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古诗文,可赏四季美景。①huā xiāng niǎo yǔ的春,②fēng yún biàn huàn的夏,③xuàn lì多姿的秋,白雪皑皑的冬,自然画卷在作者笔下永不④tuì sè。
阅读古诗文,能品百味人生。为真爱执着追求,为生计辗转奔波,为理想不懈奋斗……读到古诗文中的酸甜苦辣,使我们的内心深受触动。
阅读古诗文,更要体悟其中情志。遇到(A)磅礴之景,作者(B)叹为观止;辞别(C)挚爱亲朋,作者离愁满溢;追求人生价值,作者执着不悔……作者的声音似乎(D)历历在目,饱满的情感丰盈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一起赏读古诗文,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礼吧!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改句:
3、文段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磅礴B.叹为观止C.挚爱D.历历在目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文教学的问题,叶老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B.《光明日报》刊出的“小小手机,关乎党风政风”这篇文章,我认为有三个特点。
C.对我国经营管理人员来讲,意识到这一点:计算机化企业,计算机化经济时代和计算机化企业经济管理思想正在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D.王先生到底称赞我的什么呢 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 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正粒子和一个反粒子,一个携带正能量,一个携带负能量。
②因为他们存在的时间极短而无法被检测到,所以将它们称为“虚粒子”
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时空是分散的。
④这些虚粒子会凭空出现,存在极小的一段时间,然后因相互碰撞、结合而湮灭。
⑤在真空中,随时会凭空出现一对虚粒子对:
③⑤①④② B.④⑤①③② C.⑤④①③② ②③⑤④①
6.名著阅读
《诗经》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探究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有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唱歌;一唱三叹,叫人回肠荡气。 (1)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桃夭》属于风、雅、颂三个部分中的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根据所学《经典常谈》内容,试探究《诗经》诗歌的形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小语想要了解张仪等人的经历,便于更好地理解孟子的反驳。下列《经典常谈》篇目中,他应优先选择的是( )
A.《战国策》第八 B.《说文解字》第一
C.《诗经》第四 D.《史记》《汉书》第九
7.默写古诗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茅飞渡江洒江郊, ,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6)我国古诗中有很多表达对朋友的深厚友谊与难舍难分之情的送别诗,感人至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饱含的真挚友情与豁达胸襟;李白的《送友人》用“ , ”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中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每年产生约4亿吨塑料垃圾,其中塑料杂货袋、塑料瓶、塑料瓶盖、塑料吸管等占有不小比例。中国生物多样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人民战塑”行动,号召全国人民自觉抵制塑料污染,作为对全球治理塑料污染倡议的响应。
(1)班级拟在某超市广场开展“自觉抵制塑料污染”宣传活动,请你撰写一条宣传标语。
一位阿姨围观了宣传活动后,想要到超市购物,你怎样劝说她不使用塑料购物袋?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9.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10.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不知其善也
③然后能自反也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②而羽③之,镞④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羽:这里指加上羽毛。④镞:箭头。这里指加上箭头。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子之能加之以学/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B.岂可及乎/及郡下,诣太守
C.御狂马不释策/执策而临之
D.不揉自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1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15、完成下面表格。
出处 句子 相同话题 方法与侧重点
甲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① ②用 的方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③用比喻强调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和龙眼杂交出来的新水果,苏东坡和你都想了解
①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广西合浦吃过龙眼后,写下了诗句“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他敏锐地发现了龙眼和荔枝属于同类品种的不同分支。后来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两者虽都属无患子科,但却是两个独立的物种。
②不过苏东坡绝对想不到的是,时隔千年,科学家成功地将荔枝和龙眼进行了杂交。
③想要在自然界,让两个独立的物种天然杂交其实非常困难。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和其他物种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生殖壁垒,物种也会用各种手段去限制和别的物种间的交流。这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是保证自己基因延续的基础,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就成了培育新品种的“拦路虎”了。
④对于荔枝和龙眼的杂交同样如此。因为二者是不同属的物种,根据基因测序,二者大约在10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分化了。想要让它们产生“爱情的结晶”,至少有三个巨大的困难等待着解决。
⑤首先,就是要摸清楚荔枝和龙眼的“家谱”。虽然这二者都是常见的水果,但由于都是热带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较小,所以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他国家对于二者的研究也相当有限。在科学家的努力之下,2010年左右我国分别构建了荔枝和龙眼的分子遗传图谱,并且在理论上证实了二者有杂交的可能。
⑥紧接着就是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杂交。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荔枝和龙眼生产国,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左右。尤其是荔枝,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非常多的品种,桂味、糯米糍、妃子笑……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种。但这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甜蜜的烦恼”,究竟哪些品种适合进行杂交呢?
