养科学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强化概念辨析;结合微观示意图讲解分子原子变化,突破抽象认知难点。联系食品变质、燃料燃烧等应用,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
7.板书设计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2.化学变化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能量变化等举例:铁生锈、蜡烛燃烧3.两者区别与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物质的变化”教学中,优点在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火柴折断、蜡烛燃烧等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小组讨论环节也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抽象概念,如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时缺乏更直观的教具或动画演示,导致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现象,忽略原理思考,且小组合作存在分工不合理的情况。此外,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理解复杂变化和应用知识时较为吃力。后续教学会增加微观动画展示,利用多媒体呈现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碍。实验前加强引导,明确观察重点和思考方向,优化小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针对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更多辅导和练习,巩固基础知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内容,如探究生活中复杂变化的本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