⑦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实验之后,我国的科学家们分别选择了石硖龙眼作为母本,紫娘喜荔枝作为父本。石硖龙眼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好吃的龙眼品种了,产量也很可观,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果实比较小;而紫娘喜荔枝口感虽然没有那么甜,略带有酸味,但它的果实很大,甚至超过鸡蛋大小,并且它的产量很高。挑选这两个品种,不仅因为二者的特点鲜明,杂交之后优缺点可以形成完美的互补,还因为紫娘喜属于晚熟的品种,花期与石硖龙眼间隔较短,可以提供更有活力的花粉。
⑧不过即使这样,想要实现二者杂交,还需要面临第三个问题:杂交亲本之间缺乏相应的识别机制,正常情况下龙眼无法识别荔枝的信息。
⑨我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叫作“蒙导授粉”的技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让龙眼可以识别荔枝的花粉,从而产生受精体。这是杂交过程中难度最高的环节,并且由于荔枝的花粉非常小,所以授粉的工作宛如米上雕花。
⑩在不断杂交和筛选之后,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在广州从化由龙眼和荔枝杂交的品种——脆蜜正式亮相。它的果皮外壳呈黄绿色,与龙眼相似,但上面长着荔枝般的龟裂片。脆蜜的果肉完全无渣,糖度更是高达20%—24%。除了外观和口味上的独特外,杂交还带给了脆蜜很多优势,比如说生长速度要比普通龙眼树快很多;在成熟期上要晚于正常的石硖,这样可以形成错峰上市;尤其是耐寒性上,远超了它的亲本,这意味着脆蜜的种植区域可以往北扩散。
据报道,2023年脆蜜已经通过定制销售的手段,在广州部分地区进行了推广,预计将在2025年全面上市。
如果苏东坡活在今天,尝到脆蜜后不知又会创作出怎样的诗作。
(选自2024年4月13日《科普中国》,有删改)
16.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7. 实现荔枝和龙眼杂交需要解决三个困难,解决这三个困难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8. 文章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实现荔枝和龙眼的杂交,体现了我国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乌篷船
罗大冈
乌篷船,我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它是不折不扣的绍兴土话。一声“乌篷船”,我内心立即涌现出离别了六十多年的故乡风貌。
乌篷船在河上航行,远看象一个黑得发亮的甲虫。船梢有两支交叉划水的橹,把水划成无穷无尽互相连接的“之”字,乌篷船就在这奇特的轨道上滑行,象飞又象爬。
乌蓬船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点缀。农民和渔夫们用的船,没有乌篷船那样庞大的身躯,而且经常不用篷,即使有篷,也没有乌篷船的篷高大。一般船篷都是白色的,太阳晒久了,竹子就变成灰白色。只有乌篷船的篷用黑漆漆的,简直和工艺美术品一样;外加一层桐油,明光闪亮,无论多大的雨也滴水不沾。不过也有缺点:黑色吸热,夏天坐乌篷船比白蓬船要热。由于它船身高大,船舱敞朗,仍是舒适的。而且,除了船篷漆成的黑色之外,船头船舷都漆成别的颜色,有的甚至有彩绘。船舱里,甲板和两舷漆成黄褐色,配上同样漆色的简单桌椅,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我们水乡,这种乌篷船就相当于豪华的游艇了。
提到乌篷船在我故乡人民生活中所演的各种角色,那是三天也说不完的。比如大户人家办婚丧大事,就得出动不止一艘乌篷船,三艘四艘,甚至更多的乌篷船排成浩浩荡荡的船队。可是印象并不深刻,远不如“船过坎”,也不如“上坟船里看娇娇”①。每年清明,有条件的人家总要雇一只乌篷船,带上祭品,大人和小孩去祭扫祖坟。都换上新衣服,姑娘们都爱“点胭脂”,在“人中”下面,在上下唇吻合处,点颗大红圆点,像一颗大樱桃。最爱闹最活泼的是七八十来岁的男女孩子。当两只乌篷船迎面相遇时,两只船上的孩子,包括红脸的娇娇(十岁左右的女孩),争着从舷窗口探出头来,互相笑乐叫喊。男孩子更是淘气,互相投掷橘子皮、瓜子壳,一直闹到船离远了,欢笑叫喊声听不到了,才歇下来。对于淘气的孩子们来说,“上坟船里看娇娇”是真正的诗意,天真的诗意。今天我已经是须眉皆白的老人,回想起“上坟船里看娇娇”来,还觉得蛮有意思。
水乡的乌篷船有它自己的潇洒风度。比如到了深秋,这个漂浮在河上的乌黑色的小甲虫,又用另一番景色,做它在水上漫游的舞台装饰。绍兴的农民他们多在水畔种满乌桕树。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原籍江苏太仓,想必熟悉江南风物。他在《圆圆曲》中仿佛有这样一句诗“乌桕红经十度霜”,说的就是这种树。不是当地人不能体会这句诗的美就在“乌”与“红”两种色调的显明对照。这儿说的就是桕树叶,深秋经过霜冻,都变成火红的了。……春天的乌篷船,“碧绿丛中一点墨”;秋天的乌篷船,红叶丛中一点黑,又是另一种动人景色。荡漾在火焰中的乌篷船,是不是知道它身上发亮的乌黑色,就是这些红叶的前身,是春夏绿色的杰作呢?
我离开家乡也将近六十年了,往日的画面仿佛更清新艳丽了。祖国换了新天,人民成了主人,乌篷船上想必也换了乘客。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看见一艘巨大的乌篷船载了满满一船小学生,由几位老师带领着去春游。孩子们叽叽喳喳,象载了一船小麻雀。后来对面也来了一大船小麻雀。两只乌篷大船相遇时可热闹了,小学生都挤在舷窗口,互相笑乐叫嚷,比我童年时经历过的“上坟船里看娇娇”的场面增加了无限喜气。只是今天的小姑娘们的脸颊上不沾胭脂了,但满脸的红晖更动人。
1984.2起草于首都医院病床上
(节选自浙江大学出版社《绍兴语文》)
【注释】①上坟船里看娇娇:绍兴民谣《十二月节令》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娇娇,四月车水戴凉帽……”等语。“娇娇”指容貌娇美的女垓,也写作“姣姣”。
20.请围绕“乌篷船”以及作者的情感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1.请仔细阅读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1)船梢有两支交叉划水的橹,把水划成无穷无尽互相连接的“之”字,乌篷船就在这奇特的轨道上滑行,象飞又象爬。(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离开家乡也将近六十年了,往日的画面仿佛更清新艳丽了。(结合加点字理解句子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两次写到“上坟船里看娇娇”的场面。请分别指出其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散文看似无意却有深意,不同颜色的对照往往也暗含哲理。文中乌篷船的“乌”与乌桕叶的“红”产生的视觉冲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笔为舟,文人墨客书写了山水诗路;以书为舟,莘莘学子邀游着知识海洋;以梦为舟,航天英雄创造出太空神话。
“舟”是远行的依靠,是成长的阶梯,是圆梦的翅膀。请用“以_________为舟”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日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
1、①花香鸟语②风云变幻③绚丽④褪色 2、读到古诗文中的酸甜苦辣,我们的内心深受触动。3、D 4.D 5.A 6.(1)风 (2)重章叠句,通过改变或者替换一些字词进行复唱,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一唱三叹令人回肠荡气;以四言为一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3)A 7.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高者挂罥长林梢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8.(1)示例一:紧扣环保这根弦 拒绝白色污染源 示例二:拒用塑料制品 减少环境污染(围绕主题拟定,格式正确,意思对即可)
(2)示例:阿姨,您好!刚才您观看了我们的宣传,了解了塑料污染的危害。您现在要去超市购物,能考虑一下不用塑料购物袋,用纸袋或布袋吗?
9.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10.C
11、①甘美。②好处。③反省。
12、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13、C
14、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15、①学习;②类比;③学习的重要性。
16、主要说明了我国荔枝和龙眼杂交获得新品种的过程。(围绕“荔枝和龙眼杂交获得新品种”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17、不能。因为这三个困难的解决分别涉及到了杂交的前提(摸清“家谱”)、准备(挑选品种)和实施(人助杂交),是杂交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如果调换顺序,就与实验过程不符了。
18、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客观地说明了我国确实是全球最大的荔枝和龙眼生产国,列举具体的数字,使说明内容更科学准确,更有说服力。
19、探索创新、锲而不舍、严谨细致。
20、赞美故乡的乌篷船/给人以美的享受;乌篷船上看“娇娇”/乌篷船的出行;思念故乡(或赞美中国的新发展/无限喜气/憧憬未来/赞美故乡发展)
21、(1)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描绘乌篷船在荡漾的水中滑行时的不同姿态,“象飞又象爬”体现时而急速时而悠闲滑行的样子,流露作者对故乡的乌篷船的喜爱之情。(2)“仿佛”本意是隐隐约约不真切的样子,既表现离开家乡之久,故乡的乌篷船的模样渐渐模糊;又能流露作者这些年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加浓烈。
22、第一次记录童年时令人终身难忘的“上坟船里看娇娇”的场景,充满天真纯朴,流露作者对纯真童年的赞美之情;结尾处在梦境中再次出现儿时相似的场面,呼应上文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发展的坚定信心(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23、乌篷船的“乌”与乌桕叶的“红”在秋天的水面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且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乌桕叶从春到夏再到秋,从“碧绿丛中一点墨”到“红叶丛中一点黑”,暗示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成长与传承从未停止,乌篷船正是这种生命传承的见证者。
24、略